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夢園 張雅明
摘要:作為一種流行的話語體系,微信表情包已成為大學生群體進行壓力釋放、身份認同和風格構建的重要載體,但其在為大學生群體賦權的同時,也帶來了交流主體和交流方式等層面的問題,需要多方重視和應對。文章以大學生為研究主體,結合微信表情包的現代特征和實際使用,對微信表情包的使用問題及應對策略進行探討。
關鍵詞:大學生;微信表情包;應對策略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20-0041-03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大學生問題性社交媒體使用的影響因素及引導研究”成果,項目編號:HB20XW012
表情包是指“用于表達情感、情緒與態度的圖片。表情包可以是簡單的圖形符號,也可以由真實人像、動漫人物、動物、自然景色等構成,有時還會輔以文字,包括網絡流行語,越來越多的表情包以多種元素組合的方式呈現。”[1]2011年,微信3.5版本首次推出以卡通形象為主的微信表情包,用戶主要用于單純的情感輸出,后來伴隨著表情包構成元素的多樣化及受眾UGC(用戶生產內容)行為的出現,表情包的意義與功能變得更加多元,表情包也成了一種重要的流行話語體系。
作為視覺沖擊力強、表達信息直觀迅速的傳遞載體,微信表情包頗受歡迎,尤其是以大學生為主的青年群體。一項覆蓋北京、天津、福建等省市的高校學生群體的問卷調查顯示,愿意使用微信表情的大學生用戶占比83.44%,且在實際的表情發送中,樣本群體均會使用微信表情,經常或總是發送微信表情的用戶更是達到75.17%[2]。在互聯網的日常交流中,微信表情包不僅僅是大學生聊天的常用工具,其在壓力釋放、認同構建、風格形成的過程中也起著重要的心理作用,但同時也帶來了諸多問題,需要我們關注和應對。
一、微信表情包的心理意義
(一)促進壓力釋放的平臺
當面對諸多生活和學習壓力時,大學生常常會借助微信表情包的使用,釋放這些壓力。
在經濟發展迅速、生產變遷劇烈的社會背景下,大學生往往承擔著學習、交友和實習等方面的壓力,而這時,匿名化的網絡世界為大學生提供了一個可靠的發泄窗口。其中,大學生在網絡表情包的UGC創作過程中能夠充分發揮自身的想象力,使其更加輕松自如地參與自我的“書寫空間”,最終以一種貼切的娛樂化模仿方式達到釋放壓力的效果。例如,演員吳京在電影《老師好》中穿的胸前寫著“中國”二字的深綠運動外套,被大學生網友進行了多種UGC創作,最終形成了“中國系列”微信表情包,其中包括“減肥失敗,怪就怪中國菜太好吃”“我不過六級,因為我是中國人”,這些都體現了減肥、英語考試等與大學生相關的壓力話題,大學生通過一種戲謔的表達方式吐槽這些壓力,達成釋放壓力的目的。
(二)建構群體認同的載體
大學生在使用微信表情包的過程中能夠增強群體親切感,減輕身份上的認同壓力。
在網絡搭建的虛擬交流環境中,借助匿名性帶來的“面具”,大學生展現出的常常是異于現實世界的自我的一面,相對遠離熟悉環境的自我,迫切需要擁有統一價值觀念的同類伙伴,此時表意能力強的微信表情包便被賦予了人際交流、建構群體認同的功能,尤其是微信表情包使用時的“斗圖模式”,不僅能夠有效消解陌生氣氛,還能夠通過分享共同情緒和體驗,形成一種互動儀式鏈,構建群體身份認同。例如,《都挺好》中的角色蘇大強,網友以其“我不吃,我不喝,我就要錢”為素材制作微信表情包,大學生通過使用該表情包,將隱藏在內心、平時難以公開表達的人性特征,以一種娛樂化的方式呈現于他人,表示自己在承受金錢壓力,不過是個“愛錢的俗人”。這類表情包既促進了使用者自我整合,也拉近了人際交流的心理距離,使得使用者與對方緊密聯結,從而形成群體認同。
(三)形成自我風格的工具
微信表情包為大學生提供了情緒表達和精神彰顯的窗口,能滿足大學生構建自我風格的心理訴求。
風格是特定符號傳達的文化標簽,是區隔“自我”與“他者”之間不同的特定符號,同樣也是維系群體發展的重要因素[3]。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人們的個性化需求得到了強化和擴充,表情包也從最初的簡單截取圖像發展到如今具有鮮明個性特征的多元符號。對于微信表情包,大學生能夠按照自身的情感需求進行篩選、使用、二次制作和發布,這不僅展現出了大學生的自我意識覺醒,更體現了其對于自我特定個性風格形成的訴求。在電視劇《覺醒年代》中,魯迅(曹磊飾)拿著毛筆寫下《狂人日記》,癡醉在藝術創作中,有心的大學生網友將這一影視片段中一張俯身寫作的動作截圖,并附上“我愛學習”的字樣。這些表情包通過特定文字和圖片的二次組合,以一種自我調侃的方式進行了自我話語體系的重構,凸顯出個體獨特化的風格。
二、微信表情包使用過程中的問題
