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如意
(銅川市王益區文化館 陜西銅川 727000)
隨著近年來黨對文化事業各項政策的相繼推出與重視,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已提升到新的戰略高度。如2007年1月15-21日,黨的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在《論述文化建設方面》曾首次明確把文化作為軟實力提出來,其中胡錦濤同志提出《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勝利而奮斗的報告》《報告》共分12部分,其中第七部分“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同時指出,“加強文化建設,明顯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其次,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大也論述強調了關于文化的內容,“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可謂將文化的重要性又一次推向了新的高峰。
從《習近平論中國傳統文化——十八大以來重要論述選編》不難看出,文化強國是時代之必然。如何推進和繁榮社會主義文化?作為群眾文化的書畫輔導這一問題便凸顯出來了。
在這種特殊的政治歷史背景下,群眾文化和書畫藝術方面也受到了影響。作為上層精神領域的載體——繪畫和書法。尤其是繪畫,自古以來就有許多種功能:審美認識作用。通過典型的瞬間形象去反映生活,欣賞者從不同的繪畫作品看到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地區,不同民族具體的生活情景,從而認識真理、歷史和現實。如“使民知神奸”(《左專》)“令人識萬世禮樂”(宋、郭熙《林泉高致集》)等;審美教育作用。“惡以誡世,善以示后(漢、王延壽《魯靈光殿賦》)“成教化,助人倫”(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審美娛樂作用。“暢神”(南朝宋、宗炳《畫山水序)》“悅情”(南朝陳、姚最《續畫品》“怡悅情性”(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審美調劑作用。如“可滌煩襟,破孤悶,釋躁心,迎靜氣”(清、王昱《東莊論畫》)可看出書畫具有調劑身心便于修身養性,審美調劑作用等等。由于書畫具備以上功能。所以,自我黨1980年7月26日《人民日報》社論,傳達了文藝創作的宗旨是“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到新時期“文化強國”理念的提出,代表著歷史的發展,推動了文化進程已成為時代必然趨勢。由于本人長期在基層文化館從事美術創作與輔導,并擔任過市區兩級老年大學國畫與書法教師,體會頗多。因此試從群眾文化書畫輔導方面談下我的思考和體會。
近年來隨著人民群眾物質生活的提高,其精神文化需求越來越高。“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更好的教育,除了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1]
從上個世紀末到本世紀初,社會關系發生了變化。我國從現代的1981年《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問題的決議》社會主義主要的矛盾是“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和落后的生產力之間的矛盾”36年后今天,我國已進入了新時代。“中國的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之間的矛盾……”這些是關系到全局歷史性的轉變。[12]我們國家從“十九大”到“二十大”是“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人民群眾的物質精神文化充實,需求廣泛。而今經濟發達,人口老齡化比例上升占大,從而形成了群眾文化團體隊伍的興旺與壯大。例如從我們各地市、縣(區)級的群眾文化的陣地——群藝館、文化館(站)的文藝演出團隊,其陣容龐大,如雨后春筍。隨著國家政策法規文化館(站)“對外免費開放”大量文藝演出團隊涌向群藝館、文化館。在這種環境下,除了音樂舞蹈、戲曲與文學、非遺攝影等,作為群文事業的另一門類的美術,如何推進美術創作?群文美術普及與輔導?發展和提高?等問題就更加突出了。從而成為新時期群文美術工作者的一個嚴峻的挑戰。
群眾文化書畫輔導的主體是人民群眾屬廣泛的社會群體。

