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昭東


“歐洲欲打破美國技術壁壘!”德國《經濟周刊》8日報道稱,作為技術高地,歐洲曾發明了內燃機、顯微鏡、無線電等新生事物,但在半導體領域,無論是企業規模還是市場占比都比較小。為此,歐盟19國近日公布新的芯片戰略,準備投資500億歐元,打造歐洲本土完整半導體生態系統。“這個戰略旨在提升歐洲芯片產業的競爭力。”德國慕尼黑大學經濟學者特勞菲特爾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對于中國投資者來說,歐盟芯片產品越獨立于美國,中歐企業的合作可能性就越大。”
與經濟地位不相稱
歐洲早在2012年就提出大型芯片發展項目。不過,由于德國的英飛凌、荷蘭的恩智浦、瑞士的意法半導體等企業興趣不大,項目不了了之。2013年,歐盟委員會又推出“歐盟新電子產業戰略”,其中芯片研發也是重點。但由于該計劃過于分散,對于加強歐洲芯片產業競爭力效果不大。
“到了這兩年,歐洲才發現,與美國和亞洲相比,自己在芯片產業上的競爭力越來越弱。”經濟學者特勞菲特爾指出。首先,歐洲企業體量較小。2019年的數據顯示,歐洲半導體企業的銷售額為400億美元,僅占全球的10%,與歐盟在全球的經濟地位不相稱。同一年,美國高達47%,韓國19%。其次,歐洲在技術上也逐漸落后。麥肯錫公司去年底發布的報告顯示,歐洲半導體僅有傳感器領先世界,處理器、存儲器、人工智能芯片等領域至少落后美國和亞洲10年,晶圓代工落后亞洲5到15年。再次,依賴美國的知識產權。過去兩年美國制裁中國企業,讓歐洲企業利潤大幅度下降。
此外,全球車用芯片近期供不應求,導致德國汽車工廠減產。再加上中、印、韓、美等國最近都發起振興本國半導體的產業計劃,讓歐洲有了緊迫感。為此,去年11月,作為歐盟輪值主席國的德國和法國、意大利等國家一起向歐盟提交了一項“歐洲共同利益重要項目”方案,要求歐盟支持其成員國開展芯片研發和制造項目,并已得到19國支持,預計未來會有更多成員國參與。德國經濟部長阿爾特邁爾上周與法國經濟和財政部長勒梅爾在“歐洲2021”會議上也表示,歐洲芯片產業必須得到更多投資,才不至于落后美國和亞洲國家。
中歐目標一致
歐洲芯片戰略對中國投資者意味著什么?特勞菲特爾認為,中國的長期發展計劃中包括一系列旨在加強半導體產業的措施,如稅收減免以及投資激勵。由于美國的制裁,中國正在大力提升芯片的自主發展水平。中歐的目標是一致的,即減少對美國技術的依賴。
從目前來看,中國投資者參與歐洲芯片產業主要有三種途徑:一是并購歐洲企業。盡管歐盟各國都把芯片視為關鍵產業,防止被非歐盟企業收購,但是中國企業最近幾年并購歐洲企業的案例也不少。比如,2019年和2020年中國最大的手機原始設計制造商聞泰科技先后以
268.54億和63.34億元人民幣的價格收購荷蘭半導體公司安世集團的全部股權。后者原是恩智浦的標準產品事業部,擁有60多年的半導體行業經驗。
二是中歐或可在“第三代半導體”實現“彎道合作”。中歐由于目前受到美國技術限制而無法合作,但尚沒有哪個國家在“第三代半導體”處于主導。一旦中國科技企業具備競爭力,它們將僅僅因為背靠龐大的國內市場就可制定全球標準。
汽車芯片也是一個可以合作的領域。一輛車所需車用芯片約400多種,中歐可以在駕駛輔助系統、自動駕駛汽車、人工智能芯片等方面合作。
三是在歐洲各大“硅谷”投資。比如,位于德國東部“薩克森硅谷”的各大芯片企業正紛紛加大投入,這里集結了330多家制造商、供應商、服務商、高校、研究機構和薩克森州的公共機構。荷蘭埃因霍溫高科技園區也有超過150家企業入駐,匯集來自85個國家和地區的1萬多名高科技人才,平均每天產生4項專利。
美國仍是最大難點
特勞菲特爾認為,對歐洲政府和企業來說,中國投資者有兩大優勢。首先,中國市場大。中國已經是國際半導體產業最重要的市場,占全球芯片銷售額的1/3,且呈上升趨勢。因此,所有芯片生產商都依賴與中國的良好關系。其次,中國有資金。在新的芯片戰略中,歐洲投資銀行、歐盟委員會和歐盟各國政府將給予資金援助,但是六成資金需要從私人處募集。這給中國投資者帶來合作的可能。
不過,中歐合作現階段仍有兩大難點。一是美國因素。過去兩年,美國已經對通信巨頭華為、芯片制造商中芯國際等中國多家企業實施制裁。許多生產芯片和芯片制造設備的歐洲企業都受到美國制裁的影響。歐洲科技企業高管和各國外交官去年12月指責美國利用制裁機制將它們擋在中國市場之外,同時對美國公司提供豁免。
二是歐洲各國的“國家安全”審查。特勞菲特爾指出,目前幾乎所有的歐盟國家都將芯片列為關鍵行業,收購相關歐洲企業困難重重,技術合作也要報批。2016年,中國福建宏芯基金收購德國半導體巨頭愛思強就因為“國家安全”被德國政府否決。但特勞菲特爾認為,隨著中歐投資協議完成談判,未來雙方在芯片合作上的法律依據會更加明確,企業可以更放心申請合作。▲
環球時報2021-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