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潔
(臨夏州人民醫院,甘肅 臨夏 731100)
急性胃穿孔臨床表現為腹部突然性劇烈疼痛,伴有腹膜刺激征、氣腹征或休克癥狀,需立即手術治療[1],可有效緩解臨床癥狀。但手術對機體創傷大,術后若護理不當,發生并發癥風險較高,預后效果較差。常規圍術期護理針對性不強,療效一般。探討手術患者的臨床護理干預效果及對并發癥的影響。
選擇臨夏州人民醫院2019年1月—2020年3月收治的54例急性胃穿孔患者,根據隨機法分為干預組與比較組,每組各27例。男25例,女29例,年齡18~66歲,平均年齡(35.01±3.13)歲。穿孔直徑0.1~1.0 cm,平均穿孔直徑(0.56±0.21)cm。合并癥:急性腹膜炎16例,休克3例。兩組患者經腹腔穿刺及X線檢查,均符合胃穿孔臨床診斷標準[2],均為突發性發作。兩組均接受急診手術治療。排除凝血功能障礙者、有明顯出血者或有其他系統功能障礙不適宜接受手術治療者、中途退出者。兩組患者基線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比較組給予常規護理。術前協助完成全身檢查,介紹與疾病相關的知識,指導術前備皮,術前禁飲禁食,術后指導飲食、加強病情觀察等。
干預組采用臨床護理干預:(1)組建臨床護理干預小組,由主治醫師、康復師、心理醫師、護士長、專科護士組成,監測患者的病情并做好記錄,通過查閱患者的疾病史、用藥史、病情轉歸、飲食習慣等資料,制定臨床護理干預方案。(2)實施臨床護理干預。①手術知識宣教。術前通過語言、視頻、PPT等多種教學方式,幫助患者正確認識疾病病因、病機、臨床表現、危害、疾病轉歸、手術治療的必要性、手術流程、預期效果等,提高患者對疾病及手術的認知,減輕其心理負擔。②心理護理。患者入院后,護士主動與其溝通,引導患者熟悉醫院環境,消除陌生感。對存在緊張、焦慮、恐懼等負面情緒的患者,多鼓勵、安慰,通過健康宣教提升其對疾病及手術的認知,使其樹立積極的治療心態。③飲食指導。根據患者的飲食習慣及病情制定科學的食譜。術前6 h禁食,術前4 h禁飲,遵醫囑靜脈補充營養液。叮囑術后保暖,避免胃部受涼。術后24 h可飲用少量溫水,進食少量流質食物,必要時可經胃管喂食。多食用富含維生素C的蔬菜及水果,少吃腌制、生冷或刺激性食物。飲食宜定時定量,進食溫度不可過熱,細嚼慢咽,少量多餐。進食易消化食物。餐后不做彎腰、跑步、下蹲或其他需過度用力的動作。④疼痛護理。術后手術切口可出現不同程度的疼痛。加強對患者的疼痛評估。對輕微疼痛患者通過音樂療法、分散注意力法、情志療法、體位指導等方式緩解疼痛。對中重度疼痛患者遵醫囑給予鎮痛藥物。⑤并發癥護理。術后指導患者行合適體位,間隔1~2 h幫助其翻身,避免壓瘡。指導家屬不定期為患者按摩四肢,避免形成下肢靜脈血栓。加強切口護理,觀察有無紅腫、滲液、發炎等異常情況。加強引流管護理,監測引流液顏色、性狀及量,術后24 h內引流液顏色偏紅為正常現象。及時檢查引流管狀態,避免堵塞、脫落或受壓,盡早拔除引流管。⑥運動指導。術后鼓勵患者開展早期康復訓練,訓練強度宜循序漸進,以患者耐受為宜。(3)臨床護理質量控制。詳細記錄護理流程及效果,每日下班前15 min總結當日護理內容、存在的問題,并做好會議記錄。每月開展臨床護理干預總結會,討論護理中存在的問題,進一步完善護理方案。
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顯效:全身癥狀明顯改善或基本消失,潰瘍愈合,胃腸功能恢復,可正常進食。有效:臨床癥狀有所改善,潰瘍面積減少50%以上,伴有輕微疼痛,進食輕微受限。無效:治療后癥狀無變化,潰瘍減少面積<50%,無法進食。護理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病例數×100%。
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感染、皮下血腫、穿刺口滲血、胃腸功能障礙等。

干預組的護理總有效率顯著高于比較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的臨床護理療效對比例(%)Tab.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nursing effects of two groups case(%)
干預組發生感染、皮下血腫、穿刺口滲血、胃腸功能障礙等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比較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的并發癥發生率對比例(%)Tab.2 Comparison of complication rates of two groups case(%)
胃潰瘍、應激性潰瘍、胃癌、外傷、吸煙、酗酒、飲食過飽等均可導致急性胃穿孔。急性胃穿孔發作后,應在6~12 h內實施手術[3]。術后實施有效的護理干預,可優化手術效果,改善預后。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組的護理總有效率顯著高于比較組,干預組發生感染、皮下血腫、穿刺口滲血、胃腸功能障礙等并發癥的發生率顯著低于比較組。提示急性胃穿孔患者圍術期實施臨床護理干預可優化手術效果,促進康復,顯著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降低發生術后并發癥的風險,改善預后[4]。通過對患者實施健康宣教及心理疏導,可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知,提高患者術后護理配合度。飲食指導可保護胃腸功能,改善潰瘍狀況。用藥指導可增強患者的用藥管理知識,增強其自我照護能力。預防并發癥可顯著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早期康復訓練可促進患者全身功能恢復,提升機體免疫力,縮短康復進程[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