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
東京奧運會比賽期間,yyds以不可抵擋的態勢“C位出道”,但凡有選手奪得金牌,網絡上就會有人以此來表示贊賞和追捧——楊倩奪得東京奧運會首金,全網驚呼yyds。全紅嬋一場決賽跳出三個滿分,全網又齊喊yyds。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流行語,對于這一波網絡流行熱詞的走紅,人們其實并不陌生。早在BB機時代,為了簡化和方便線上交流,大家都是用數字來傳遞信息,比如,1314(一生一世)、520(我愛你)、987(對不起)等諧音梗。這之后, I服了You、頂、偶稀飯、額滴神啊、打醬油、神馬、你懂的、悲催、傷不起、hold不住、藍瘦香菇等網絡新詞更是層出不窮,充斥在我們生活中。
語言嬗變的背后,折射出了時代的發展,更為漢語表達注入了鮮活的生命力和時代感。身處信息爆炸的互聯網時代,爭分奪秒,因此要求人們用更迅速、更直接和更簡潔的方式表達出自己的所思所想。年輕人熱衷這些“稀奇古怪”的網絡語言,一方面是為了“趕時髦”,覺得這些語言上的小小“發明”,高效快捷,新穎有趣。另一方面,這種新興的網絡語言,作為一種暗號,成了年輕圈層的一種個性表達,是實現“精準社交”的需求。選擇這樣表達的年輕人,能迅速成為一個“社交圈層”而拉近距離,而對于另一部分人來說,如果你對某些網絡新詞“不求甚解”,就意味著你被年輕圈層排除在外,被劃分為完全說不上話的群體。
但是需要注意的一點是,語言不只是人們交流的工具,它還是思維的載體,受到思維方式的支配。如今,萬般思緒到嘴邊,一句“yyds”“絕絕子”都可以無障礙表達,不禁讓人有些擔憂——這些網絡熱詞所要傳遞的情緒似乎可以“秒懂”,但人們在表達過程中,失去了思考的過程和文字生產的能力,可能會引發語言的空洞和思想的匱乏。此前,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2002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76.5%的受眾表示自己的語言越來越貧乏。最明顯的表現是,他們基本不會說詩句和基本不會用復雜的修辭手法。大多數受訪者認為,這和互聯網時代的氛圍以及流行文化的傳播語境有關。
中文之美,博大精深,魅力無窮,用來表達贊美和敬佩的詞匯,更是浩瀚如星海。如果有一天,當我們看到日出云涌、草長鶯飛等美景,搜腸刮肚地只能喊出一聲“絕絕子”“yyds”時,將會是何等的落寞與遺憾!
(選自2021年 9月2日《新華日報》,本刊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