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智能化技術的進步推動傳媒業態朝著更高水平的方向發展,其變革過程促進著生產主體、生產過程以及產品創新的交叉與重構。智能媒體時代,在智能機器終端以及新聞從業人員的共同耦合作用下形成了全新的生產主體格局。鑒于此,文章重點探討基于智能化采集終端的新聞發現以及新聞處理流程,實現了新聞數據采集與分析下的新聞選題和定型、新聞內容的編改與潤色、新聞內容的分發等全流程操作,為橫向的一線實踐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智媒時代;新聞策劃;業務創新;研究策略
中圖分類號:G210.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21-0135-03
一、智媒新聞的基本概念與系統架構
狹義的新聞生產和制作過程主要是針對新聞內容的加工和制作。廣義的新聞生產過程涵蓋新聞從生產到發布的全過程,其主要過程涵蓋新聞數據及新聞信息的采集、新聞內容的撰寫和把關、新聞內容的發布以及最終新聞內容的綜合評估[1]。因此,新聞生產是傳播者對于新聞事實的價值選擇和信息加工,以及信息發布的全過程生產。在智能化設備大力發展的背景下,智能化技術同時也促進媒體行業的深化發展與變革,實現了生產過程與分發模式的基本重構。
智能媒體時代,媒體行業的發展對智能化技術的依賴非常強烈,傳統媒體在新技術的支持下也在進行轉型和結構重組[2]。結合智能化設備和相關技術,傳媒業更新了媒體創作的技能和方法,同時在相關的媒體服務以及產業融合等方面上也有效地實現了資源互補與資源共享。
同時,智能媒體時代的新聞制作更加強調的是基于AI技術以及大數據、云計算的超級平臺而開展的基礎業務,其基本業務范疇包括新聞信息數據的采集、新聞內容的生成以及新聞內容的分發等。智能化技術憑借其超強的計算能力,勢必會引發整個生產系統的變革,促進產品融合、產品創新以及產品重構。
傳統的新聞生產與制作過程中,新聞內容的生產主體是記者與編輯,在新聞內容為基本模式的導引下,唯一的受眾群體是實際用戶。
在智能媒體時代背景下,新聞的生產和制作憑借媒體人和機器的融合,智能化的終端以及新聞生產工作者共同承擔著新聞生產的主要責任[3]。
同時,新聞的生產過程更加側重的是新聞內容的生產,智能媒體區別于傳統媒體最主要的表征在于產品呈現的是虛擬化以及數據化的媒體展現形式。在智能媒體的發展過程中,新聞生產和制作中的采編實現了全過程的智能化,新聞產品是新聞的最終成品以及具體的呈現結果。
二、智媒新聞的三鏈融合模式發展過程
伴隨信息傳輸媒介的更新迭代,新聞的生產過程和生產模式也主要從人工職業生產內容轉變為智能化硬件生產內容,三鏈模式中的受眾、智能機器和新聞從業者成為新聞制作的核心角色。隨著生產力結構的更新,其供應鏈的生產關系也在進行迭代升級,新聞結構各個層級的關系邊界逐漸模糊[4],新聞媒體的內容生產主力也由傳統的媒體工作者以及專業的信息團隊轉變為機器。同時,這個過程也有效地打破了傳統新聞制作過程中,在信息線索發現以及外出活動采訪和編輯審核等流程中的壟斷行為。
智能媒體時代,受眾群體不僅僅是新聞內容的消費者,同時也可以成為新聞內容的生產者,促進全員共同參與到新聞制作與生產的全流程當中。但是也要特別認識到,盡管智能媒體能夠促進生產主體技術的更新,但是生產過程依托的核心仍舊是人本身。
在整個制作過程中,大數據、物聯網以及5G技術僅僅是促進流程更新的工具,塑造了新聞從業者與受眾群體、核心技術之間的全新邊界關系,推動智能化終端實現人機協同,構建全新的人工智能生產體系[5],實現了由單一向多元協同關系的轉變。
(一)受眾群體的主動參與途徑被擴充
傳統的新聞生產背景下,新聞從業者往往過分關注某一具體話題,在這樣的情況下,受眾群體的理解進程往往被置于新聞媒體內容傳遞的最末端,其信息流動往往是被動的信息接受。
在智能媒體時代,受眾的基本需求成為新聞工作者展開工作的核心導向,在滿足基本新聞制作要求的基礎上,還要充分注重新聞的時效性。結合不同群體的需求進行個性化新聞的生產,逐漸從媒體機構內部推進到社會大眾當中。在這個過程中,無論是專業化的媒體制作機構,還是普通民眾,都可以成為制作新聞的基本主體。在這樣的發展背景下,受眾群體不再是被動地接收基本信息。在信息接收和發布的過程中,受眾群體的主動性增強了,新聞信息的可選擇性也增強了。新聞被算法分流,能夠更加準確地被推送到適宜的受眾群體面前,受眾群體同時也能夠隨時隨地地為新聞工作者提供準確且豐富的信息和素材,其本身也成為新聞生產的主角。
