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菲
摘 要:針對農作物化肥使用量大但利用率低的現狀,馬鞍山市大力推廣化肥減量增效6項技術,積極探索化肥減量增效的實施途徑,取得了明顯成效,促進了農業綠色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化肥減量增效;舉措;馬鞍山市
中圖分類號 S147.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1)01-0104-02
化肥是重要的農業基本投入品之一,是農作物的重要“口糧”[1]。但長期以來,農業生產中由于施肥方式粗放、施肥量不合理、施肥沒有針對性等,導致產生土壤質量下降和農業面源污染等一系列問題?!笆濉币詠?,馬鞍山市推進綠色農業生產模式,大力推廣應用6項“化肥減量增效”技術,全市化肥使用顯著減少,地力等級提升,肥料利用率提高,綜合效益增加,促進了農業綠色生態可持續發展[2]。
1 推進“化肥減量增效”的基本思路
圍繞“農業產業生態化、生態農業產業化”這根主線,實施農作物生產全過程綠色管理模式,研究掌握農作物生長發育過程中的需肥規律,在農作物營養生長階段、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并進和生殖生長各階段,科學施肥、合理施肥,實現肥料減量、節本增效、增產增收的目標。
1.1 精準施肥,減少肥料使用量 在研究農作物生長發育各階段對營養元素需求規律和栽培目標的基礎上,根據種植地塊的基礎地力和土壤營養元素分布狀況,測算出肥料利用率,然后制定出目標地塊所種植的農作物施肥次數、施肥適期、各次配方肥料用量,確保營養元素搭配合理、數量精準。
1.2 改進施肥方式,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肥料使用量 改進粗放的施肥方式,應用側深施肥、水肥一體、種肥同播等先進的施肥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肥料利用率,以達到逐步降低肥料使用量的目的。
1.3 推進種植業綠色、有機原料(產品)基地建設,減少化肥使用量 以縣域為單位,統一推進綠色、有機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和申報,整體提升全市農產品的品質,提高農產品價格和單位面積種植效益。綠色生產基地要求少施化學肥料、增施有機肥,有機生產基地只能施用有機肥、不可施用化學肥料。另外,積極引導種植戶推廣水稻等農作物與綠肥連作模式,實現“化肥減量增效”目標。
1.4 發展種養結合的生產模式,減少單位面積肥料使用量 利用馬鞍山市地處沿江地區水資源豐富、水質良好的地域特色,推動稻漁綜合種養模式的發展,減少傳統水稻—小麥和水稻—油菜連作模式面積,減少復種指數,降低化肥使用量。積極發展稻漁種養模式,由于水產品養殖過程中產生的糞便等廢棄物為水稻生長提供了有機營養 ,從而減少了單位面積化肥施用量。
2 推進“化肥減量增效”6項技術應用
2.1 推廣測土配方施肥 在縣域范圍內,統一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開展蔬菜、水稻、油菜、小麥等肥效試驗,有針對性地為作物生長補充營養,基本達到作物缺什么補什么的應用水平;同時在全市建立縣(區)、鄉、村級精準施肥示范片,建設“水稻化肥減量增效萬畝示范片”,科學精準施肥,達到減量增效的目的。
2.2 推進農作物秸稈還田 秸稈還田是充分利用農業生產廢棄物的重要途徑。秸稈作為有機肥料可以改善土壤環境,提高土壤肥力,實現減少化肥施用量的目標[3]。秸稈還田后,其中含有的有機質和磷、鉀等元素都是作物生長所必需的養分,為作物提供營養的同時又改善了土壤理化性狀,是純天然的有機肥料[4]。
2.3 提高耕地質量水平 結合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馬鞍山市各縣區對項目區內的溝、涵、渠、閘、路橋進行綜合配套,開展土地平整、土壤改良、地力培肥、控污修復等工程,極大改變了區域內的生產環境,基本能夠實現旱澇保收,提高了耕地質量和耕作質量。
2.4 開展水肥一體化建設 水肥一體技術將灌溉與施肥結合起來,改變以往大肥大水的施肥習慣,水肥同步管理,高效利用[5],再輔以微噴、微滴灌技術,提高了肥料和水資源的利用效率。
2.5 發展生態型種養殖模式 近年來,隨著種植業效益下滑及水產養殖效益上升,馬鞍山市稻漁綜合種養面積迅速擴大。由于中央對長江經濟帶環境保護的高度重視,該市對境內主要河流、湖泊實施禁止圍網養殖后,漁民上岸轉向內圩,推廣應用稻蝦連作、稻鱉共作、稻蝦魚連作、水稻+龍蝦+青蝦連作共生等模式,減少了種植業的復種指數及肥料使用量,同時利用水產品養殖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為水稻生長發育提供營養,既減少了肥料使用量,又提高了稻米品質。
