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婷 溫為才



關鍵詞:OBE 工業設計 文創設計 課程改革
引言
五邑大學屬于地方性二本高校,2017年學校引進OBE教學理念并實施推廣,而藝術設計學院工業設計專業仍處于相關課程探索階段。本文結合“成果導向教育”的[1] (Outcome-based Education,OBE)教學理念中成果導向、產出導向和目標導向的三個層面,提出相關課程實踐改革探討。從目前國內外現狀看,最早1956年,美國學者Bloom就提出了目標分類法作為了OBE里面的源頭。1989年以美國為首的六國發起和簽署《華盛頓協議》,隨后,南非、中國香港、馬來西亞、巴基斯坦、歐盟、中國內地等陸續全面接受OBE并推廣實施。
近幾年,我國高校廣泛應用OBE理念指導人才培養、教學改革和專業建設。對于同類課程,先后季茜[2] 在設計學會上提出了《基于OBE的工業設計教育模式》,而從劉敬,劉衍聰學者[3] 對工業設計專業提出“CDIO工程教育思路”,而作為臨近的地方高校東莞理工也提出了OBE課程改革。可見,在“反向設計”、“課程體系與預期學習產出”、“在線開放課程資源結構模型”、“細分可操作性課程目標”等方面進行了探索[4] ,其次,其他相近的工科院校園林設計等專業也進行的工程教育改革[5、6] 。
針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課程基于OBE理念教學改革的探索還較少,結合國內其他高校的改革經驗,本文通過反向設計教學的實施步驟,重點發現課程改革中的問題并加以解決。
一、問題的調查和明確
結合《五邑大學人才培養方案》、國內10個著名文創公司用人需求,同時針對大三到已畢業兩年的該模塊課程學生進行問卷調研,收集到有效問卷107分。在人才培養方案中,該課程強支撐畢業要求1(知識基礎)、畢業要求2(問題分析)、以及畢業要求3(方案解決),整合符合工科院校畢業要求點和市場人才需求。關鍵問題仍在課程的規化和執行上,調研結果統計分析,73%人仍在從事或打算從事相關工作,對這門課的重要性評分為4.196(5分量法),畢業支撐度評分為3.789;結合表1“學生類別、從事相關工作以及課程支撐性的關聯度分析”中,明顯看出大三的學生因為未上其課還在觀望狀態,而大四以上學生認為該課程對其畢業和今后工作起到作用,如表1。
其次在前后課程群的支撐度問題上,78.37%人認為前置課程只能提供基本支撐或者不能提供支撐,可見在前置課程群的設置和銜接上存在較大的問題,這也會導致一系列連鎖問題發生。90%對教師評分較高并對于后續的課程滿意度也很高,間接地說明了課程的重要性和該課程段師資不錯。但針對另外一項有關教師指導的問題上,64.48%的學生認為教師很難提供1對1指導,在關聯度的原因調查中,“教師數量缺乏”和“上課人數過多”是造成這個問題的重要原因,而教師經驗是最弱影響因素。
在課時的設置、內容以及方法上,75.7%滿意目前的上課形式,76.64%的學生希望增加實踐課時,并希望融入實習,參觀調研以及設計項目到課堂,在作品的創作中多數學生感覺吃力,其原因通過調查表明:“缺乏文化知識的深入了解”占比最高,達75.7%,隨后是“理論到設計的轉化”和“缺少實踐參觀和調研”分別占比71.03%和65.42%。間接表明,學生的自學能力和課外閱讀量較少,實際操作的設計項目較少,另外,地域限制對于學生自我外出參觀的機會太少,缺少眼界和學習途徑,也不外乎有諸多其他因素影響。如圖1:“案例教學法”、“實習教學法”、“情景模擬法”和“討論法”等教學方法受學生歡迎。而考核評價有存在一定問題,如圖2。
總體而言,結合“OBE”理念中成果導向、產出導向和目標導向的三個層面,需重點把改革放在4個方面:(1)課程應該加大對前置課程群體系的建設;(2)合理調整師生占比;(3)提高課程實踐環節質量;(4)分解課程目標并建立全面客觀的考核體系。通過“反向設計”方法先確定課程教學目標,然后重點針對以上問題分析解決,從而構建特色的課程教學模式。