(一)針對交流主體
1.弱化語言表達能力
隨著微信表情包使用頻率的不斷提高,簡單化、娛樂化的圖像成為大學生情感交流和信息互動的常用載體。大學生利用微信表情包就可以一步到位表達自己的想法,但泛濫的表情包也在不斷消解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當其想要與其他人進行網絡溝通時,圖片化的表情符號會壓制語言文字的表述,信息僅僅通過直觀的圖像被視覺感官接收,語言表達則被忽略。
正如尼爾波茲曼所言,媒介的形式偏好某些特殊的內容,從而能最終控制文化[4]。微信表情包原本是文字表達的輔助性工具,能夠提升表達效率,但隨著大學生對其依賴程度的不斷加深,表情包的圖像化形式會在潛移默化中使大學生沉迷在圖像傳播的視覺生態里,擠占語言的想象空間,從而忽略語言的規范性、完整性和關聯性,最終使得傳統語言的表達邏輯、方式和技巧消失,并出現“提筆忘字”“錯字頻出”“表達出錯”等現象,這也正是語言表達能力衰退的表現。
2.沉迷膚淺娛樂方式
由于物質需求基本得到了滿足,大學生相對忽略了物品的使用價值,對符號價值關注度較高,而表情包符號就深度迎合了大學生對于個性宣揚和顛覆傳統的精神訴求。施拉姆曾就傳播媒介的選擇提出“選擇的或然率=報償的保證/費力的程度”的公式。微信表情包作為一種碎片化表達的工具,既能得到及時的反饋報償,費力的程度又很低,因此能夠迅速被大學生解碼并進行二次創作,成為一種流行傾向。7C7B8F95-DAFB-4308-9BE3-3D2580535C6D
然而,正如鮑德里亞針對后現代媒介思想的批判所言,“在技術和符號的雙重控制和操作下,客體大量地繁衍增長,客體對于主體的不斷增長體現了無比的技術優勢,并使得客體最終取得了勝利,達到了狂熱的程度,由此帶來傳播或者可以被稱為交往的迷狂”[5]。微信表情包自身的亞文化屬性,加之在高選擇或然率下,大學生在追捧行為中表現出的“客體的異化”,會促使大學生做出只追求刺激性和表面化的狂歡式行為,并形成麻醉效應,原本的統一價值體系被迫下行,取而代之的則是膚淺化的圖像符號充斥網絡空間,最終有效信息的傳播變得稀缺,大多數信息的流通陷入流于表面的陷阱。這會在無形中導致大學生喪失主體思考、主體意識和批判能力,并沉浸在情緒的膚淺化娛樂之中。
3.出現群體極化情緒
大學生敢于表達意見和表露情感,表意效果豐富和視覺沖擊力強的微信表情包便能夠成為一大表達口,而互聯網虛擬社交又為其提供了“狂歡場域”。在此基礎上,大學生往往會更專注微信表情包圖像形式上的多樣,軟化其背后的實在意義,以致很多具有負面效應的事物被戲謔化并且更易被傳達,最終在不斷疊加的過程中形成群體極化情緒。
群體極化是指“團隊成員一開始就有某些偏向,在商議后,人們朝偏向的方向繼續移動,最后形成極端的觀點”[6]。在互聯網社交媒體搭建的擬態環境中,大學生在匿名化的前提下規避了現實世界可能存在的懲罰,更易展現本能情緒而非理性情感,而表情包的圖像屬性能夠讓負面事物更易表達,因此最后在本能情緒的催化下,這種非理性的負面情緒會持續擴散,而借此獲得身份認同的大學生也會獲得群體歸屬感,形成一種強烈的“抱團”意識,最終結果便是群體極化的形成,并帶來消極的社會影響。
(二)針對交流方式
1.構筑年齡壁壘,形成代際區隔
符號化的信息若想在傳播中順利進行,必不可少的就是傳受雙方共通的意義空間,否則兩者在溝通方面就會存在諸多障礙和區隔,從而難以理解對方的意思,并陷入“自說自話”的窘境。
當前,中老年人為了更好地適應現代生活,也在積極使用微信表情包,但與青年的心理特點不同,中老年人更傾向于使用配字大、動態效果強和背景多為風景的表情包,且文字多以“你好”“謝謝”等問候為主,這與大學生戲謔、惡搞、詼諧的表情包風格大相徑庭。在由此構建的年齡壁壘下,雙方幾乎無法理解彼此使用的微信表情包,甚至一方會把另一方當作調侃對象,借助新媒體社交的傳播,這兩類群體會變得更加難以溝通,甚至會形成交流方式和交流內容的代際區隔,導致二者無法進行有效的情感溝通和信息交流。
2.違背道德規范,造成社交失范
無論是制作還是使用微信表情包,作為主體的大學生常常持有戲謔的語境,將敘事游戲化,而作為客體的某些微信表情包還會以情色、暴力等圖像博取眼球,吸引受眾下載。基于主體和客體的這些特征,加之微信表情包在制作和傳播時并沒有明確的規范和監管,很大一批微信表情包都可能出現黃色、低俗等違背社會道德秩序的字符和圖像,挑戰社會倫理,最終造成社交失范。
如2021年1月引發熱議的兒童軟色情表情包,圖片中,三四歲的女孩被冠以“可愛”“套路”,卻配上了充滿性暗示的文字。這些微信表情包不僅對圖片中的兒童造成了一種身份傷害,而且當它們在網絡互動使用時,不健康、非正式的惡俗趣味便會肆意傳播,從而對傳受雙方的思想道德造成負面影響,并導致性騷擾、侮辱等社交失范問題出現。
三、微信表情包使用問題的應對策略
