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陳概對“道統”的傳承倡導及其“道統”思想探析

2021-02-13 07:01:25
關鍵詞:儒家

胡 杰

陳概,字平甫,隆慶府普城(今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人,乾道己丑年(1169)進士。陳概天資剛毅、善學、有志于古道,與南宋“一代學者宗師”張栻建立了深厚的師友情誼。1172年,在與張栻書信中,陳概積極建言張栻以圣人旨意為本,為十四位圣人作傳,系以道統之傳,表達出接續道統、傳承道統的愿望與主張,并闡釋了對圣人之道傳承統緒的獨到見解,得到張栻的積極回應。鑒于陳概在研習儒學、傳播南軒學、接續圣人之道方面的倡導、努力與貢獻,《宋元學案》、《三賢堂記》、《劍陽名儒贊》等對他予以了較高的評價。

一 陳概“志于古道”的學術旨趣

張栻,漢州綿竹(今四川省綿竹市)人,常年講學于湖湘,蜀地之士向其問學者不計其數,其中就包括陳概。陳概胸懷大略,在廷試對策中就當時政事大局慷慨議論而無保留,引起諸賢關注。此時,陳概雖與張栻是同鄉,但兩人素未謀面,也沒有講學、辯學等活動的交集。緣于張栻好友魏掞之、劉珙、張栻堂兄張椿之子張然,二人結緣而成師友之誼。

據紹定四年(1231)潼川王辰應《三賢堂記》載,乾道己丑(1169),陳概中進士后,魏掞之推薦他向張栻問學,并贈予二程、張栻等人的著作。《劍州志》載,陳概到江陵后,與劉珙論及理學,劉珙甚喜,“凡南軒所與切琢玉汝之辭,敷露無隱”(1)王辰應《三賢堂記》,李溶等修纂《劍州志》卷10,《中國地方志集成·四川府縣志輯》,巴蜀書社1992年版,第824-825頁。,同時勉勵陳概到湖南向張栻問學。陳概因念及母親年邁,未能成行,回蜀地后,陳概與張然相互交流,并與張栻通過書信往復問學,建立了師友情誼。

張栻因魏掞之、張然的推薦,對陳概天資剛毅的個性及其有志于古道的努力十分欣賞,也意欲與之講論圣人之道。對此,張栻《潔白堂記》云:“予雖未識陳君,而嘗聞之吾友魏掞之元履,謂君直諒。”(2)張栻《南軒集》卷13《潔白堂記》,《張栻全集》,長春出版社1999年版,第738頁。“陳君往歲奉對大廷,蓋盡言無隱者。”(3)張栻《南軒集》卷13《潔白堂記》,《張栻全集》,第739頁。加之張栻自幼遠離故土,鄉情意識濃厚:“某自幼侍親來南,周旋三十余年間,又且伏守墳墓于衡山之下,是以雖為蜀人,而不獲與蜀之士處,以親友其仁賢,每以是念。”(4)張栻《南軒集》卷26《答陳平甫》,《張栻全集》,第910頁。所以張栻收到魏掞之的信后,盡管第一次得知陳概之名,但他對這個“老鄉”的英才大略及品質已甚為欽佩,云:“往歲得建安魏元履書,始知足下之名,且聞廷對所陳大略,念足下天資剛毅人也,恨未之識耳。”(5)張栻《南軒集》卷26《答陳平甫》,《張栻全集》,第910頁。之后,張栻又通過張然的信,對陳概探求古道的“孜孜不舍”與“獨見自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故于《答陳平甫》中,由衷贊譽陳概在世衰道微之時篤志于古道、游離于流俗的儒者氣概:

近得猶子然書,復聞足下超然拔出流俗,志于古道,孜孜不舍,則又嘆足下于世衰道微之際,能獨見自立如此,其進也何可量!則愿見之心益厪。(6)張栻《南軒集》卷26《答陳平甫》,《張栻全集》,第910頁。

