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術欣賞課的實施目的之一是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融審美教育于美術欣賞課是實現此目的的重要途徑。作者結合自身教學經驗,從挖掘審美資源、創設欣賞活動、實施審美評價這三方面入手,詳細介紹基于審美教育的高中美術欣賞課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高中美術;欣賞課;審美教育;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0-014?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1)50-0070-03
作者簡介:何麗紅(1978.2—),女,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證大中學,中學一級教師,本科學歷。
引 言
美術是高中階段的必修課程之一,與其他學科相比具有極強的審美性,旨在以藝術生動的表現形式引導學生建構審美感知,培養審美能力。《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基于美術學科的教學目的,將審美教育作為美術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明確要求教師上好美術欣賞課,讓學生在與古今中外的美術作品的互動過程中,感受其中的內在修養,樹立正確的審美觀,提高審美能力。高中生正處于強化審美意識的關鍵階段,因此,在進行高中美術欣賞課教學時,教師要立足《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的發展特點,有效融入審美教育,使學生在欣賞“美”的過程中提升審美能力。然而到目前為止,仍有不少高中美術教師忽視美術欣賞課,在挖掘審美教育資源、創設適宜的欣賞活動、實施有效的教學評價方面做得不夠,導致美術欣賞課教學效果不佳,嚴重阻礙了學生審美能力的發展。基于此,筆者以日常教學為依托,從教學資源、教學活動和教學評價入手,著力探究高中美術欣賞課的審美教育策略。
一、挖掘審美資源,夯實審美基礎
教學資源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基礎,審美資源是引導學生進行審美的基礎。《課程標準》指明了美術教材和現實生活之于美術教學的重要性。美術教材和現實生活中蘊含著豐富的審美資源,教師和學生是挖掘審美資源的主體。因此,筆者在開始美術欣賞課之前,應先和學生一起挖掘審美資源[1]。
(一)教師研讀教材,挖掘審美因素
教材為教師提供了實施審美教學的依據。研讀教材是教師專業能力的具體體現,也是教師挖掘審美資源的重要方式。在開始欣賞課教學之前,筆者往往會研讀教材,從教材各個欄目和具體內容中挖掘審美因素,并以此為指導,有針對性地挖掘審美資源。
以《象外之境—中國傳統山水畫》為例。本節課以山水畫為欣賞對象,旨在引導學生了解中國山水畫“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這一創作規律,理解其中蘊含的濃濃的山水情懷,使其受到山水之美和山水情懷之美的熏陶。基于此,筆者將山水之美和山水情懷之美作為審美因素。山水之美和山水情懷之美是以物象為載體的,而山水畫和古詩詞是物象的重要構成。對此,在實施教學活動前,筆者挖掘中國傳統山水畫作品及描寫山水的古詩詞,引導學生邊品讀古詩詞,邊欣賞山水畫,使他們切實感受到山水畫中蘊含的美,加強欣賞課的審美教育效果。
(二)學生走進生活,挖掘審美資源
學生是挖掘審美資源的主體之一。學生挖掘審美資源的過程,正是體驗審美的過程,便于自主建立審美感知。所以,在開始美術欣賞課之前,筆者會立足挖掘到的審美因素設計任務,指引學生走進生活,自主挖掘審美資源[2]。
以《書為心畫—中國書法》為例。筆法、結體、章法、墨法是中國書法藝術的審美要素。筆者設計了“搜集書法演變過程”“分析中國書法的筆法、結體、章法、墨法的特點”這兩項任務。在任務的驅動下,學生主動閱讀教材,利用網絡搜集相關內容,獲取了豐富的審美資源,尤其是建構了對中國書法的初步認知,為在課堂上深入探究書法的審美要素奠定了基礎。
二、創設審美活動,引導體驗審美
課堂教學活動化是《課程標準》提出的要求。審美活動是課堂教學活動的重要構成,是學生感知美、欣賞美、表現美的重要載體。因此,在進行美術欣賞課教學時,教師要以審美資源為基礎,采取多種策略創設審美活動,引導學生體驗審美。
(一)創設情境,初步感知美