2.6 大力培訓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針對馬鞍山市規模種植戶多、流轉土地比例高于60%的特點,大力開展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理論培訓和實踐指導,以提高主體化肥減量使用技術水平,增強有機肥使用意愿[6],再通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示范帶動普通農戶推廣化肥減量增效技術,實現全市化肥減量增效技術的全面推廣。
3 應用成效
3.1 化肥減量成效明顯 全市自開展測土配方項目以來,一直積極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通過制作測土配方施肥建議卡等一系列舉措基本達到精準施肥、減量增效的目的。2019年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覆蓋率達到91.9%,主要農作物肥料利用率達到39%。通過化肥減量增效示范區建設,示范引導帶動全市3.73萬hm2農作物實施化肥減量增效,2019年實現減少肥料用量72.75kg/hm2,共減少化肥施用總量2717t。
3.2 秸稈還田成效顯著 秸稈還田面積、還田總量、還田利用率逐年增加。2019年全市秸稈還田面積13.5萬hm2次,秸稈還田總量達到84.5萬t,農作物秸稈還田利用率74.8%,較2018年大幅增加。
3.3 耕地質量平穩上升 2017年耕地平均質量等級2.795等,2018年耕地平均質量等級2.771等,2019年耕地平均質量等級2.57等,耕地質量逐年平穩上升。
3.4 水肥一體化推廣效益顯著 水肥一體化技術應用面積逐漸擴大。2019年全市微滴灌施肥技術應用面積1.41萬hm2次,年節肥實物量約1500t,總節本增效約2.1億元。
3.5 稻漁綜合種養模式推廣“減肥增效”效果顯著 “稻田+”綜合種養模式在馬鞍山市日益發展壯大,2019年稻漁綜合種養總面積已達1.34萬hm2?;趯Α暗咎?”種養模式中蝦魚安全生長和經濟效益的考慮,種植戶普遍采取化肥減量20%~30%甚至50%的方式來種植水稻,大大減少了化肥施用量。
3.6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示范帶動作用增強 馬鞍山市積極培育、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強技術支持,定期對主體開展培訓。目前全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迅速,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越來越多,在化肥減量增效技術以及農業綠色生產技術的推廣應用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4 結語
馬鞍山市通過實施6項化肥減量增效舉措,大大減少了全市化肥使用量,提高了化肥利用率,但同時也還存在一些問題亟待解決。一是長期存在施肥多樣化的問題,如有的農戶把基肥一次性施用,有的不施基肥,有的從苗期開始施用等。因此,需要加大宣傳化肥減量增效技術實施的意義和方法,普及化肥減量增效技術要點,提高全市化肥減量增效技術整體水平。二是化肥減量增效技術還有很多方式和內容,需要不斷進行研究探索,針對不同地區、不同土壤條件下的需肥規律探索出不同地區的不同施肥模式。三是對達到一定種植規模的農戶給予補貼,通過政策引導,擴大農戶種植綠肥、增施有機肥的面積,減少化肥施用,進一步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后勁。
參考文獻
[1]王立華,王春紅,吳東柏.關于推進化肥減量增效工作的幾點思考[J].土壤肥料,2019(21):68.
[2]劉書娥.推進化肥減量增效,促進遷安綠色發展[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9(7):42.
[3]夏同勇.化肥減量增效科學技術路徑探析[J].現代農業科技,2019(18):132-133.
[4]湯向紅,王江俠,聶國芳,等.探析科學施肥新模式,實現化肥減量增效[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8(12):146-147.
[5]王愛梅,葉陳晨.設施蔬菜水肥一體化氮肥減量增效技術探究[J].南方農業,2019(8):174-175.
[6]沈興興.普通農戶與新型經營主體綠色發展支持政策探析[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9(13):1-3.
(責編:徐世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