張栻《答陳平甫》一方面反映出張栻對陳概有志于古道志趣的欣賞;另一方面也顯示出陳概對傳承儒家之道具有很高的自覺性、堅定性,這一點使他迥異于常人,引起張栻的關注:“恨未之識耳!”“其進也何可量!則愿見之心益厪。”陳概對“道”的孜孜以求,最終成為他與張栻師友情誼建立的關鍵。據《三賢堂記》,“先生因其書而得其人,問答往復,講析精微,且為作《潔白堂記》,皆圣賢服行之訓”(7)王辰應《三賢堂記》,第825頁。。對于陳概的書信,張栻有積極的回應,并為陳概的書堂作《潔白堂記》,高度贊許陳概有志于古道的品格與理想。張栻《潔白堂記》也記述了這件事。陳概請張栻為潔白堂作記:“兄弟朝夕其間,以警以戒,敢請為記。”(8)張栻《南軒集》卷13《潔白堂記》,《張栻全集》,第738頁。張栻“則不果辭”(9)張栻《南軒集》卷13《潔白堂記》,《張栻全集》,第738頁。,“并取《南陔》相戒以養之義,愿與吾黨之士相戒以潔白”(10)張栻《南軒集》卷13《潔白堂記》,《張栻全集》,第738-739頁。。張栻贊揚并鼓勵陳概“今又孜孜然志于古道,充是心以往,吾知其終有以無負于斯堂之名也”(11)張栻《南軒集》卷13《潔白堂記》,《張栻全集》,第739頁。。

以書信為橋梁,陳概與張栻探討問學,其中就涉及“道”的問題,在張栻《答陳平甫》信中也有所反映,如:

今得足下書并所論著,連緘累牘,伏而讀之,無非以討論問學為事,而果有以知足下之所存,甚幸甚惠!惟是不以仆為不敏,意欲與之共講斯道,而勉為君子之歸,固所愿者。(12)張栻《南軒集》卷26《答陳平甫》,《張栻全集》,第910頁。

陳概通過書信與張栻討論辯學,最為孜孜不倦、樂此不彼的內容就是探討和弘揚儒家之道。換言之,對于儒家之道的繼承與弘揚,已經是張栻、陳概共同的責任與擔當。

作為湖湘學派的學術領袖,張栻著力繁榮與發展湖湘學術,同時也肩負著繼起河南之門、探索無窮圣學的使命,張栻《答陳平甫》云:“思欲與海內賢士切磋琢磨,庶幾卒以無負初志。”(13)張栻《南軒集》卷26《答陳平甫》,《張栻全集》,第911頁。此所謂“初志”,也即發展儒家之道的初心。同時,張栻也向陳概坦誠陳述了傳承儒家之道所面臨的窘境和難題:

蓋道之不明久矣,自河南二程先生始得其傳于千有余載之下,今二先生之言雖行于世,然識其真者或寡矣。夫二先生之言,凡以明孔、孟之道而已。孔、孟之道,其博厚高明,雖曰配二儀之無疆,然其端豈遠于人心而欲它求哉?人病不能推而充之耳。世之聞二先生之言而驚疑竊怪者固不足道,而其間有慕高遠者,則又戃怳虛矜而不循其實,亦為失其真而已。竊考二先生所以教學者,不越于居敬、窮理二事,取其書反復觀之,則可以見。蓋居敬有力,則其所窮者益精;窮理寖明,則其所居者益有地。二者蓋互相發也。為仁之要,孰尚于此!學而不知其要,則泛濫而無功。二者言之雖近,而意味工夫無窮,其間曲折精微,惟能用力者當漸知之耳。升高自下,陟遐自邇,務本循序而進,久自有所至,不可先起求成之心,起求成之心,則有害于天理。孔子之所謂獲,孟子之所謂正者,政此病也。(14)張栻《南軒集》卷26《答陳平甫》,《張栻全集》,第911頁。

張栻認為,二程繼千年不傳之絕學,傳儒家圣人之道,但到后來,人們也不知道二程是如何傳道的。按照二程教育學者的觀點,要真正體會儒家之道,就必須做足居敬窮理的工夫,而不可先有求成之心,否則就會有害于天理,蒙蔽了孔孟之道。張栻的用意很明顯,意在含蓄地告誡和殷殷期盼陳概:“區區誦其所聞,言不盡意,惟愿足下毋忽于卑近以卒至于遠大,則幸甚幸甚!別紙所諭,亦各以鄙意批呈,未知然否。自爾既定交于萬里之外,則不惜時惠音。有箴有誨、有得有疑,一一詳及,勿為無益之書,所愿望也。”(15)張栻《南軒集》卷26《答陳平甫》,《張栻全集》,第911-912頁。

陳概是一位勤于向張栻請教的學者,《三賢堂記》云:“善學宜莫如陳”(16)王辰應《三賢堂記》,第825頁。。他時常通過與張栻的書信往來,問學、辯學、問道、悟道,二人情誼與“志于古道”(17)張栻《南軒集》卷26《答陳平甫》,《張栻全集》,第910頁。的儒者情懷密不可分。同時,陳概也是一位具有創新精神的儒道傳承人,在傳承儒家之道的實踐及與張栻的交流學習中,他創造性地建言張栻把十四圣人列入其道統之傳,將孔門弟子和宋朝諸儒附于傳末以續道統之傳,以此向世人明示道統,弘揚道統,這在中華道統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二 陳概與張栻交流并提出“道統”

