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華
因為忙于事業,直到不惑之年張女士才有了一個可愛的千金。產后最初的日子,張女士每天臉上都掛著幸福滿足的笑容,但沒過不久,家人發現張女士的情緒有些反常,動不動就莫名其妙地發火,經常心慌、煩躁、失眠。起初,家人以為是她夜里帶孩子休息不好累的,也就沒太當回事。又過了幾個月,張女士的情緒如過山車般來了個大翻轉,由之前的興奮、焦慮轉為抑郁、寡言,多愁善感,動不動就暗自哭泣。家人帶張女士到省精神衛生中心就醫,被診斷為“產后抑郁癥”,給她開了些抗抑郁的藥物,服用一段時間后病情并無明顯改善。家人又帶著張女士去內分泌科就診。醫生詳細詢問了她的發病經過,同時注意到張女士的頸部明顯增粗,于是讓她做了甲狀腺功能及甲狀腺自身抗體檢查,最終被確診為“產后甲狀腺炎(甲狀腺功能減退期)”。原來,她一開始脾氣火暴是處于產后甲狀腺炎的甲亢階段的緣故,而近期的情緒低落則是由于產后甲狀腺炎轉為甲狀腺功能減退了。經過一段時間的甲狀腺激素替代治療,張女士的情緒終于逐漸恢復正常。
產后甲狀腺炎是產后一年內所發生的甲狀腺功能異常綜合征,它屬于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炎的一種特殊類型,臨床上并不少見。據統計,產后甲狀腺炎的發病率為5%~10%。
產后甲狀腺炎的臨床表現
典型病例臨床經歷三期,即甲狀腺毒癥期、甲狀腺功能減退期和恢復期。非典型病例可以僅表現為甲狀腺毒癥期或者甲狀腺功能減退期。
甲狀腺毒癥期 發生在產后1~6個月(通常在產后3個月),持續1~2個月。產婦表現為心悸、乏力、怕熱、情緒激動等癥狀。產生原因是甲狀腺組織被炎癥破壞后,甲狀腺激素溢出,導致甲狀腺功能亢進。此階段給患者檢查,會發現患者血清甲狀腺激素(T3、T4)水平升高,甲狀腺攝碘率顯著降低。患者的甲狀腺呈輕中度腫大,但無觸痛。
甲狀腺功能減退期 發生在產后3~8個月(通常在產后6個月左右),持續4~6個月。患者表現為疲乏無力、情緒低落、嗜睡、畏寒、食欲缺乏、便秘、皮膚干燥等癥狀。產生原因是甲狀腺濾泡上皮細胞被炎癥損傷后,甲狀腺激素合成減少。此階段患者血清甲狀腺激素(T3、T4)水平降低,促甲狀腺激素(TSH)水平逐漸升高。
恢復期 發生在產后6~12個月。甲狀腺激素水平和甲狀腺攝碘率逐漸恢復正常,但也有近20%的患者表現為永久性甲狀腺功能減退。
當然,也有少數患者沒有上面介紹的典型“三期”經過,而只是單純表現為甲狀腺功能亢進或甲狀腺功能減退。
如何確診產后甲狀腺炎?
由于人們對這種病的認識不足,以致其常被漏診或誤診。臨床上,凡是孕前無甲狀腺病史,在產后一年內出現情緒異常、甲狀腺腫大(但無疼痛)等改變,化驗顯示有甲狀腺功能異常,甲狀腺自身抗體檢查:甲狀腺過氧化物酶抗體(TPOAb)、甲狀腺球蛋白抗體(TGAb)陽性,而促甲狀腺受體抗體(TRAb)陰性,即可診斷為產后甲狀腺炎。
產后甲狀腺炎為何易被誤診?
正常情況下,產婦經過產后1個月的休養,身體各方面基本能夠恢復到孕前狀態。有些產婦即便出現愛發脾氣、心慌、多汗、體重下降或嗜睡乏力、抑郁、怕冷、水腫、便秘等癥狀,也往往被自己或家人認為是產后休息不好、體弱、營養不良、貧血所致;還有些產婦出現明顯的情緒低落,被誤診為產后抑郁癥。很少有人想到這些癥狀會與產后甲狀腺炎有關。臨床上的很多產后甲狀腺炎患者,是因為發現自己脖子變粗來就醫檢查才確診的。總之,對產后甲狀腺炎缺乏認識和了解是導致本病被誤診和漏診的主要原因。
產后甲狀腺炎該如何治療?
一旦確診為產后甲狀腺炎,需要根據患者所處的病情階段以及癥狀的輕重,給予不同的藥物進行治療。
甲狀腺功能亢進期 產后甲狀腺炎患者的甲狀腺功能亢進呈一過性且癥狀較輕,一般不主張服用抗甲狀腺藥物治療。如果患者自覺心率快、心悸明顯的話,可以酌情服用β受體阻滯劑(如普萘洛爾)緩解高代謝癥狀。
甲狀腺功能減退期 可適量補充甲狀腺激素(優甲樂)進行替代治療,其間要注意定期(2~4周)監測甲狀腺功能,維持正常水平即可。在哺乳期也不需要停藥,不會對嬰兒造成不良影響。
恢復期 進入恢復期后,患者即可逐漸減少藥量直至停藥。少數患者甲狀腺功能減退不能恢復,從而成為永久性甲狀腺功能減退,這部分患者要終身進行甲狀腺激素替代治療。
產后甲狀腺炎的預后
大多數患者的甲狀腺功能可以自行恢復正常,但易復發變為“永久性甲狀腺功能減退”。一年之內10%~20%甲狀腺功能已經恢復正常的女性發展為“永久性甲狀腺功能減退”。在5~8年,約有50%的女性發展為“永久性甲減”。因此,凡有產后甲狀腺炎病史的女性最好每年監測一兩次甲狀腺功能,一旦發現甲狀腺功能減退,要積極治療。
如何篩查和預防?
甲狀腺過氧化物酶抗體是預測妊娠女性發生產后甲狀腺炎的重要指標,產前定期測定甲狀腺過氧化物酶抗體對預測該病的發生具有重要意義。另外,對抗體陽性者還應進行產后甲狀腺功能的嚴密隨訪。目前研究發現產后甲狀腺炎與碘攝入過量有關,故應避免給有此病病史的女性使用含碘藥物,以避免誘發甲狀腺功能減退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