李吉林老師結合情境教學研究成果指出情境是課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情境是指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創設出的教學場景。教學情境具有直觀性,便于學生在視覺作用下建構感知。由此,在進行美術欣賞課教學時,筆者會先應用審美資源創設審美情境[3]。
以《華夏意匠—中國傳統建筑與園林藝術》為例,中國傳統建筑是學生審美的基礎。受地域性、階級性和民族性的影響,中國傳統建筑具有獨特的審美特征。皇家園林、私家園林等是學生感知中國傳統建筑獨特審美特征的切入點。因此,在實施課堂導入活動時,筆者直接利用微課,向學生呈現了故宮、蘇州園林等傳統建筑,自然地創設了直觀的情境。大部分學生發揮視覺作用,積極體驗情境,自主感受故宮的雄偉壯闊、蘇州園林的小巧玲瓏等特點,在無形中建立審美感知。立足學生的情境體驗情況,筆者提出問題:“故宮和蘇州園林是中國傳統建筑的典型代表,它們各自有著怎樣的特點?”在此問題的作用下,學生重點探究中國傳統建筑的特征,為下一步深入感知中國傳統建筑之美奠定了基礎。
(二)師生互動,有效欣賞美
欣賞美術作品的美是學生參與美術欣賞課教學活動的目的之一。美術欣賞課具有互動性。教師、學生和美術作品互動的過程,正是學生有效欣賞美術作品的過程。適宜的教學方法是師生進行互動的關鍵。因此,在進行美術欣賞課教學時,筆者往往應用演講式教學法、比較式教學法等引導學生欣賞美[4]。
1.比較式教學,發現美
發現美是學生欣賞美的基礎。比較式教學是以引導學生發現美為主要目的的教學方法。所謂發現式教學,是指將有關美術作品(同一題材的不同作品,同一畫家不同時代的作品,同一內容不同處理樣式的作品等)置于同一欣賞環境中,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進行比較,了解不同作品的獨特魅力的教學活動。在比較的過程中,學生會用“發現”的眼光找尋不同之處,借助不同之處深切感受獨具特色的美,從而順其自然地增強審美體驗效果。基于此,在美術課堂上與學生互動時,筆者常應用比較式教學法,引導他們在比較的過程中發現美。
仍以《華夏意匠—中國傳統建筑與園林藝術》為例。中國傳統建筑具有生活性。學生在體驗生活的過程中實際上已經與中國傳統建筑進行了互動。在課堂教學前,筆者引導學生挖掘本地傳統建筑資源,了解本地傳統建筑的特點。立足學生的課前活動情況,筆者在課堂上向學生展示北京四合院、廣東開平碉樓、福建客家土樓等著名傳統建筑的圖片及相關介紹,同時鼓勵學生展示各自搜集到的本地傳統建筑資源并進行對比,探究不同地區傳統建筑的特點。在探究的過程中,學生會從環境、氣候、禮制等方面進行分析,發現傳統建筑的地域差異,感知傳統建筑的獨特之美及地域文化之美,順其自然地受到審美熏陶。然后,筆者根據學生的發現,有針對性地介紹本地不同傳統建筑的特色,使學生在生活經驗的作用下建構深刻認知,豐富生活經驗,增強審美體驗效果。
2.演講式教學,表達美
表達美是學生審美感受的表達,是學生增強審美感知水平的重要途徑。在體驗互動活動的過程中,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能感知到美術作品中的美,由此建立個性的審美感知。審美感知為學生表達美提供了便利。表達美的過程是學生繼續思考,深入感知美的過程[5]。同時,學生也會因此形成審美“語言”,學會表達美。演講式教學是學生獲得審美感想,表達審美感想,實現“讀”“說”一體化的教學活動。所以,筆者應用演講式教學法引導學生表達美。
以《凝神造像—中國傳統雕塑》為例。美術作品的藝術特征是學生欣賞美的切入點。例如,兵馬俑和霍去病墓中的動物雕塑直觀地再現了中國傳統雕塑的藝術特征。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筆者利用課件呈現了兵馬俑作品和霍去病墓動物雕塑作品,提出問題:“通過觀察和比較,你可以從兵馬俑作品和霍去病墓動物雕塑作品中發現中國傳統雕塑具有哪些藝術特征呢?”在提出任務后,筆者鼓勵學生在小組內進行交流。小組交流便于學生進行碰撞思維,獲得并交換個性化的觀點,有利于他們對中國傳統雕塑的藝術特征建立個性認知。在學生完成合作任務后,筆者讓他們結合具體作品介紹自己發現的中國傳統雕塑的藝術特征。然后,筆者則根據學生介紹的內容進行點撥,使他們加深理解。這樣的教學方法不僅可以使學生由淺入深地了解中國傳統雕塑的藝術特征,還可以讓他們透過藝術特征感知中國傳統雕塑獨特的魅力。
(三)及時應用,自主創造美
