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昊旻 浦雨琳 胡鑫祺 陳昕 楊心怡



摘 要:該文以宿遷市肖橋特色田園鄉村的景觀設計為例,分析了項目的場地特征,從特色田園鄉村景觀的設計元素,結合周邊環境、區位條件以及歷史文化進行功能分區和主要景點設計方面,探討了鄉村振興戰略下特色田園的景觀設計途徑,以期為特色田園鄉村規劃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鄉村振興;蘇北;特色田園鄉村
中圖分類號 F323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1)01-0014-03
特色田園鄉村由特色、田園、鄉村3個部分組成,是指通過一定合理的規劃設計,最終實現“生態優、村莊美、產業特、農民富、集體強、鄉風好”的目標[1]。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是黨的十九大報告的一大亮點,也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方略[2]。鄉村振興戰略堅持了鄉村建設的發展方向[3],并在此基礎上大大豐富了鄉村建設發展的內容,進一步明確了加快鄉村建設發展的目標要求。目前,國內外許多城市已對特色田園鄉村開展了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化傳承[4-6]、功能劃分[7-9]、設計風格[10-11]等方面,但在鄉村振興戰略下關于特色田園鄉村景觀設計的相關研究甚少,在蘇北地區則幾乎沒有。為此,本研究基于鄉村振興與江蘇特色田園鄉村建設背景,結合蘇北鄉村實際,探討走出一條既有蘇北鄉村整體特色,又有鄉村個體特色的發展道路,且符合蘇北鄉村的本土化和地域化的建設途徑,以期促進鄉村振興發展。
1 特色田園的含義
“特色”是指村莊在自然、文化、產業等方面不同于其他村莊的具有獨特吸引力的地方。“田園”指的是保護自然基地還有山水環境,表現鄉村的美麗的田園風光和村野和諧共生的田園意境。“鄉村”指的是注重村民的居住環境,根據村民的實際需求完善公共設施,為居民提供一個安心、舒心的居住環境。
2 項目區概況
2.1 項目區位 埠子鎮位于宿城區西南部約13km,東與南蔡鄉交界,南與羅圩鄉、龍河新城接壤,西與睢寧縣凌城鎮毗鄰,北與開發區三棵樹相連。肖橋村位于埠子鎮東北角,北為淮徐高速,西側為新249省道,埠子鎮新工業園區與規劃區僅僅一路之隔,交通便捷,區位優越。
2.2 場地現狀 本次規劃范圍約為22hm2,核心規劃區域約為4hm2,整體呈南北走向,西側沿主干道分布(見圖1)。地塊為大型綠地,南北兩側為居民區域,中部有大型湖泊,其中還有部分居民區分布于湖岸兩側。設計范圍植物基本沒有被人為管理,多為自然生長。大多數綠地都被村民當作菜地使用,中心池塘缺少管理,水質一般,無觀賞性,只被居民當作盥洗地,因而宿遷淡水資源不豐富且有局部污染。很多植物由于缺少管理,長時間沒有修剪,長勢不好。
2.3 利弊條件 (1)有利條件:肖橋村作為一個有剪紙傳統的村莊,具有悠久的剪紙文化,方便設計內容和主題的豐富。在設計規劃過程中,可以充分表現肖橋村的剪紙特色,體現地域文化的內涵,充分展現肖橋村的獨特魅力。(2)不利條件:村莊內部基礎設施老化殘缺,植物配置不合理,樹木單一,冬季無景,部分土地荒廢,雜草叢生,房屋墻體老化,景觀特色缺失,改造過程中工程量較大。
3 宿遷肖橋村特色田園鄉村景觀設計