二、明確課程實踐教學目標
該課面向本專業大三學生開設,根據專業核心課程模塊的教學支撐點的設置,實現單門課程實踐目標與培養目標緊密聯系,并結合“產出導向教育”的教學目標,注重知識、能力與素質的一體化。根據OBE理論把課程目標分為知識層和能力層,同時考慮到可達性和可量性以及培養方案和市場需求的切合性,打造了“文創的設計理論”、“基礎實踐培養”、“綜合設計能力培養”、“產品創新設計能力培養”四大目標板塊,并下分20個細化目標點,方便后續的教學的流程實施和評價考核,如表2。
三、優化課程教學內容
針對前置課程如《造型基礎》《人機工學》《加工工藝學》脫節問題,其重要原因是本系學生大三將分重新劃分三個專業模塊方向,在這個轉折點上,以往的通用知識無法很好地有針對性地支撐每個方向的教學內容,從而導致需重新講解,耗費課時量,以致學生認為學的片面,無法很好地吸收。
筆者提出從課程群的整體設置上進行改革:(1)利用工作坊、PBL項目教學等方式,打通各年級知識架構以及各個階段的知識交叉融合;(2)善于利用SPOC高校共建共享平臺,實現學生自主學習;(3)實踐教學環節協調各個教學部分,如設計基礎部,實踐實習部,全力配合各個階段課程內容融合,形成強有力強配合原則,全面捆綁有效的課程群,營造通暢的教學溝通模式。
(一)課程理論教學內容:筆者重新梳理了理論教學思路,以期打通教學內容和文創設計流程的連貫性,提出相吻合的辦法,分為五個教學內容展開:(1)界定清楚概念:“反映出特定文化內涵,特定生活方式,特定審美方式”的產品為文創產品;(2)掌握文創產品設計流程:講述文化源點挖掘——轉化——造型——表現四個階段;(4)區域性文化品牌和實地調研與報告撰寫;(5)借助國際四大獎的評審標準針對產品表達實施。這五個教學步驟將成為課程教學每個階段的重點與難點。再次,重點提出 “形”、“用”、“意”、“境”的關鍵教學內容步驟,從而區分此課程與其他課程的特色性,將其文創產品設計的重要環節和內涵融入課堂,如表3。
(二)完善實踐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依照2019新的五邑大學工業設計系人才培養大綱要求,將課程優化為48小時(提升了8課時),而理論課時和實踐課時占比1:2,極大地提高了實踐課程占比比例。再次,結合教學實踐環節的具體問題和情況,將課程實踐教學環節分為三個階段(如下),前期拋給學生實踐階段需要解決的不同問題,利用參觀實習教學、案例分析法、指導自習法來重點解決,分階段構建合理的教學體系從而引導學生形成進階式的學習習慣。
1.第一階段準備(實習教學法):緊密結合“OBE”的以解決問題為導向教學理念,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可運用的創新點;(1)利用區域化優勢,整理五邑地區資源,如開平碉樓,梁啟超故居,陳白沙新學特色文創點,以及結合新會葵藝制作,“小岡香”等非物質傳承手工藝,尋找創作源點;(2)同時需要走出去放眼珠三角,走訪3個珠三角地區的相關企業,通過校內校外實踐教師指導和講解,要求學生圍繞企業和市場收集文創設計產品等相關資料,提出問題做好記錄和拍攝,每位學生整理參觀筆記和PPT報告一份,使學生掌握最新的材料,結構和產品設計。(3)調研3個以上賣場以及利用廣東片區展會優勢,如深圳展、東莞展、廣州展等,進行問題的收集和趨勢分析;
2.第二階段補充(案例分析法和小組討論法)
