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孩子具備了解決問題的能力,并且有機會去展現自己能力時,就會形成良性循環,孩子的抗逆力才會生長出來,并逐漸發展壯大。
故事:輸不起的孩子
沐沐5歲了,我開始帶他接觸一些簡單的桌游。一開始他不懂游戲規則,我需要跟他解釋好久,所以也沒有強求游戲的效果和結果,就帶他隨便玩玩。后來慢慢地,他開始理解了游戲規則,但是當他發現自己可能要輸的時候,就開始耍賴,要么裝作不懂得游戲規則,要么就說還按照之前那樣隨便玩,要么就很明顯地要求我讓步、不能贏他。有時候我自己工作也很累了,聽不了孩子哭鬧,就索性讓著他了。但有時候又覺得,他這樣“輸不起”也是不行的,所以就會跟他強調游戲規則,明確地告訴他:“你輸了。”但是每次我堅持宣布是他輸了之后,他就會大哭大鬧。看到他這樣無理取鬧的樣子我也很生氣,于是家里就“雞飛狗跳”了。所以有時候為了不讓孩子哭鬧,我也會妥協,重新玩一把或者是讓著他。我很納悶,一個游戲而已,還是跟自己的媽媽玩,也沒有什么獎勵和懲罰,怎么就“輸不起”呢?以他這樣的心態,以后要是上學考試考砸了或者比賽輸了,我都不敢想象他會怎樣。
沐沐媽媽的困惑
孩子玩游戲輸不起,耍賴、大哭大鬧,這種現象在和沐沐同齡的孩子中很常見。我身邊的父母一般有兩種做法。一種是強硬地執行規則。他們認為孩子跟父母在家玩游戲都輸不起,那以后在學校里、在社會上該有多脆弱!所以就不把“輸不起”這件事僅僅看成是在游戲層面的事情,而是認為應該由此培養孩子遵守規則的意識,并且要學著承受失敗的結果。假如一失敗就又哭又鬧,以后孩子在社會上也很難立足,畢竟在外面不會有人愿意讓著他,人生也不是只有“贏”。還有一種父母是會讓孩子贏。這類父母認為,陪小孩子玩游戲不必那么當真,游戲就是為了開心,較于輸贏的結果,親子關系更重要一些。而且他們認為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差,沒必要非要跟孩子“一爭高下”。隨著孩子慢慢長大,他自然就懂得遵守規則了,心理承受能力會變強,也就“輸得起”了。我時常在這兩種做法當中進行切換,選擇哪種應對策略,全憑當時的心情,因為我確實不知道怎么做才是正確的。
專家觀點:“輸”就是鮮活的逆境
父母都知道,游戲是重要的親子活動,為了增加游戲的趣味性、參與性和吸引力,競爭必不可少。有競爭就會有輸贏,就會分出勝利和失敗。對孩子來說,輸、失敗、被別人戰勝等,就意味著受挫,意味著面臨挑戰。跑步賽不過、下棋贏不了,孩子會體會到挫敗、害羞、失落、焦躁等復雜的心理感受。如何化解、克服和調整這些不良的心理感受,恢復并保持建設性的生活狀態,既是抗逆力發揮作用的時候,也是培養和增強抗逆力的契機。對于處在不同年齡段的孩子,父母對“輸不起”要有不同的應對策略。
● 3~6歲的孩子,父母可以啟發他從周圍尋找資源,彌補孩子年齡小、經驗少、水平不足等缺欠。比如故事中的沐沐媽媽就可以啟發沐沐:“你比不過媽媽,能不能尋找救兵啊?爸爸有可能比媽媽強,你們兩個人一起,媽媽可能就不是對手了。”
● 6~9歲的孩子,父母可以“兩條腿走路”引導孩子。一是啟發孩子從自己身上找資源,可以引導孩子開動腦筋,轉換思路,多次嘗試,比如:“你觀察到媽媽是怎么做的嗎?”“你換個方向試試,會不會有不一樣的結果?”“媽媽去做飯的時候,你自己多練幾遍,比媽媽熟了,就有可能比媽媽快。” 二是啟發孩子從身邊環境中找資源,用于幫助自己化解困境。比如告訴孩子:“你需要爸爸幫助嗎?我可以教給你幾個竅門。”“你年紀比媽媽小很多,在這方面有點吃虧,你可以對我提點額外的要求。”
● 9~12歲的孩子,重點是激發孩子的內在動力,鍛煉孩子面對困境、熔煉能力的勇氣和素質。
抗逆力培養關鍵詞:挖掘資源
個體在面對危機或挑戰時,能否調動自身或周邊的資源來應對逆境以獲得平穩發展,是抗逆力的重要內容。這里的資源有兩大來源:自我與環境。已有研究表明,具有積極特質、自信、勝任力、關愛和與人連接這5個特質的孩子,抗逆力優勢明顯,而這5個特質又是環環相扣的。積極特質表現為積極、樂觀、熱愛生活,這樣的孩子會比較自信,對自己不輕易言棄。面對生活和人際關系時,孩子有能力解決,有辦法應對,就是有勝任力,而勝任力強的孩子才有可能去關心、體恤他人,援手幫助他人,建立與他人的聯結,從而構建自己的社會網絡,最終形成自己的環境資源。
父母在陪伴孩子玩游戲時,不應該把重點放在結局的輸贏教育上,不必為孩子最后是否能輸得起焦慮、糾結,而是應該把重點放在游戲過程中,啟發孩子去學會尋找資源。比如讓孩子對“戰況”保持樂觀,在殘局中尋找轉機,這是在培育積極特質、自信品質的過程。讓孩子學會向他人求助,告訴他即使是家人,也要通過主動求助、游說等方式贏得支持和幫助,這就是在幫助孩子學習如何調動和贏得環境資源。
環境資源包括家人,也包括朋友、社區或社會,一旦挑戰巨大,超出個人能力范圍,向外界尋求幫助是必然的。為此,父母還要主動、積極地為孩子創設豐富的群體游戲機會,比如經常邀請小朋友來家里玩、幾個家庭經常一起進行團隊游戲、外出游玩等,使孩子融入更大的人群,結交更多的朋友,讓孩子了解一個人想獲取社會資源,想得到支持性的社會連接,渠道是如何建成的。
田國秀
中國抗逆力研究與推廣的先行者,首都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出版《破繭而生 走進離婚家庭孩子的內心世界》《人間游戲:人際關系心理學》《我們這一代》《抗逆力研究運用于學校與青少年社會工作》等10余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