創造美是學生強化美術審美效果的必由之路。《課程標準》明確要求教師積極開展美術欣賞活動,使學生在掌握美術知識的同時,感受美術作品的藝術特色、文化價值等,學會用自己的行動傳承美術文化價值。創造美的過程正是學生傳承美術文化價值的過程。在創造美的過程中,學生會自主地遷移課堂所學知識,繼續探究美術作品之美,進而使用合適的方式展現美術作品之美,順其自然地提高對美術作品之美的認知,同時鍛煉創造美的能力。因此,在進行美術欣賞課教學時,筆者立足學生的學習所得,創設相關活動,驅動學生自主創造美。
以《美在民間—中國民間美術》為例。學生在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過程中,通過與剪紙、皮影等民間美術作品互動,了解了中國民間美術的主要類型及其特征,感受到中國民間美術的獨特魅力。事實上,學生早在小學、初中的美術課上就已經與民間美術進行了互動,掌握了剪紙方法、皮影制作方法等。基于學生的學習所得,筆者設計了如下任務:與小組成員抽簽選擇《西游記》中的故事選段,根據故事選段中的主人公和具體情節制作皮影,并演繹皮影戲。接受任務后,學生興致高昂,自主遷移學習經驗,積極動手制作,將美的元素融入皮影中。同時,學生還利用課余時間一遍一遍地表演皮影戲,在強化皮影戲表演效果的同時,感受到皮影戲的獨有魅力,從而受到審美熏陶。此外,學生還通過表演皮影戲,切實地用多種形式(如語言、動作等)創造了美,增強了審美效果。
三、實施審美評價,發展審美能力
幫助學生提高審美能力是教師進行美術欣賞課教學的目的之一。能力的發展具有過程性,即學生在體驗美術欣賞活動的過程中會不斷提高審美能力。教學評價是激勵學生發展的重要“工具”,以審美為基礎進行教學評價,可以使學生了解自身審美能力的發展情況,揚長避短,切實提高審美能力。因此,在進行美術欣賞課教學時,教師要以審美過程為基礎,運用合適的方式進行審美評價,驅動學生逐步發展審美能力。
(一)學生自主反思評價
學生是美術教學活動的參與主體,也是美術教學評價的主體。學生在美術欣賞課上能體驗到多種多樣的審美活動,建立審美感知。自主反思是學生了解自身審美感知情況、發現審美所得和審美不足、及時查缺補漏的活動。因此,筆者嘗試在美術欣賞課上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反思,實現自主評價。
以《凝神造像—中國傳統雕塑》為例。筆者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對比兵馬俑和霍去病墓中的動物雕塑作品,使他們自主發現中國古代雕塑特征,同時鼓勵他們進行表達。在課堂教學結束時,筆者又引導學生進行反思對比,思考自己是如何進行對比的、發現了怎樣的特征等。實踐表明,大部分學生通過這樣的反思,不但了解了自己的課堂學習情況,而且牢牢地掌握了發現美術作品之美的方法,積累了審美經驗,提高了審美能力。
(二)教師賞識評價
賞識評價是教師評價的重要方式。教師立足學生在美術欣賞課上的學習情況,及時賞識學生,不僅可以使他們更了解自身的發展情況,還可以增強其對自身審美能力的信心。因此,筆者在進行美術欣賞課教學時,把握住時機,嘗試對學生進行賞識評價。
以《人性的崛起—文藝復興美術》為例。在講解“人性的光輝”這一內容時,筆者引導學生探究《蒙娜麗莎》《大衛》《草地上的至母》這三幅作品的表現手法、人物形象、人文主義特征表現等。在學生探究后,筆者隨機選擇學生讓其表達自己的看法,同時以學生的表達內容為著眼點,及時進行賞識,如賞識學生的表達情況、賞識學生踴躍思考的行為等,使學生獲得滿足感。
結 語
綜上所述,融審美教育于美術欣賞課,有利于實現美術欣賞課的審美功能,幫助學生提高審美能力。因此,在進行高中美術欣賞課教學時,教師要發揮美術欣賞課的審美功能,挖掘審美資源,創設審美活動,實施審美評價,使學生與美術作品積極互動,體驗美、感知美、表達美、創造美,逐步增強審美認知,提高審美能力,從而提高美術欣賞課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郭才.淺談高中美術欣賞課的教學策略[J].學周刊,2020(22):157-158.
顏婷.高中美術欣賞課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J].知識文庫,2020(11):83-84.
伏云.高中美術欣賞課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策略[J].甘肅教育,2020(09):142.
劉偉民.高中美術欣賞課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J].試題與研究,2020(06):157.
李文武.基于高中美術欣賞課培養學生審美能力[J].新課程,2019(12):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