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丹丹 韓榮 王鈺鑫



關鍵詞:滿族文化 符號 民宿設計 景觀設計 設計應用
引言
近年來,各地民族村寨越來越重視旅游經濟的發展,當地政府也認識到民族文化和民族風光有著獨特的魅力,受到許多年輕游客的喜愛。滿族作為中國少數民族中的重要一員,主要分布于中國北方,在南方鄉村民宿發展日趨成熟的背景下,北方鄉村民宿行業尚未形成完整的系統,仍然存在盲目套用南方民宿設計方法的問題,造成了文化相互沖突,水土不服的局面。北方地區滿族人口眾多,近年來隨著國家對鄉村旅游的重視,遼寧省政府也慢慢加大了對民宿旅游業的投入,但是由于不夠了解自身的旅游資源,風格特征較為模糊,陷入了隨大流的漩渦,現如今如何在滿族人民聚集的區域建設具有當地民族風情的特色民宿;如何用滿族文化符號營造民俗氛圍;本文將針對這一問題進行具體剖析。
一、滿族文化和民宿空間設計
(一)滿族文化:“滿族”起源于東北地區松江流域附近,前身為“肅慎族”,十世紀時受周邊環境的影響與漢族,蒙古族以及朝鮮族不斷融合,最終形成以女真人為主的多民族群[1] 。歷史記載滿族人以漁獵為生,喜好騎射,驍勇善戰;旗裝,旗頭和旗鞋是滿族的傳統服飾(圖1?3),與漢人的謙和內斂相反,滿人表現出的氣度更為“大氣干練”,男子著裙褲裝也是為了騎馬的方便,即便是女子也操練騎射之術,趕上大型聚會時,宴席上常常以燒,烤為主,擅長調配生醬,喜好黏食,體育賽事包含多種球類運動,如珍珠球(圖5)或其他各類冰上運動,這在其他民族里是極為少見的。在藝術領域,滿族也為后世留下了許多重要的民俗文化,無論是舞蹈(圖7),剪紙(圖8)還是釘線藝術都展現出了滿人大氣,爽朗的性格,尤其是剪紙藝術,即使在今天也享有盛譽。除此之外滿族的宗教文化也與漢族不同,滿族人信奉薩滿教,部落中常見的“照壁”(圖4)“索羅桿”(圖6)也是薩滿文化的標志。“索羅桿”是滿族人用以祭天的神桿,用來飼“神鴉”,底部堆積的“神石”象征神圣的“長白山”[2] 。
(二)民宿的含義:“民宿是旅游地當地居民利用自用住宅空閑房間,或者閑置的房屋,結合當地人文、自然景觀、生態、環境資源及農林漁牧生產活動,為游客提供體驗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場所”[3] 。民宅、農莊、休閑中心都可以歸為民宿。而民宿與其他酒店的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服務設施方面,民宿主要是為游客提供生活所需的休閑環境,體驗當地民風民俗的氛圍,酒店則強調更為專業的服務和標準化的設施。(2)訴求與定位方面:民宿不僅具備提供游客住宿的功能,亦可同時享受當地村落的田園風光,認識各種鄉村傳統文化。
(三)滿族文化符號與民宿空間設計的關系:滿族文化符號與民宿空間設計,二者是相互關聯,互惠互利的關系,民宿與酒店旅館最大的不同在于,民宿不僅具備供游客居住的功能,更注重當地民俗的發揚與推廣,藝術性先于實用性。作為以滿族文化為風格特征的主題性民宿設計,不僅要具有完備的居住功能,更要突出滿族文化的風格特征,只有將二者完美融合,才能打造出獨具特色的民宿,從而更好地保護和發揚本民族文化。
二、滿族文化符號的提取及在民宿設計中的運用
(一)滿族文化符號的提取:民族文化是指各民族由于自然環境,地理位置以及社會歷史文化的不同而形成的獨特風土人情和民俗習慣。其中包括村落本身存在的或后天形成的能看見的實體環境(如山脈,河流,古建筑等),也包括看不見的人文環境(如習俗、節氣,語言文字等)[4] 。因此,民族文化符號應從實體環境人文環境中選擇具有廣泛“知名度”,并帶有民族特色的典型性文化為提取對象,并從文化“承載物”的構成元素上提取識別度較高的特征。滿族文化符號的提取可從當地復雜的文化內容中過濾出最具象征性的元素,加以抽象化概括。如從實體建筑文化中提取“直曲相融”的形式符號,從社會環境中提取鮮為人知的民俗節氣符號等。