(二)智能機器提升信息加工效率
在智能媒體發展的過程中,其生產主體也擺脫了傳統人工制作的束縛,智能機器人成為新聞編寫和內容分發的主體。人工智能技術有效地將人和物銜接了起來,賦予記者和編輯全新的角色和權利,進而也最大限度地提升了媒體的綜合生產力和生產水平[6]。整個新聞生產活動中,智能技術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具有核心技術優勢,實現了素材信息采集、素材篩選與粗加工的智能化,專業化的數據分析等有效地豐富了選題的依據,使新聞選題更切合受眾群體需求。在新聞未來的發展過程中,智能化終端還將不斷提升表達水平,甚至會具有個性化和情感化的寫作風格。
(三)新聞從業者提升新聞產業價值
盡管目前的智能化機器能夠基本符合人的文案寫作水平和寫作文筆,但是機器呈現出的永遠都是寫作的共性特征,并始終遵循共性的生產套路,其文本沒有個性化優勢,始終無法代替人的寫作。因此專業化的新聞從業者作為文案創作的核心主體,還需要始終堅守自身的判斷力和提高自身的寫作水平,嚴格把控新聞制作的基本規范和基礎流程,為新聞產品的制作提供更高質量的、更具有審美情感價值的文案內容等。相較于智能化的終端,新聞撰寫過程中,編輯和記者需要有更為個性化以及更具創造性的寫作和分析能力。在新聞內容的加工過程中,基礎部分的敘述和內容可以由智能化機器代寫,最終的定稿需要經過記者和編輯進行更為深度的加工。因此,智能化的新聞制作并不會完全取代人工加工,而是賦予新聞從業者更為專業的視角,進而使其參與到智能化加工過程中,并憑借更為快速、精準以及智能的生產、制作等手段獲得全新的新聞線索和素材,更快速、高效地生產出高質量的新聞產品,最終提升新聞制作的綜合生產力和生產水平,將各環節的新聞從業者從簡單和重復的勞動中解放出來,將更多的精力投入智能化的新聞業務開展過程中,實現新聞產業價值的提升。
三、智媒時代新聞策劃創新路徑
智能媒體技術變革著新聞的生產方式和加工過程,促進新聞的生產過程重構。傳統的新聞加工和生產是單一、單向的線性發展過程,其發展過程缺乏相應的溝通和反饋。在智能媒體技術的推動下,相關的生產關系被重新定義和重構,傳統的新聞生產線性關系被解構,新聞的生產過程變成智能同步的動態化一體的發展過程。智能媒體技術應用到了新聞的數據收集和數據分析、新聞內容的撰寫和發布等重要的環節當中,實現了新聞生產、重構全過程的智能化,具體的表現形式和展現形式主要在于以下四個方面。
(一)新聞發現和數據采集
從新聞的發現過程來看,智能媒體的基本發展模式能夠以更加便捷的模式尋找到社會中的熱門話題和熱門視角,并且隨著各類穿戴式設備以及智能化終端的不斷發展,傳感器設備已經逐漸深入運用于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極大地豐富了新聞創作的基本信息源,進而有效地拓展了信息發展的基本信息源和時間維度。從空間發展的角度來說,傳感器設備有效地記錄了現場新聞的空間環境、基本狀態以及相關的其他方面信息。從時間維度上來說,相關的傳感器設備也能夠實現實時的對象監測。當出現突發性事件時,能夠充分發揮信息載體的關鍵作用,及時并且全天候地為新聞媒體提供核心的新聞線索、素材,實現了人體器官的基本延伸,同時也有效地成為新聞信息檢索和新聞數據挖掘的核心“信物源”。
從數據的表征形式來看,智媒化的新聞數據采集主要是借助大數據技術的深入挖掘,根據相關的關鍵詞檢索以及核心數據指標對與新聞相關的基礎信息進行綜合檢索,形成新聞數據庫存基礎。結合無人機等現代化的數據采集終端,能夠及時、準確地對現場實際情況進行勘探,準確、及時地采集現場情況的數據、信息,其過程不僅方便快捷,解讀角度也十分獨特,同時還有利于促進信息、數據形式的統一。
(二)新聞內容的分析和確立