(一)生產方:加強制作規范,加強市場監管
當前,微信表情包的生產方分為PGC主體和UGC主體,生產模式為多產多發的分散市場模式,這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了制作門檻,使得微信表情包市場泥沙俱下。因此,針對微信PGC主體,可以將微信表情包進行生產流程的規范化、排版編排的大眾化和宣傳價值的正向化,以增強官方對微信表情包的主導權和控制權,消除代際壁壘,提升表情包的質量。同時,加強對表情包的監管,尤其是違反法律規定和道德規范的微信表情包,官方平臺可以“完善進入許可制度和追蹤個體主體行為責任制度,對不良信息進行一定的攔截,建立網絡表情倫理規范評價體系”[7],進而引導微信表情包生產鏈走上正確、健康的道路。值得補充的是,對于UGC生產者,除了外界要加強規范和配合監管之外,生產者自身也應當培養主體意識,按照馬克思主義倫理觀提升社會責任感,并以此為標準,對微信表情包的優劣進行評估,杜絕使用不當表情包,選擇正當的表情包進行制作和生產。
(二)媒介方:批判不當使用,加強正向引導
微信表情包作為青年亞文化的重要載體,擁有群體區隔、抗爭主流、抵抗主導等功能,媒體需要格外謹慎對待,以防其演化為大學生虛無價值觀的助推劑,從而使大學生沉迷于膚淺娛樂而缺乏批判意識,成為“單向度的人”。因此,作為信息傳播的溝通渠道,媒體應當加強行業自律,尤其是主流媒體,不能為了迎合受眾的低俗口味而刻意推廣相關表情包,應及時對單純尋求刺激、進行惡搞的表情包制作行為加以譴責,對一味追求娛樂、尋找歡愉的表情包使用行為加以批判。同時,媒體還應對弘揚正能量的微信表情包加以宣揚,擔負起媒介的教育功能,以一種理性和審慎的姿態對大學生進行正向引導,最終實現既保留微信表情包自身的個性化特征,又達成微信表情包使用時的正向化和主流化的效果。
(三)使用方:樹立正確認知,增強責任意識
對于微信表情包的使用,大學生要樹立正確認知并持理性態度,看清不當網絡表情包所帶來的弊端,以認真和謹慎的態度把握表情包的正確使用規則,最終擴大微信表情包的正面價值,削弱其負面價值。同時,大學生還要加強自身的責任意識構建。隨著web3.0時代的到來,大學生等網絡參與主體的自主性和參與度都得到了顯著提升,他們對于話語權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微信表情包成了新型話語形態便是其爭取話語權的體現。但大學生在爭取自身權利的同時,也應履行維護網絡空間健康、遵守網絡傳播規范、使用文明信息等責任,在合理宣泄自身情緒的界限內,進行安全和恰當的微信表情包交流。
四、結語
在“萬物皆媒介”的當下,微信表情包以其獨特的圖像化形式以及亞文化場域吸引著大學生使用,但我們需要更多關注其帶來的問題,從生產、傳播和使用三個層面進行應對,以達到健康、正向的使用效果。
參考文獻:
[1] 彭蘭.表情包:密碼、標簽與面具[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9(1):104-110,153.
[2] 匡文波,邱梅.大學生的微信表情使用行為研究[J].國際新聞界,2017,39(12):123-137.
[3] 裴珺.后真相時代網絡表情包的文化表征及反思[J].青年記者,2019(30):37-38.
[4] [美]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M].章艷,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10.
[5] 楊魁,董雅麗.消費文化理論研究:基于全球化的視野和歷史的維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82.
[6] [美]凱斯·R·桑斯坦.網絡共和國:網絡社會中的民主問題[M].黃維明,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47-51.
[7] 龔錦濤.微信朋友圈表情包泛濫引發的網絡倫理問題探析[J].重慶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8,31(4):36-41.
作者簡介 王夢園,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新聞與傳播。張雅明,博士,教授,研究方向:新聞傳播與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7C7B8F95-DAFB-4308-9BE3-3D2580535C6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