(1)實體環境中提取滿族文化符號:實體環境主要指隨歷史的演變形成的可看得見的資源,包括地區內山脈、河流、天際線等,也包括遺留下的建筑文化資源。例如傳統滿族民居由正房、廂房、院門,院墻,苞米樓,索羅桿及影壁等部分組成,院墻獨立修建,院門多為“桿式”,由兩根立桿支撐而成。“索羅桿”豎立在院落的中間偏東南處,長約9尺,可放置五谷雜糧供烏鴉,喜鵲飼料之用,周邊保持整潔,不可懸掛雜物。早期滿族民居進入大門后可以看見一段砌筑的磚墻,刻有浮雕,叫作影壁或照壁,古代人較為迷信,認為自己的住宅偶有鬼魂出入,可謂不祥,“影壁”可以阻擋院落外路人的視線,保護墻內住戶的隱私,也可彰顯宅院主人的地位。以上所提及的都是實體環境中客觀存在的極具滿族特色的象征物,無論是“滿族院落形式”、“桿式院門”、“起脊造型”、“索羅桿”及“照壁”,都隨著時間得變遷演變為人們心中默認的滿族文化符號,因此設計師在提取滿族文化符號時可以將這些元素符號簡化變形,融入到民宿設計中,增添民族風情。
(2)人文社會環境中提取滿族文化符號:人文環境是專指除自然環境之外由于人類活動不斷變遷而形成的社會大環境,主要受人為因素的影響,而非自然形成的,對于人文環境的符號提取主要采用抽象形態化的手法將文化中存在的概念性的圖案抽離出來,運用藝術性的創造手法進行主題性再設計,既保持滿族文化的原始風味,給人以熟悉的印象,又能融于現代藝術設計中,不顯刻板。例如在滿族文化中占據重要地位的薩滿文化,以及由此引申出來的薩滿圖案,包括龍紋,鳥紋,鳳紋及其他動物紋飾,還有深受滿族人民喜愛和敬重的“紅”、“黃”宮廷之色,都可以作為營造滿族風情的元素使用。
(四)滿族文化符號在民宿設計中的應用
1.滿族文化符號在民宿外部空間設計中的應用
(1)空間布局:滿族自古以來就存在著森嚴的等級制度,在滿族的建筑群落中,“正房”通常位于整個布局中靠后的位置,高度較高,總體呈現出圍合的效果,這不僅能夠體現滿族當權者的“王者氣質“,更蘊藏著深厚的民族文化。此外,滿族人在建筑選址上尤其注重“背上進水”的選址原則,究其原因,仍是為了解決用水的需求。古代交通尚不發達,人類往往“傍水而居”。“水乃生命之源”,基于此便逐漸演化為滿族的居住文化,并遺存至今。因此在建設以“滿族文化”為主題的民宿時,首先要考慮“水”這一元素,遵從南高北底的設計原則,不僅可以保證充足的光照,起御寒之效,也符合當地居民的生活習慣。
(2)滿族文化符號在建筑外觀中的應用:建筑一般由東南西北四個面組成,“屋頂”也被稱之為第五立面。傳統滿族建筑的屋頂結構常為硬屋頂,直曲相融,“飛檐”的造型不加大了光線的射入面積,也能起到較好的排水之效,整體建筑更為輕盈明快。因此在建設滿族文化主題民宿時就可以借鑒這種屋檐形態,使之成為一種特定的能夠喚醒游客滿族文化記憶的形態符號。此外“影壁墻”、“索羅桿”也都是滿族文化中極具代表性的建筑元素,都可以以抽象或具象的方式運用到設計中去[5] 。
2.滿族文化符號在民宿內部空間設計中的應用
(1)材料的選擇:當代民宿建設主要分為兩種,一是改造型民宿,不需要大刀闊斧的拆除,只需要在其內部進行現代裝飾,滿足旅客的基本要求即可。第二種是新建民宿,與前者不同,新建民宿要盡可能地就地取材,讓建筑融于周圍的環境中去,不顯突兀。如對于墻面,地面或是天花板的處理可以運用該民族常使用的木、石材。
(2)裝飾元素:任何物體的存在都是以“形”為基礎,給觀者最直觀的視覺感受,設計師應該選取最具代表性的滿族文化符號,將其提煉簡化,成為民族文化傳載物的原始形,再通過夸張抽象等藝術手法,將人們熟知的文化元素應用到民宿內部的空間裝飾中去。如將其印染在抱枕,窗簾,地毯上,也可做成裝飾、燈具等將其立體化,不僅可以美化室內空間環境也可以起到傳播和弘揚滿族文化的效果。