從數據分析的角度來說,隨著智媒技術的不斷發展,通過數據挖掘信息算法對新聞基礎信息內容進行深度挖掘,有利于綜合分析數據和信息背后的基礎運行規律,綜合探究基礎信息內容背后的基礎含義和層次關系,便于發現有價值的選題,實現了新聞內容價值信息的綜合判斷和基礎篩選,進而拓展了新聞報道內容的廣度和深度。同時采用智能化的信息算法對新聞素材進行綜合處理,也有利于生成高質量的結構化信息數據,在后續的內容設計和新聞內容的總結和歸納過程中,有利于生成高質量的結構化數據信息。在對數據信息不斷抽取和統計計算的過程中,逐漸總結和演繹出相關數據的發展規律,進而能夠挖掘其內部之間的關聯關系。有效地對新聞內容結論進行綜合的定義,實現數據分析結果和用戶數據結果的完整結合。在整個過程中,智能機器人和相關的自動化處理設備、軟件結合結構化的信息數據,生成了完整的稿件,實現了用戶數據和用戶信息的實時計算和數據分析,進而綜合地策劃了新聞內容和新聞選題。
(三)新聞內容的生成和點綴
從新聞內容的生成過程來看,智媒新聞的生成過程主要是通過相關算法結合智能機器人的綜合運行提取數據,最終結合已有的各式新聞文稿模板,綜合生成新聞稿。這也就意味著每個智能化新聞生產媒體都有著龐大的新聞文稿模板和體系,通過相關的業務算法能夠明確地確定新聞報道的選題、語調以及詞匯組成形式等基礎架構內容。最終在文字內容的填充下,形成完整的新聞終稿。例如,頭條新聞制作新聞的過程中就大量地結合智能機器語言處理和視覺圖形處理等相關技術和功能,通過語法合成的形式生成了新聞稿。新華社也大量地采用了數據分析計算和數據處理的相關技術,以綜合選取合適的新聞稿件。智能化的數字媒體技術能將已有的知識內容和知識體系進行關聯,實現語義的自然信息檢索和重排。但是從結果的表征形式上來看,在智能機器撰寫好基礎新聞稿后,還需要由人工操作對算法生成的較為枯燥的新聞稿件進行深層次的加工和潤色,促進新聞稿件更加具有可讀性。智能化的機器設備能夠高效快速地生成新聞稿件,進而綜合地提升新聞的時效性和新聞的產量,以便從更為全面和客觀的角度收集新聞信息數據,最大限度地減少由于技術差錯和人工差錯帶來的誤差,將記者和編輯等新聞從業人員從重復性的生產環節中完全解脫出來,將更多時間用于自我專業素養的提高,進而提升自己的寫作和創作能力,綜合提升新聞的生產力。
(四)新聞內容的過濾和分發
從人工智能的發展角度來說,智媒新聞的生產和交互過程實現了完整的人機融合和人機交互,促進新聞內容的審核模式從編輯把關向人工智能技術、編輯和受眾群體共同把關轉變,交互性的操作過程也完善了新聞信息的互動渠道,受眾群體能夠頻繁地與新聞編輯和記者交流,及時給予媒體反饋,有效地對新聞信息的相關內容進行重點監控。準確地計算出受眾群體所關注的熱點內容,實現無關信息的準確過濾,進而最大限度地優化數據信息資源。
同時,完善的操作流程和高質量的編校軟件還能夠對信息進行規范化的控制,實現自動化的分類和準確的識別修改。在智能化媒體大腦應用的過程中,結合著攝像頭、無人機以及傳感器等智能設備能夠獲取相當豐富的數據信息,以及精準過濾無意義和無價值的數據信息,進而通過智能化的編輯處理,綜合提升新聞內容的編校質量和審核效率。
四、結語
智媒新聞變革過程的核心在于新聞產品的創新。在傳統新聞的生產背景下,各媒體的新聞以基礎內容的質量為基本核心,新聞內容的編排主要還是以基礎文字以及圖片和新聞視頻等的生產、制作為基本,直接給予人們靜態化的畫面信息,能夠突出新聞的主題。但是在新媒體迅速發展的背景下,受眾群體更加愿意通過文字、圖片等基本形式接收碎片化和動態化的新聞信息。由此,新聞產品制作開始與大數據、云計算、AI、VR以及5G技術等智能技術和終端進行結合,最大限度地提升了新聞媒體終端的服務質量,促進其從二維基礎平面拓展到三維平臺當中,賦予新聞產品更多的創意,提升新聞內容的質量,也使新聞內容本身和場景載體變得更為豐富。智媒新聞逐漸成為未來新聞業的主流。
參考文獻:
[1] 潘穎.智媒時代AI合成主播的進階演化、技術反思與發展進路探析[J].新聞研究導刊,2021,12(18):15-18.
[2] 陳薇,王中字.智媒時代下建設性新聞的價值理性與實踐路徑[J].編輯之友,2020(3):27-34.
[3] 崔文波,范以錦.智媒時代數字新聞的生產轉向與價值重塑[J].傳媒觀察,2021(3):5-10.
[4] 張夢,陳昌鳳.智媒研究綜述:人工智能在新聞業中的應用及其倫理反思[J].全球傳媒學刊,2021,8(1):63-92.
[5] 史安斌,安孟瑤.智媒時代的新聞傳播產學研共同體:理念升維與實踐創新[J].青年記者,2021(17):85-88.
[6] 常成.智媒趨勢下新聞編輯思維的轉向與拓展探究[J].新聞研究導刊,2019,10(14):155,157.
作者簡介 賈小力,本科,研究方向:新聞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