趙冬梅 成都艾迪眾恒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
在減稅降費大的政策背景下,從2016年到2019年,政府出臺了一系列稅收優惠政策,營改增政策也已先后進行了三次變更,為企業提供了多種節稅渠道,但具體企業納稅籌劃效益還和企業納稅籌劃水平有著直接關系,受企業納稅意識、稅務管理人員能力、管理制度等多方因素的影響,企業在稅務管理中也面臨較大的稅務風險,給企業帶來經濟或聲譽上的損失。投資活動作為企業經營中重要的經濟行為,涉及企業財務收支,必然也在企業納稅籌劃管理的范圍內,需要企業加以重視,既要保證納稅籌劃效益,獲取最大化節稅效果,也要規避稅務風險,保證企業經營的穩健性。
隨著我國金融市場、資本市場的不斷完善,我國企業投資資金的渠道來源也逐漸多元化,除了自有盈余資金、股東加大融資外,還可以通過發行公司債券、發行股票、銀行借款、金融機構借款等方式來募集資金用于投資,不同資金來源下,企業可以利用的稅收優惠政策不同,會計處理也有所差異。若企業投資活動中所用的資金來源于發行股票所得,按照稅法規定,企業后續支付的股利只能用所得稅稅后利潤來進行支付;由于發行債券所要支付的費用、貸款支付的利息等,則可以在企業繳納所得稅前進行抵扣,沖減企業所得稅稅額[1]。以A企業為例,假設A企業為一般納稅人,當年投資總額為2000萬,但當期經營盈余只有1200萬,假定企業當年稅前利潤為400萬,若A企業選擇通過發行股票的方式來募集資金,按照稅法規定,此時企業所需繳納的所得稅為400*25%=100萬元。而若A企業向銀行借款800萬,假定銀行年利息率為10%,則一年年利息為80萬元,按照稅法規定,80萬的利息支出可以在稅前抵扣,此時稅前利潤變為320萬,企業應納稅所得額相比有所減少,此時企業所需繳納的所得稅為(400-80)*25%=80萬元,企業少繳納20萬元的所得稅。因而,企業在選擇資金籌集方式時,除了綜合考慮融資難度、融資成本等,還要考量稅負變動情況,從稅務、財務多角度分析企業籌資方式的優劣,從而合理選擇資金籌資方式。
根據企業投資物的性質,企業投資活動可以分為有形資產投資、無形資產投資以及貨幣資金投資,不同投資方式涉及稅種不同,享受的稅收優惠也相應不同。從投資企業的角度而言,無形資產和有形資產在變動產權時會涉及資產評估,資產價值被高估時,投資企業可以節約投資成本,但會使得投資企業承擔更多的增值稅、所得稅等稅負。而對于被投資企業,則可以多列折舊費用和攤銷費用。接受有形資產時,可以享受折舊費在所得稅前抵扣的優惠;接受無形資產時,其攤銷費用也可以在稅前扣除。相比貨幣資金投資,接受無形資產和有形資產都能帶來一定的節稅效果,減少企業應納稅所得額[2]。
長期股權投資也可以看作股票的長期投資,根據會計制度,企業長期股權投資中的會計核算一般按照成本法、權益法來計算,具體方法選擇則需要分析企業持有的股票在所投資企業中的占比情況。由于不同企業所享受的所得稅稅率有所差異,所以不同會計核算方式下,企業投資活動稅務籌劃空間也不同。假設A企業在2018年1月1日按照每股10元的價格購入B公司1000萬股股票,占B公司股票總量的10%,A企業是一般納稅人,其所得稅稅率為25%,B企業為高新技術企業,享受所得稅優惠,其所得稅稅率為15%。假設B公司在2018年全面的凈利潤為300萬元,2019年3月15日,A企業收到30萬股利。此時,成本法下企業投資會計處理為:

在2018年會計年度內,B企業雖然實現了300*10%=30萬的投資收益,但根據成本核算法,不做賬務處理。而A企業在2018年的投資,在2019年3月才收到投資收益,在2019年所得稅匯算清繳時,由于之前是按照B企業15%的所得稅稅率來計算,所以需要補繳30/(1-15%)*(25%-15%)=3.53萬元。從上可見,A企業投資遞延1年納稅,給企業帶來了遞延納稅投資收益。若A企業一直將投資收益留在B企業進行投資,不但會持續獲得遞延納稅帶來的節稅收益,也會使得投資收益不能在會計資料上得到反映,短期內避免了這筆收益的所得稅。
而在權益法下,A企業投資的會計處理為:


在權益核算法下,即便A企業可以將投資收益一直放在B企業進行再投資,但A企業還是要做相應的會計處理,補繳稅額。
從上述分析可見,企業在長期股權投資時,在符合條件的情況下,盡量選擇成本核算法,為企業爭取更多的合法遞延納稅收益。
同長期股權投資相似,長期債券投資是企業債券的長期投資。根據稅法規定,企業投資過程中的企業債券利息收入、存款利息收入需要繳納所得稅,而國庫券收入則可以按照相關規定在稅前扣除。比如A企業當期經營后有200萬元的盈余資金,若企業存入銀行,假定銀行一年期存款利率為1%,一年后企業可以獲得2萬元的利息收入,同時需要繳納2*25%=0.5萬所得稅,投資收益為1.5萬;若企業選擇3.5%的企業債券,一年期后債券利息收入為7萬元,并繳納7*25%=1.75萬元,凈投資收益為5.25萬元;而如果A企業選擇購買3%的國債,一年后可得6萬元的國債利息收入,按照規定該筆收入不需要繳納所得稅,投資收益為6萬。可見,企業在債券投資中,除了考慮到投資回報、投資風險等因素,還需考慮到企業債券和國債之間的稅負差異,綜合帶來的節稅效果來對比凈投資收益,為企業謀得最大的投資收益。
企業要想切實獲得最大的節稅效果和投資收益,首先需要企業科學編制投資活動納稅籌劃方案,制定納稅籌劃目標。其次,還需要企業健全相關管理制度,以保證企業投資活動納稅籌劃方案得以有效執行,納稅籌劃目標可以順利實現[3]。為此,企業一方面需加大對企業稅務人員的培養,加強稅企合作,提高企業稅務人員對投資活動相關稅收政策的掌握,并能靈活應用到納稅籌劃工作中,編制科學合法的納稅籌劃方案。另一方面,企業應加強稅務風險意識,對各涉稅事項管控風險點、問題點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細化管理辦法,以內部控制為導向,規范企業各涉稅業務活動,強化企業稅務管理,規避稅務風險,進而促進企業預期納稅籌劃目標的實現。
企業在投資活動納稅籌劃時,應先梳理相關籌劃思路,從投資資金來源、投資方式等多個角度來分析可能存在的稅收優惠空間,是企業編制納稅籌劃方案的基礎依據,也是關鍵所在。在當前復雜的稅制環境下,企業實際納稅籌劃常用于受人員主觀性、政策變動等因素的影響,企業在投資活動納稅籌劃中也面臨著較大的稅務風險,企業必須不斷提升自身稅務籌劃水平和應對稅務風險的能力,才能將企業納稅籌劃思路落實到具體,提供企業投資凈收益,才能更好地促進企業成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