(3)色彩應用:民宿設計中的重要性不僅體現在整體設計結構上,色彩的運用方面也十分講究,“顏色”是室內環境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由于所占面積較大,往往最先映入游客視線之內,因此設計師在確定整體的設計風格時,要首先考慮到色彩要素,根據民族文化提取色彩體系,將人們約定俗成的空間色彩進行重構再建,并應用于民宿空間的界面和家具裝飾上[6] 。
三、設計案例介紹——以遼寧省大薛鄉水泉地景民宿設計為例
(一)項目概況:該項目位于遼寧省本溪市恒仁滿族自治縣內的校尉村,恒仁縣是遼寧省滿族文化發源地之一,自然資源豐富,滿族文化氛圍濃郁。東與吉林省,集安縣,通化縣相連,南與寬甸滿族自治縣相交,西臨本溪滿族自治縣,北靠新賓滿族自治縣。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平均降水量610.6毫米,平均氣溫維持在7.4℃左右。有獐、狍、熊、鹿等野生動物,素有“東方第一衛城”,“參藥之鄉”之美譽,境內山水資源豐富,2019年入選首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設計地點為校尉村內一戶山腳之下年久未曾使用的空地,面積約為3000平米,坐落于村落的東南角,周邊視野開闊,因多年空窗棄用,該基地被當地人家作為暫時的牲畜養殖地,基地前方為約500平米的梨花園,村內唯一河流沿基地北側穿流而過。當地居民多為滿族后代,時至今日仍有不少老人可以對滿族歷史典故侃侃而談,各家各戶都保留著曾經的滿族文化烙印,如圖9。
(二)主題定位:本次設計的民宿名為“東北滿舍——水泉地景”,以富饒河畔邊的滿族住宅為吸引點。希望給游客帶來舒適居住體驗的同時也能使其了解到傳統滿族文化的魅力。以挖掘和應用校尉村滿族文化為設計主旨,提煉傳統滿族民俗元素和現代設計理念相結合,打造民族文化形神兼備的現代鄉村民宿。考慮到周邊建筑的原始設計風格,民宿延續了傳統的滿族建筑風格,在規劃設計上,以新中式景觀與傳統的滿族院落相結合。
(三)滿族文化符號在民宿外部空間設計中的體現:
1.民居布局:本次設計主要采用了滿族傳統的建筑布局方式——四合院圍合型,歷史上滿族建筑布局均為中軸對稱式設計,大門開在南面墻的正中間,以保持充足的光照。該民宿設計也較好地保留了這一傳統,但是為保證動線的通達性,民宿大門的位置進行了調整,開在了南面墻偏東的位置。整個民宿設計綜合體共分為ABCD四棟樓,主要滿足游客住宿,餐飲,娛樂等需求,其中A樓和B樓為客房區,內含單人間,雙人間,家庭房等多種房間類型。前臺和休閑大廳位于A樓入口處,大廳內放置的供游客休息的沙發桌椅等均采用當地較為常見的胡桃木。C樓為餐飲區,提供恒仁滿族自治縣當地傳統的小食點心等。餐廳由8個開敞式包房組成,前臺位于餐廳入口處,包房分居兩側,廚房被劃分在了西北角,以保持餐廳的就餐環境。與洗手間和員工休息室相連共處于布局的最外圍。八個包間位于其內,對仗分布。走廊兩端各設一個包間,連接處并非傳統的走廊十字連接法,而是通過雙轉角的設計,給人一種意猶未盡之味,廊腰縵回,欲尋其意。這種布局方式恰恰是對滿族民居“口袋房”的模仿,
每一個包間的形態猶如方正嬌俏的口袋。對廊而開的包間更是映襯了滿舍“對面屋”形態。 民宿D樓為休閑娛樂區,設有琴房(圖12),棋室,茶室等。該村落地處東北地區,氣候嚴寒,為兼具美觀和御寒的效能,民宿選址于村落東南角,北靠河流,南面山巒,坐北朝南,視線開闊。選址和朝向上遵從滿族建筑文化中“傍山養水”、“朝南向”的范式。
2.建筑外觀上體現滿族文化符號特點:屋頂采用了滿族民居中常見的“硬山式”頂面,擯棄了傳統建筑屋脊中繁瑣的裝飾樣式,而是用簡潔干練的線條來表現出滿族建筑文化風格,不僅可以減少施工陳本,經濟實惠,也是對古典藝術現代傳承的必要手段。此外為了使室內空間更加明亮,也為了更具現代氣息,主樓的二層做了挑高設計,窗戶做成了落地窗。加入了“套方”式的窗欞結構元素。