(包括學生、離退休干部領導和職工,以及各鎮辦人民群眾)由于近年來文化館(站)免費開放,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構建,大量的群眾文藝演出團隊涌入,書畫輔導的主體結構,由初期的針對大量的中小學生為主和少數的成人的輔導培訓瞬間轉化為大量的社會成人為主,少數中小學生及美術愛好者而組成的人員結構。(中小學生因近年來增設了美術書法課程,配備了專業老師,所以人數少)由于輔導的主體結構發生了變化,國家各項政策條件優越,所以現實問題就突出。如據2021年4月3日央視《中國網》《中國老齡化現狀與趨勢》“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老齡化進程加快。65歲以上人口從1990年的6299萬增加到2000年的8811萬,占總人口的比例由5.57%上升6.96%,目前中國人口已進入老年型。性別間的死亡差異使女性老年人成為老年人口的絕大多數。預計2040年,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將超過20%同時,老年人口高齡化趨勢日益明顯:80歲及以上高齡化老年人正以5%的速度增加,到2040年將增加到了7400多萬人……”。

受“空巢”老齡化影響上升,除了文化館音樂舞蹈等門類外的業余團隊增多,書畫愛好者的群體也在變多……這些群體組織的存在,決定了了群文工作者的方向。這些群體從年齡和知識結構層次不同,在少、青年時期受條件和環境所限雖沒有學到完整的知識,然而他們有著豐富的人生閱歷和純樸的思想感情。由于“空巢”精神思想無從表達,除了唱歌跳舞,聽戲,逛公園,打牌……以度光陰外,有的從小喜愛書畫,受條件環境所限一直沒機會,其內心深處就想從中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書畫藝術,老有所為,學上一技之長,修身養性,使自己的精神生活更加充實。

如何讓他們“老有所學,老有所樂,老有所為”“增長知識,豐富生活,陶冶情操,促進健康”以達到這些目的,為他們奉獻出好的精神食糧,提高他們的高品質生活需求。就成為我們基層文化館(站)或老年大學最突出需解決和思考的問題。
俗話說“打鐵還得自身硬”一個地區的群文文化館(站)的書畫干部沒有扎實過硬的專業水平是不行的。高度重視單位好的業務干部,重視人才是群文工作的首要。因為他是一個地區群眾文化的一面旗幟,是塊金字招牌。在創作與輔導能夠起到引領風尚,舉足輕重,振奮和凝聚人心的作用。因而輔導群眾文化的書畫干部應不斷刻苦鉆研業務水平,緊跟時代狠練基本功,不斷向生活和自然學習,提高業務水平。除了專業過硬還要樹立高尚的品德、勇于創新和奉獻,謙虛謹慎的好風尚。其次業務單位重視人才,多提供發展平臺和環境,鼓勵創作精品力作。積極向上級舉薦或申請國家級專業院團進修學習的機會以及建成獎罰待遇保障等,通過這些措施,留住人才,塑造出精英專業團隊,才能有效保障群眾文化陣地的積極作用,帶動本區域群眾文化書畫事業的繁榮,才能更好地為地方群眾文化書畫發揮更大的作用和做出積極的貢獻。
習近平說過“要增強文化自信,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3]群眾文化書畫輔導也屬于文化強國的范疇之一,群眾文化是廣泛的社會群體,知識結構層次不同,認識有限,只有經過文化傳播的培訓輔導,才能提高他們的文化素質和認知水平。只有全民族群眾文化水平提高了,文化才能強國。例如我們群眾主體結構多半是中老年人群,因為離退休,離開了工作生活舞臺,兒孫長大,“巢居”在家,心靈想通過書畫來消遣生活,他們的情況存在具有特殊性。對于我們群文書畫干部來說,首先是走進他們,其次幫助他們尋找自信,在學中得到快樂,輔導他們從枯燥的生活走出來,引導他們熱愛生活,喜愛中國書畫藝術,了解祖國的文明。例如在初步輔導書法課時,首先精心設計PPT電子課件,通過精美的畫面吸引他們的興趣;然后引出“書法”和“寫字”的區別,“書法”的概念等理論,使他們不再認為書法就是單純的寫字那么簡單,而是以漢字為表現對象,毛筆為書寫工具的線條造型的抽象藝術;接著引出以書法簡史(即五體書的形成發展)以及歷代書家的代表作品進行講解并播放圖片。通過淺顯易懂的語言講解,不要過多運用專業術語進行詳細的解說,再引出歷代書家都是誰?作品都有啥?最后在下一次課時傳授和講解楷書的具體的筆法運用和寫法;國畫課應從設計精美的PPT課件入手,從國畫淵源,美術鑒賞,古今名作入手講解國畫的分類淵源,然后從筆墨色彩,構圖意境,以及背景等因素進行分類講述。然后從歷代名作中吸引和引導學習興趣。例如從晉顧愷之《洛神賦》隋展子虔《游春圖》唐閻立本《步輦圖》《歷代帝王圖》唐周昉《簪花仕女圖》五代黃荃《寫生珍禽圖》宋范寬《溪山行旅圖》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等作品欣賞入手引導興趣,分別講解筆墨色彩,構圖等因素等。最后通過國畫經典《芥子園畫傳》分類傳授和輔導相關筆墨技法實際操作與研習等。通過以上方式,不僅傳播歷史文化知識,又提高了他們的審美認知和激發了他們的學習熱情。這樣使群眾才有了對書畫藝術的學習興趣,才能為下一步的普及提高打下扎實的基礎。

因廣大人民群眾受各種環境條件所限,接受美術相關專業知識較少,所以引導和培養他們的審美情趣是輔導的首要。藝術屬審美認知范疇,他的存在決定意識,解決問題是統一“雅和俗”的矛盾體。雅就是經過歷史文化思想沉淀后形成一定原則標準的意識形態;俗就是通俗大眾,屬長期保留沒有經過嚴格的規范標準意識形態。藝術雅和俗是矛盾體,互存而生。我們的書畫輔導工作就是完成“脫俗與尚雅”工作。怎樣使人民群眾對好的美術作品具有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審美判別呢?就要通過古今中外流傳下來的歷史評判過的定型化的作品進行鑒賞和品讀,從而才能達到提高他們的審美感知價值判斷的鑒賞水平,從而才能進一步達到學中有樂陶冶情操的目的,