3.1 設計構思 特色田園鄉村中特色是不可或缺的,肖橋村最重要的特色是剪紙文化,所以在本次設計中,重點融入了剪紙素材,采用剪紙長廊、剪紙景墻、剪紙廊架等元素進行表達。另外,將村內的建筑統一粉刷成紅色,呼應剪紙這一特色。宜居宜游是特色田園鄉村的出發點,本次設計充分考慮到鄉村整體的娛樂性和居住性,力爭讓村民有一個舒適的居住環境,且讓游客有一個愉快的游玩體驗。將村莊劃分為農田體驗區、生態農業區、休閑集散區、生活居住區等五大區域(見圖2)。整個設計范圍有1條主景觀軸線和4條次景觀軸線,分別為入口廣場景觀軸、小橋流水景觀軸、休閑廣場景觀軸、娛樂健身景觀軸、觀景看臺景觀軸。在景觀軸線上分布一些主要節點,分別為入口廣場、釣魚臺、健身廣場、夕照廊、碧波觀景、風云看臺、親水平臺等。
3.2 設計內容
3.2.1 農田體驗區 農田體驗區作為肖橋村田園景觀、特色農產品、農業生產活動的體驗點,能夠吸引游客、提升肖橋村的綜合效益。本區域主要是利用肖橋村當地的資源環境和優質農產品來開發特色的園圃方面的景觀,為游客提供一個觀看綠色景觀,親近美好自然的場所。農田體驗區位于設計范圍的最北端,主要種植的是草莓,游客可以親近自然,體驗農耕生活,通過自己的勞動品嘗到新鮮的草莓。
3.2.2 休閑聚集區 休閑聚集區是游客的主要游玩場所,是本次設計中的核心區域,主要包含入口廣場、親水平臺、觀景亭、釣魚臺等。入口廣場為游客提供了體驗鄉村風俗的聚集地,游客可以在這里觀賞農耕文化小品,并塑造地形建造鄉村特色景觀亭,俯視整個村莊景觀,對面的浪漫花海讓人心曠神怡。河邊設置有2處親水臺,是親水和欣賞村莊夜景的好去處,結合河中央的拱橋,將水塘兩側連成一個整體。次入口設置有廊架、室外桌凳、景觀樹池等。結合空曠的廣場,非常方便村民平日的聚會、娛樂和健身。通過對場地的處理,人們可以在休閑聚集區進行賞景、玩水、鍛煉、下棋等一系列休閑娛樂活動。該區域能夠使村民和游客深入肖橋村的特色生活空間,體驗風情活動,享受休閑體驗帶來的樂趣。
3.2.3 生活居住區 肖橋村的生活居住區主要分布在本次設計范圍的南北兩側,生活居住區是特色田園鄉村從舊鄉村邁入新型城鎮化結構的一個重要支撐。在本次設計中,生活居住區的改造主要是建筑統一化。肖橋村的房子大都是村民早期自己建造,房型各異,有高有矮、有大有小。因此,為了使建筑看起來較為統一,把房子外觀的統一刷成紅色。紅色的建筑充分融進了本次的設計,并且和肖橋村的剪紙文化相呼應。
3.2.4 農業生產區 農業生產區主要是肖橋村村民從事種植養殖的生產活動區域,可以調節肖橋村的微型氣候,同時增加休閑空間。該區域位于本次設計規劃范圍的東側,此區域的土地平整,水利設施配套齊全,田間的道路也很暢通好行,非常方便村民進行農耕。設置的小池塘也非常方便村民進行漁業養殖。
3.3 主要節點設計
3.3.1 入口標識 入口標識在入口廣場西面,游客和居民進村就能看見(見圖3)。入口標識為了融入整個鄉村的設計風格,采用古建筑的形式,上面還刻有“剪彩為人在肖橋”的字樣,表達了剪紙這一藝術在肖橋村的傳承。進入村莊,古建筑形式的標識映入眼簾,緊接著就是紅色的景墻,特地使用紅色的磚墻是為了呼吁“剪紙”這一特色。景墻中還種植有一些竹子,綠色的竹子與紅色的景墻形成顏色的對比,并與景墻后的噴泉結合,使整個景觀簡單大方。整個入口廣場的俯瞰圖造型為一只鳥,而這個噴泉就是鳥的眼睛,噴泉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3.3.2 剪紙廣場 剪紙廣場位于入口廣場的中心,是“喜鵲”的肚子。剪紙廣場采用下沉式,有4個小樓梯,周圍用種植池的形式圍合(見圖4)。剪紙廣場中主要設置一些優秀的剪紙作品,定期更換,周圍還有座凳,方便游客休息欣賞。這樣的圍合空間更具私密性,非常利于游客沉浸在剪紙的魅力中。剪紙廣場內設有特色廊架,該廊架是把剪紙融入設計中,整體是紅色,在廊架的斜上方采用剪紙圖案進行鏤空雕刻,極具有設計感。廊架下設有座凳,游客可以在此休息,休息的同時也可以抬頭欣賞富有特色的剪紙鏤空圖案,剪紙廊架充分將實用性與觀賞性融合在了一起。
