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智杰
2020年12月中旬,浙江和湖南幾乎同時“拉閘限電”。義烏的情況很典型,主路燈關停,工廠錯峰用電,作為“世界工廠”,義烏限電的影響輻射范圍更大。但是,我和編輯溝通后,選擇了以湖南為樣本進行調查。
從當時披露的信息看來,浙江不算缺電,而是出于能源“雙控”“減煤”的要求,湖南的限電則和本省供電能力、供電結構、煤炭供應有關。從中電聯的數據看來,中國發電裝機容量世界第一,早已擺脫電荒的局面,這次湖南為什么供電緊張,是一次偶然,還是在其他地方具有普遍性,是我此次報道想要搞清楚的問題。
我到長沙時,限電高峰已過,只有街道一部分路燈關停。電力專家解答說,這叫結構性缺電,只是在一年的某幾天的某些時段缺電。
這次缺電,是多種極端情況匯聚給湖南供電系統帶來的挑戰。需求端,年底工廠用電需求旺盛,寒潮突襲,居民用電增多。而供應端,冬季水電、風電、光伏發電停擺,在供電結構中占比一半的火電,必須擔負起全部責任。更艱難的是,省內兩個機組因故障停運,燃煤供應緊張。
一些可能是偶然,比如寒潮天氣、供煤,也有些是必然,比如風、光伏等新能源發電在冬季極不穩定,難以托底。讓我費解的是,業內人士都知曉新能源發電的特性,但在湖南過去4年新增的裝機容量中,風光發電占比達八成,冬季最穩定的煤電只占1%。這也是中國能源電力清潔轉型的大趨勢。
我把這個疑問拋給專家,對方回答說,大方向是沒問題的,考驗的是電力系統的靈活性和調節能力。但從結果看來,各地增加了新能源發電裝機,但在保證有效發電時數、靈活調節電力系統以滿足社會用電需求上明顯滯后了。
因此,湖南的供電緊張值得關注。新能源發電是趨勢,它帶來的供電不確定性也將是必然,正如專家所言,“目前這個問題才剛剛露出端倪”。

1/2021總第979期
@丫頭:每個國家有每個國家的管理制度,管理制度不一樣,結果自然不一樣!世界上也許有更好的新冠防疫方法,只不過沒有發現而已。
中國新聞周刊編輯部微博
http://weibo.com/inewsweek
《中國新聞周刊》? 官方微博
http://weibo.com/chinanewsweek
歐盟的體制,實驗了幾十年,這次應該是轉折點了。歐洲各個國家都應該深入思考一下,這種超國家主權體制,終究如何走向下一步。(@芋泥波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