首先要充分利用地區的群藝、文化館(站)的陣地作用,面向廣大人民群眾書畫愛好者進行定期的輔導與培訓,館(站)業務單位要全方位提供好的教學培訓場地設施等,如場地的面積使用桌椅,電子屏,書畫氈墻體的制作,多媒體電子投影儀數字平書記等,同時各群文化館(站)單位應解放思想,充分調動專業人士的才能,應把定期和外出輔導工作的舉措作為一項常態化的機制去抓。只有這樣才能讓當地的群眾文化書畫輔導走上一個新臺階。具體做法就是先通過各大媒體網站及群眾文藝業余團隊,街道辦社區進行廣泛宣傳,積極招收群眾書法愛好者,以形成培訓輔導和教學體系的陣容;其次,組織業務骨干書畫干部或當書畫家擔任主講,舉辦多期的外出輔導或本單位陣地輔導培訓班,傳授書畫知識。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普及推進群眾文化書畫輔導工作,使得這項實質性工作更加深入人心,既豐富了群眾的業余生活,又傳播了文化,同時又提高了全民族思想道德水平。
通過群眾文化書畫輔導多項措施的實施,才能使群眾在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當中堅定文化自信,促使全民族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因為各文藝團體的文藝演出的方式,如舞蹈,音樂演唱等在藝術形態上是動態的,只有通過精彩的舞臺呈現,才能給觀者留下難忘的印象,如“余音繞梁”“大音希聲”才能給人以激勵,愉悅等精神感應;而書畫藝術作品則是在靜中尋求思想深處的精神升華。因為藝術是上層的精神建筑,所以中國書畫不僅是我們的國粹,而且能夠陶冶情操,凈化心靈,滌煩悶,通過群眾系統的學習書畫,不僅能夠增長知識、提升個人文化素養,而且從中不斷學習,能夠獲得無比的快樂,能夠“暢神"即學有所樂。除此以外,書畫學習,還有養生的功效,堅持學習和讀書,能對身體有益,“處靜心,滌雜塵”。尤其中國書畫的筆墨法度:一筆一墨、一點一畫、造型寫物、陰陽頓挫、起承轉合……練習之法,氣定神閑,不急不躁,長期訓練對身體有好處,具有保健作用,只要堅持通過學習還是具有養生的功效。
群眾文化書畫愛好者經過培訓輔導,形成了普及和提高層面,就要有效提供各個學員展示的平臺。可通過挑選出優秀的學員和作品進行集中指導,重點培養,鼓勵和支持其參加多類型的省市、全國或地方性的書畫展覽,然后定期舉辦各類型的書畫展和各類的書畫交流活動以及出版畫冊等,擴大影響以促成效。通過這些活動,有效激發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使得他們能在普及中有所提高,去無限熱愛中國的傳統藝術。只有這樣平臺搭建了,既提高了群眾的文化素質增長了知識,又促進了文化繁榮,同時還使他們更好地熱愛生活。
群眾文化的書畫輔導工作是時代文化繁榮的標志,是代表著全民族思想道德水平,弘揚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有效體現。正如習近平說,“文藝是鑄造靈魂的工程,承擔著‘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職責。應該用獨到的思想啟迪、潤物無聲的藝術熏陶啟迪人的心靈,傳遞向善向上的價值觀。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傳播者,把崇高的價值,美好的情感融入自己的作品,引導人們向高尚的道德靠攏,不讓廉價的笑聲,無底線的娛樂,無節操的垃圾淹沒我們的生活”[4]
可見群眾文化的繁榮,是隨著國家對文化事業的重視所形成的,因此,在未來很長時期內,作為基層文化館(站)的文藝工作者,為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水平提升,書畫輔導將越來越多,承擔起這種傳承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提升全民族文化素養的巨大使命,這個使命是歷史賦予我們的職責。我堅信,只要我們業務干部刻苦鉆研業務,真打實戰,將來定會在這塊肥沃的群眾文化土地上,開滿燦爛奪目的瑰麗之花。
注釋
[1]習近平關于“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論述摘編(第三頁).《黨建讀物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2019年8月1日版
[2]習近平關于“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論述摘編(第27頁).選自《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2017年10月18日,人民出版社單行本第11頁
[3]2017年4月19-21日《人民日報》2017年4月22日在廣西考察的講話。選自《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述摘編》第18-182頁,2017年中央文獻出版社
[4]2016年11月30日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單行本第17頁,選自《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述摘編》第182頁,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年10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