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廣洲
還記得“空穴來風”之爭嗎?古文字學家最新的研究成果可能會刷新你的認知,但結論可不是空穴來風!
語出自宋玉《風賦》,“枳句來巢,空穴來風”。“枳句”是詰屈不得伸展,“空穴”是孔穴。前一句是說在樹枝彎曲的地方,鳥來做巢。根據對偶句的原則,后一句則應該是在孔穴的地方,某種動物來做“風”。古書中有“ ”“堸”兩個字,都是表示蟲居住的地方。古文字表示一個意思往往有不同寫法。因而“蟲”暗示了“風(風)”很可能就是表示蟲居住的地方。在戰國以前,沒有專字表示“刮風”的“風”,后來借“風(風)”表示。這樣,“風(風)”就有“刮風”的“風”和“蟲居住的地方”兩個意思。慢慢地,“蟲居住的地方”這一意思被遺忘,“風”就成了我們今天所知道的意思。
人們的使用習慣也會影響語言的發展。長期的誤用,“空穴來風”就成了今天的意思,而古老的含義只能從古書中尋得遺跡了。
(以上觀點參考白于藍論文:《釋“風”——兼說“空穴來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