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亮
摘 要:該文介紹了塞罕壩林業有害生物防治現狀,分析了林業有害生物防治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以期為塞罕壩色斑林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塞罕壩;有害生物;防治
中圖分類號 S763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1)01-0116-02
森林有害生物始終是林業生產與生態安全、公共衛生安全的重大威脅。塞罕壩森防機構始建于1979年,自建站以來即專注于全場的有害生物預測預報、防治、林產品檢疫林業有害生物普查等工作,年均(2000—2016年)完成林業有害生物防治0.97萬hm2,年均挽回直接經濟損失近5000萬元,多次受到國家林業局和省林業廳的高度評價,在保障全場綠色健康發展上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防治手段、科技含量、應對突發能力已不能滿足新形勢下自然資源資產保護工作的需要,難以適應塞罕壩推進綜合森林病蟲害防治建設的要求,迫切需要提升監測預警、預防控制、應急處置、綜合保障能力,從而為構建上下貫通、橫向協調、運轉高效的塞罕壩森林病蟲害防治救災體系奠定堅實基礎。
1 塞罕壩有害生物防治現狀
林業有害生物是無煙的森林火災,對林業及至整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都造成了較大的影響,既影響林業生產,造成重大經濟損失,又會造成大量的碳排放,影響林業應對氣候變化。近年來,隨著全球氣溫轉暖,適生的林業有害生物種類不斷增加,落葉松毛蟲、落葉松八齒小蠹、白毛松皮象等林業有害生物相繼發生,塞罕壩林場發生的林業有害生物已由過去的5種增加到現在的20種。從20世紀80年代至今,塞罕壩共發生以落葉松尺蛾為主的各類有害生物危害超過20萬hm2。由于手段落后,森防能力差,交叉侵染常有發生,迫切需要通過現代化的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程,改善防治手段,加強體系建設,提高森防工作的整體水平,保護森林資源安全。
2 有害生物防治中存在的問題
2.1 防治的綜合化水平不高 塞罕壩在人員隊伍結構與基礎設施設備保障能力上仍相對滯后,資源(森林、草地、濕地、生物多樣性等)監測平臺間,不同監測體系間協同、聯動效果較差,一些關鍵監測指標的缺失,與保障區域生態安全的要求還有一定距離。森林有害生物防治信息化手段落后,大數據融合度低,互聯網等先進技術應用不足。
2.2 樹種結構比較單一 塞罕壩多年來始終以樟子松、華北落葉松為主要造林樹種,長期的單一樹種造林,致使樹種(林種)結構簡單,林分抵御森林病蟲害抗逆能力和后期生長速度下降,對森林健康狀況以及森林涵養水源、水土保持、防風固沙、生物多樣性保護等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提出了較大的挑戰。建場初期,林木幼小,有害生物危害發生輕微,但隨著純林面積的不斷加大,林分的逐漸成長,有害生物的危害也日趨嚴重。20世紀60年代初至70年代末,林場以造林為主,以落葉松為主的人工純林處于幼齡林期,適宜有害生物大發生的環境尚未形成,此期間以落葉松尺蛾、2種線小卷蛾及早期落葉病為主的有害生物危害僅發生1萬hm2。從20世紀80年代初至今,林場的經營方針已由造林期轉為經營期,林分多為中齡林、近熟林,又因是集中連片針葉純林,為有害生物的大發生提供了便利。
3 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對策
3.1 加快推進綜合森林病蟲害防治救災體系建設進程 塞罕壩森林病蟲害防治是公共服務、公共產品和公共安全,新時代社會發展對森林病蟲害防治救災工作提出了新的需求。當前,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發展方式加快轉變,結構不斷優化,社會財富日益積累,人民群眾更加注重生活質量、生態環境和幸福指數,這都對塞罕壩在新的歷史時期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是,自然災害潛在威脅和風險卻更加突出,塞罕壩林場應切實加強綜合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提高應對突發安全事件的能力,堅持生態建設為主、護林防火第一的發展定位,堅持經濟效益服從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原則,加快構建完善的森林病蟲害防治體系,建立“災害預警—防范—應急處置的”保障機制,確保塞罕壩范例長期、穩定、可持續發展。推動新時期塞罕壩森林病蟲害防治救災事業的進程,既要加強自身能力建設,也要發揮全社會力量共同參與,保障塞罕壩資源和塞罕壩精神世代相傳。
3.2 提高災害監測預警水平,構建專業人才體系 當今世界科技進步日新月異,信息化步伐明顯加快,我國實施的網絡強國戰略、“互聯網+”“物聯網”行動計劃、國家大數據戰略等一系列重大政策舉措,為全面推進綜合森林病蟲害防治現代化提供了新機遇、新動力和新潛力。應以建立完備的林業有害生物防治預警監測系統為重點,同時搭建集合氣象、水文、測繪地理信息、草原等災害監測預報平臺,開展以分場為單位的自然災害風險與減災能力調查,建設自然災害風險數據庫,形成支撐自然災害風險管理的全要素數據資源體系。通過實施人才優先發展戰略,以青年人才建設為重點,推進基礎人才培養,優化人才隊伍結構,引進和培養在綜合森林病蟲害防治建設上急需的人才。健全培訓體系,制定人才培養規劃,開展全方位、多層次的教育培訓,保障將科學技術有效轉化為生產力。
3.3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升綜合保障能力 隨著氣候形勢變化和進場人員流量可能出現的井噴式增長,森林病蟲害防控壓力及其他自然災害形勢日益嚴峻,需要著力提高森林病蟲害防治的監測預警、通信指揮、快速反應、專業隊伍能力等方面的建設力度,提升塞罕壩御災裝備智能化、科技化水平。為適應新時代信息化、智能化的要求,在配備和更新相關設施裝備的同時,需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減少人力使用,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對自然災害監測預警、科學決策和應急處置等能力。進一步完善“總場主導、分場聯動、社會參與”的自然災害防御機制,建成自上而下、覆蓋全場的災害防御網格化體系,不斷加強災害應急響應機制,全面提升塞罕壩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的綜合保障能力。
3.4 加大建設資金投入,強化科普宣教工作 塞罕壩森林病蟲害防治救災體系是一項綜合性強的系統工程,鑒于工程建設任務的特殊性和艱巨性,急需國家加大資金支持力度。在森林防火、林業有害生物防治等工程建設方面,需要國家、地方政府從政策、資金、科技等加大支持力度,推動綜合森林病蟲害防治事業的轉型升級,在項目審批、科技支撐等方面給予一定傾斜。針對自然災害預防難度大的現狀,進行森林病蟲害防治集中宣傳十分必要,通過宣傳增強人民群眾的森林病蟲害防治意識,在自然災害來臨時將損失降到最低。除塞罕壩林場自身外,各相關部門也應將森林病蟲害防治宣傳常態化,利用新媒體、自媒體等多種形式,普及森林病蟲害防治知識,提高森林病蟲害防治意識,全面提高森林病蟲害防治能力,形成共參共建森林病蟲害防治事業的良好局面。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