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謙,常承陽
(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 信息技術工程學院,天津 300000)
學習空間支撐教與學活動的開展,一個別具匠心的學習空間對學生的學習可以起到積極良性的促進作用。2018年,教育部發布的《網絡學習空間建設與應用指南》將重構學習環境作為空間建設與應用的首要目標[1]。近幾年,各省、市加大了對學習空間的建設與應用,但在建設與應用的過程中仍存在著諸如應用平臺之間聯通性弱,服務平臺活躍度低,缺乏智能性與評價機制等問題[2]。筆者通過對21世紀學習框架的理解以及學習空間的涵義與發展現狀的了解,提出了21世紀學習空間設計的三個原則,希冀帶給學習空間建設決策者們一些啟發。
學習空間是指一種服務于學習的場所,這種場所具備一定的軟硬件環境基礎,它能支持教學者運用一種或多種教學法展開教學活動,也能支持學習者運用一種或多種學習方式進行學習,它是實現教與學活動的基本載體。2003年,為了適應數字一代的學習特點,我國開始從學校環境的改造入手,開展學習空間的研究。我國學習空間的研究可從兩個維度來了解。
從縱向維度看,可分三個階段,即起步階段(1999—2006年)、緩慢增長階段(2007—2012年)和快速發展階段(2013—2017 年)[4]。
從橫向維度看,物理學習空間的研究著重于技術環境對師生情感狀態的影響,其研究目標是彌補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的情感缺失[5]。而網絡學習空間的研究重心一直在變化,從教學資源應用到學習社區應用,再到開放式在線課程應用,這三個研究階段既互有重疊又各具側重點[6]。
2009年,美國21世紀學習合作組織提出21世紀學習框架[3],如圖1所示。
21世紀學習框架主要分為三層,從上往下依次為技能目標、內容知識和教與學支持系統。

圖1 21世紀學習框架
框架的外層是技能目標,為框架的主體部分。
位于外層中心位置的是學習與創新技能,它主要包括4Cs技能,即批判性思維與問題解決能力、溝通交流能力、合作與協作能力以及創造與創新能力;
位于外層右側的信息、媒介與技術技能旨在提高師生在高度信息化學習環境下進行教與學所需要的素養;
母豬在進入產房前必須進行消毒。消毒方法包括:冬季用溫水以及夏季用冷水清洗豬體全身,然后用百毒殺或來蘇兒對豬體進行消毒,要特別注意母豬的外陰以及乳房的消毒。在冬季約0.5 h豬被徹底曬干后,經消毒通道轉移到產房。
而位于外層左側的生活與職業技能重在培養學生積極生活的態度和勝任工作的能力。
框架的內層是內容知識,是實現技能目標的基礎,它由核心學科和21世紀主題構成。
核心學科是指具有知識性和基礎性的3R(Reading、Writing、Arithmetic),即讀寫算;
21世紀主題則由全球意識、企業家素養、公民素養、健康素養以及環境素養這五個方面組成。
框架最底層的是教與學支持系統,主要包括四個學習支持條件,即制定標準和實施評估、改革課程與教學、促進教師專業發展以及創設學習環境。
21世紀學習框架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參考了21世紀的學習特點,21世紀學習是開放的、靈活的,是有情境的。
21世紀的學習是具有創新性的學習,強調個性化和多樣化,可適性強,21世紀的學習者依賴網絡和技術使用,偏好連接,看重學習體驗。因此,學習空間的創設應該以服務師生為導向,關注師生的特點和需求,考慮技術的特性和局限。然而,目前的學習空間建設普遍存在著主體性缺失、教育性缺失和科學性缺失[7]等問題。因此,筆者提出三個設計原則:以人為本,突出主體性;以學生為中心,提升教育性;以技術為指南,增強科學性。