四、滿族文化符號在民宿內部空間設計中的體現
(一)材料選擇:本次民宿設計用到的主要材料有“木材”、“磚石”、“瓦片”三種,皆產于當地,這樣做不僅可以體現出恒仁縣本土特色,也能節約施工成本。首先是木質材料。民宿的屋頂結構仿制了傳統滿族木架結構,梁的造型成對稱三角,屋頂正中間懸以紅框木架宮燈,屋內所有燈具的外罩也都由當地盛產的胡桃木制成。餐廳的窗戶保留了傳統滿族“窗戶紙糊在外”的做法,以達到保溫的目的。其次是石材的使用。以青石板和小青磚為主。民宿的建筑外墻上以青磚作為裝飾材料以達到模仿傳統滿族建筑的目的。餐廳的收銀臺設計也加入青磚元素進行點綴,入口處的影壁墻中間鑲嵌了青石板并雕刻了精美滿族紋飾。之所以選用小青磚不僅因為其防腐性好,質樸淡雅,也因為它能較好地體現出了滿族——這個“馬背上的民族”開艄拓土的文化精神內涵。除磚石材料外,青花瓷也被作為一種裝飾材料運用在民宿的室內空間中。客房內放置了諸多青花瓷作品,都完美地保留了清代青花瓷的特點,無不體現著滿清的繁榮與昌盛。最后是瓦材料的使用。本次設計延續了滿族瓦屋頂的傳統,且仍以小青瓦為主,只是鋪瓦方式略有不同,采用瓦面縱橫仰面式,原因在于東北地區氣候嚴寒,雨雪天氣較多,積雪融化后會帶走瓦面上的灰泥,仰面的鋪設可以極大地解決這個問題,更為堅實牢固。
(二)裝飾元素:軟裝作為室內設計的最重要一部分,決定了室內空間風格的走向。因此裝飾元素的選擇就顯得更為重要。本次設計中的裝飾元素主要來源于兩個部分,一是篩選出恒仁縣當地現存得具有代表性資源,加以變形作為裝飾元素使用。筆者通過調研發現,“梨花”在當當地享有盛譽,最受喜愛,家家戶戶都有自己的“私人梨園”,并且民宿的正前方也是一片梨花種植園,因此在本次的民宿設計也單獨開辟出了一個梨花園,名為“玉雨花閣”。園區內設有休憩亭,小橋棧道,并圍繞亭臺挖了一片池塘,與村內的河流相連。二是從滿族傳統文化中提煉出的具有典型性的元素將其符號視覺化。如將木欞和剪紙藝術重新組合,作為房間內的隔斷,背景墻,屏風等;將索羅桿的造型樣式轉變為客房內的臺燈造型;入口處設“影壁墻”并繪制薩滿圖案;通過材質的轉換將原本“萬字坑”的磚石材質改良為玉石材質加入電熱的技術,解決傳統火炕床易產生煙灰塵的問題。餐飲空間中加入玉米、大蒜、辣椒等表現滿族東北農村農作物的裝飾元素,不僅可以在視覺上給人美的視覺效果,也可以表達出滿族文化的獨特風格和樣式。
(三)色彩搭配:從民宿的建筑外形上看,主要采用了傳統滿族四合院的色彩搭配,青磚瓦墻配以白磚立面,古樸淡雅,打眼看去大氣豪邁的滿族風氣迎面而來。客房的室內設計以昏黃懷舊的淡黃色調為主,床頭的背景墻由黃色磚石鋪設,天花是清代的木質方格。地面以青磚鋪地。仿燈籠形制的床前吊燈散發出的微弱紅光作為點綴色彩,紅黃相交營造出古典神秘的空間意境。餐廳收銀區以紅色和藍色為主,靈感來源于滿族刺繡中常用的對比色調,色相上互為補色,形成艷麗、恢弘的色彩效果,給人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感受。把刺繡作品的色彩風格應用在民宿空間設計中,不僅讓整個空間更具文化底蘊,還可以讓現代人感受到滿族刺繡藝術的獨特魅力。
結語
隨著鄉村旅游業的不斷發展,以少數民族文化為主題的新型旅游文化將成為少數民族居民集聚地發展鄉村經濟的一大特色,在以滿族人民為主的北方地區,打造極具滿族風情的民宿將會產生良好的文化產業效應,不僅有利于傳統滿族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更能帶動當地經濟產業的發展,在民宿設計上結合民族文化,凸顯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使游客產生強烈的文化認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