3.3.3 健身廣場 肖橋村主要居住的人多是老人和小孩,所以健身器材和游樂設施是必不可少。健身廣場設置在居民常聚集的池塘邊,極大地方便了居民平日的體育鍛煉。廣場內設置有健身器材和兒童娛樂設施,把老人鍛煉和兒童娛樂相結合,方便日常生活中老人帶著小孩一起活動。考慮到肖橋村村民的休閑活動,廣場邊設置了釣魚臺,不僅起到了美化的作用,而且方便了居民。另外,釣魚臺也是一個賞景的絕佳地點,游客可在釣魚臺上眺望遠處或欣賞近處的水生植物,喂魚逗鴨。風云看臺與釣魚臺相呼應,位于中心池塘的南側,可以在此處眺望肖橋村的各個地方,如對面的石橋、東面的浪漫花海等(見圖5)。
3.3.4 民俗園 民俗園是特色田園鄉村中必不可少的一塊區域,它可以充分展示出獨特的鄉村氣息。民俗園上設置了很多能體現鄉村農耕文化的小品,如說磨盤、犁、風車等。游客在此處駐足停留,可以簡單地了解到鄉村農耕文化。民俗園內設置了碧波觀景景點,是一個大平臺,該平臺與橋相連。為了不讓平臺過于單調,增添觀賞性和實用性,特地在平臺上設置2塊小草坪,草坪前設置座凳,人們可以在此處停留休息,欣賞美麗的水景。
3.3.5 浪漫花海 各色各樣的花卉種植在此處形成了浪漫的花海,富有剪紙特色的小品給該處景觀增加了可看性,同時也與整個設計的主題相呼應,體現了肖橋剪紙的歷史文化。中心湖的中間設有一座石橋,不僅方便了交通,而且極具觀賞性。同時,游客也可以在此停留,欣賞對面的花海和池塘上的水生植物。
4 結語
基于鄉村振興的背景下,肖橋特色田園鄉村的景觀設計充分考慮了農村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與發展。在深入挖掘蘇北優秀鄉村文化的基礎上,通過特色剪紙文化景觀的塑造,達到既傳承與發展優秀的鄉土文化,又提升蘇北農村人居環境質量的目的。結合肖橋鄉村的實際,走出一條既有蘇北鄉村整體特色,又有鄉村個體特色的發展道路,且符合蘇北鄉村本土化和地域化的建設途徑,由此促進鄉村振興的整體發展。
參考文獻
[1]楊洪海,劉濤.江蘇省實施村莊環境整治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J].城鄉建設,2013(10):64-66.
[2]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
[3]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N].人民日報,2018-02-05.
[4]包婷婷,侯愛敏,王柳.蘇州村莊環境整治經驗與思考[J].小城鎮建設,2013(03):85-89.
[5]楊忠偉,張奔,鄭皓,等.基于“顯性”特征綜合模型引導下的蘇州村莊整治規劃探索[J].現代城市研究,2014(06):62-67.
[6]趙晨,張京祥.鄉村聚落的空間演化與復興之路——高淳“國際慢城”大山村的觀察[J].鄉村規劃建設,2014(01):33-43
[7]侯金濤.陜西省美麗鄉村規劃設計研究[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7.
[8]逯百慧,王紅揚,馮建喜.哈維“資本三級循環”理論視角下的大都市近郊區鄉村轉型——以南京市江寧區為例[J].城市發展研究,2015,22(12):43-50.
[9]陸天軍.傾力繪就新畫卷 錦繡江山展新顏內外兼修打造美麗鄉村的“江山樣本”[N].浙江日報,2016-08-26.
[10]黃杉,武前波,潘聰林.國外鄉村發展經驗與浙江省“美麗鄉村”建設探析[J].華中建筑,2013,31(05):144-149.
[11]易鑫.德國的鄉村規劃及其法規建設[J].國際城市規劃,2010,25(02):11-16.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