21世紀的學習是強調個性化的學習,學習的個性化是學習者個體需求豐富的體現,要滿足學習者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并促使其積極自發地學習,學習空間的設計則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突出主體性。學習空間要突出主體性,首先要以學生為本。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強調一個好的學習環境對學習者的重要性,認為學習者自身的感受和體驗是發展認知的重要途徑。因此,筆者認為,21世紀學習空間應該是基于具身認知的學習空間。具身學習空間一種是學習者能通過諸如肢體動作等感官行為進行學習和體驗知識及原理的情境空間,它隨學習者的參與而生成、隨學習過程中的交互而發展變化,強調在學習中學習者身體的感知和參與[8],具有一定的技術依賴性。故而,在學習空間的建設中,要配備多種實用且穩定的硬件設備和豐富而有趣的應用軟件,為實現多通道的感知提供條件,便于豐富學習者的學習體驗。具身認知學習空間以學生的認知需求為出發點,以技術為支撐,創造親身經歷親身體驗的情境,能極大突出學習者的主體性。
其次要以教師為本。21世紀教師技能需求框架[9]指出,教師要會使用流行媒體和社交媒體,要會熟練地進行網絡搜索和資源分享。教師是學習空間的重要管理者和使用者,如果要充分發揮出學習空間的效用,那么學習空間在建設之初就要尊重教師的需求,重視教師的想法和建議。教師在學習空間中不是一個被動的要素,而是起引導作用的空間主體,因此,學習空間的設計在強調以學生需求為導向的同時,也要重視教師的主體性。
21世紀的學習者喜歡交互性活動、偏好互助學習,學習空間的設計應該著重考慮學習者的學習風格和學習需求,以提升學習空間的教育性功能,要達到這個目標,設計者們必須了解21世紀的學習原則和教學原則。
21世紀的學習遵循“學習是個性化的、持續的、開放且基于探究的”[10]等原則,因而,學習空間的建設要營造一個以學生為主導的學習場域,在這樣的場域中,學生可以個人獨立學習,也可以與同伴協同互助學習,還可以和老師及同學開展基于問題的合作探究學習。
21世紀的教學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強調“教學是輔助性的并且受教師持續的專業學習驅動”[10],那么,學習空間的建設要營造一個以應用為導向的教學場域,在該場域中進行教學,學生是主角,教師提供資源服務和疑難解答。
在重構學習空間以提升教育性這一目的上,21世紀學習空間應該向智慧學習空間發展,智慧學習空間是一種配備了先進智能化設備的學習場所,這些設備能智能地記錄學習者的學習行為和學習路徑,并對記錄下來的數據進行有效分析,以幫助教師對學習者的學習行為做出預判,且提供個性化學習資源和服務[11]。
智慧學習空間全方位服務于學生、服務于教學,能極大地優化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可以提升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和學力,進而促進學生進行自我導向的學習。
人類的技術變革已經發展到了富技術階段,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高端技術的推動下,由技術衍生出的科技產品已經具備了相當的深度學習能力和類人腦特性,人們可以通過技術的兼容性和連接性來協助自己進行高效且有效的工作和學習;同時,21世紀的學習具有富數據和媒體驅動等特征。基于此,21世紀學習空間的建設應以技術為指南,朝著集成化、科技化和數據化的方向發展。
關于如何使用技術來增強學習空間的科學性,筆者認為:
首先要認清楚技術在學習空間中承擔的作用。趙勇等[12]提出,技術在教與學中的“生態位”是完成機械的、重復的任務,提供創新性的展示與交互方式,促進個性化的學習體驗。換言之,技術是一種教育手段,它可以提高教學效能,創新學習范式,優化學習過程。
其次,要合理選擇學習空間中的技術與媒體。技術的演進和人的習慣相向而行,在選擇技術媒體時,既要考慮技術的可行性與方便性,也要考慮技術的易用性與交互性,這樣才能最大化空間利用率。
最后是完善網絡學習空間,網絡學習空間實質上是一種“技術使能空間”[13],它以互聯網為基礎,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潛能,為學習者提供應用與服務,具有開放、聯通、適應、個性化等特性[14]。網絡學習空間的建設離不開技術的支撐,也需要學習科學和教育科學的指導,所以,21世紀學習空間的設計要以技術為指南,結合科學的方法,將學習空間打造成一個便捷舒適、智能科學的綜合性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