(1)通過互聯網資源,整理100多件國內外優秀參賽作品以及20多個文創品牌產品案例進行分析對比,引導學生發現文創設計產品問題以及借鑒優秀的作品的創作方法,讓學生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彩內容并結合課程實踐課題進行創作,加強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為目的,此階段撰寫產品調研和分析報告1份;(2)通過校企合作將企業命題引入課堂,以項目引導,教師指導,小組討論的形式重點突破創作。學生以團隊為單位,查閱大量資料進行小組協商、討論,在共享集體思維成果的基礎上獲得對當前所學概念比較全面、正確的理解。(3)做好課程實踐任務分工,結合所學知識解決問題,完成實際項目案例解決和操作,調動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團隊協助的能力。
3.第三階段實踐(指導自習法)
(1)結合文創設計相關課題并結合調查資料收集分析,促使學生提出問題并激發產品創作思路。安排學生尋找創作方向,同時制訂設計方案流程1份(包括設計定位,人群定位,市場定位,創新點等);(2)初擬草圖方案6稿,企業,老師點評乃至學生互評給出修整意見,最終優選1稿進行設計深化;選擇適合的材料、工藝、色彩進行建模渲染從而深化設計方案。(3)選擇性地投國內外大賽或申請專利,以及優秀作品投產,實現作品成果孵化,從而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成就感。
四、考核評價機制和持續改進
(一)考核評價機制
建立以學習成果為核心的考核方式,引入教師之外的其他評價主體,如學生互評、課程教師評分和校外教師評分等機制,比重為10%,60%,30% [9-10] ,同時設置單元式作業評價4塊,調研準備環節占20%,中期創意和造型結構設計實施占60%,后期產品傳達占20%,出勤表現等融入階段占比內;另外設置附加分值,如引入國際設計大賽客觀評估體系,按照獲獎作品等級、專利申報和作品產出進行額外加分。教師在最終打分時制作定量量表,對學生全面情況進行評價,對于學生的表現、學生的進步幅度、學生的積極性、學生的學習價值觀等方面也融入評價細節里,從而形成更科學、更全面、更客觀地評價考核體系,這也將有利于教學內容的動態調整和課程持續改進,如表4。
(二)持續改進:經過3年的努力,目前該課程有一定的探索成果,本校此專業模塊方向搭建了3個校企實習基地,如江門本地的“藝點禪心”公司,福建“三福股份有限公司”以及“佛山工業設計城”,同時跟相關企業達成8項校企橫向合作項目,完成了10款產品投產,如南風古灶文創鍋具等。此外,師生創建工作坊獲得了《山水椅》美國IDEA家具金獎一獎,《Heart Closer,Light Brighter》創意獎一項,以及3項紅點獎和2項IF獎,同時產品實用專利30余項,外觀專利150多項,如圖3、4。自此,證明了目前教學改革效果還是比較顯著,團隊將持續工作坊制度以及相關產業合作開發,并逐步優化相關課程改革內容并探索新的教學方式。
而在調研中我們也發現了一個可以深入改進的內容,在表5中對“學生類別”與“ 缺乏文化知識的深入了解”進行交叉分析,不同學生階段對于缺乏文化知識的深入理解共1項不會表現出顯著性(p=0.16>0.05),意味著不同身份樣本對于缺乏文化知識的深入理解均表現出一致性,并沒有差異性。為進一步指導學生塑造出中國審美特征的文創產品,教學團隊將把理論教學上加強中國傳統審美形式、審美取向的教育融入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中,如表5。
總結
本文重點對調查的問題做了詳細的解決方案,提出打通課程體系建立課程群,并在教學內容引入文創產品設計的創作與教學內容流程相吻合的“形”、“用”、“意”、“韻”的關鍵教學步驟,并同步實施分階段的實踐教學環節。在評價考核體系上,一改以往評價考核的諸多問題,提出階段評價,多維評價,多元主體評價等方法,并實施國際大賽客觀設計評價標準。可見,前三年的改革階段中較有成效,在下一輪課程持續改革中,筆者提出將中國傳統審美形式、審美取向的教學內容融入課堂,以期達到更好的教學目標,完成持續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