學界一般認為儒家“道統”二字連用,是由朱熹在1179年的《知南康牒》中率先提出的。但深入閱研現存文獻《千唐志齋藏志》的記述,可知武周故處士前兗州曲阜縣令、儒者蓋暢著《道統》十卷,已率先將“道”和“統”二字連用,將“道統”組成一個具有儒家鮮明特色的新詞匯,這顯示了蓋暢以儒家為宗、傳承儒家之道、開拓創新的儒者風尚,在中華道統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可惜蓋暢十卷本《道統》的具體內容不詳。到了南宋,根據張栻的《答陳平甫》一文,可知在1172年,陳概與張栻在交流“古道”的過程中,已明確提出了“道統”、傳續道統的著述方式以及清晰的道統統緒。根據這條文獻記錄,陳概成為道統史上第二位、南宋時期第一位將“道統”二字連用的提出者和積極倡導者,故陳概在接續、傳承儒家圣人之道方面具有創造性和新見,而不可忽視。

(一)“道統”一詞在唐朝初期首次出現

儒家道統思想的內涵發端于儒家創始人孔子及儒學代表人物孟子,在《易傳》、《大學》、《中庸》等儒家經典及荀子、董仲舒的思想里得到繼承與發展。道統論在此基礎上由唐代的韓愈和宋代的二程、朱熹正式提出與確立,但根據現存文獻,“道統”一詞并非韓愈提出,而是最早出現在唐初武則天統治時期(690-705)的曲阜縣令蓋暢(622-697)的著作名中。《大周故處士前兗州曲阜縣令蓋府君墓志銘并序》曰:

君諱暢,字仲舒,信都人,因官徙居新安。昔齊丁公之子,食邑于蓋,遂以命氏。白蛇啟運,實標儒學之名;赤伏應符,仍顯武牙之號。自茲厥后,代有人焉。祖弘式,隨(隋)襄城郡守。父蕃,唐曹州離狐縣丞,并以經業相傳,為當時所重。君稟三德之余慶,崇五美以基身;學洞六爻,文該四始。……咸亨四年(673),授兗州曲阜令。化隆三異,跡標三善。而天性澹泊,稟操清貞。雖在公衙,不異林藪。久居吏職,非其所好。秩滿,歸家不仕,以文史自娛。著《道統》十卷,誠千古之名作,一代之良才。……其詞曰:天地吐秀,川岳降神。挺生奇士,是曰異人。立言有裕,立德有鄰。……體仁尚智,懷文抱質。直不忤時,寬無縱昵。克明克允,惟貞惟一。(18)佚名《大周故處士前兗州曲阜縣令蓋府君墓志銘并序》,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省洛陽地區文管所編《千唐志齋藏志》,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第452頁。

這篇作于唐圣歷二年(699)的《大周故處士前兗州曲阜縣令蓋府君墓志銘并序》,傳達出以下幾個重要信息。

第一,蓋暢的世家儒學。蓋暢的祖先在儒學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做出過一定的貢獻:“白蛇啟運,實標儒學之名;赤伏應符,仍顯武牙之號。”這表明,蓋氏家族早在漢初就有族人研習儒學,這種學習儒家經典的良好風尚或者說家風在蓋氏一脈淵源流傳,經久不息。

第二,蓋暢致力于儒學的鉆研,受家學家風影響,并有所收獲。據《墓志銘》,齊丁公之子受封于“蓋”,以“蓋”為姓,“自茲厥后,代有人焉”。到了唐朝,“(蓋暢)父蕃,唐曹州離狐縣丞,并以經業相傳,為當時所重。君(暢)稟三德之余慶,崇五美以基身。學洞六爻,文該四始”。顯然,蓋暢子承父業,以儒家經典為業,精進于儒家經文,稟受于《尚書·洪范》的“正直”、“剛克”、“柔克”三德;崇尚《論語》所倡導的“五美”,即“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五種品德;學習《周易》的卦爻;寫文章效仿《詩經》的“風”、“小雅”、“大雅”、“頌”等“四始”,以此期望唐初統治者要以史為鑒,采取開明的統治政策,因為“四始”為王道興衰之所由始,行之則興,廢之則衰。

第三,從現存文獻來看,“道統”一詞“道”、“統”二字連用最早出現在唐初蓋暢所著的《道統》十卷。673年,蓋暢任兗州曲阜令,推行德政、踐行君臣父子道德規范,“化隆三異,跡標三善”。他不僅與當時“釋教宜在道法之上,緇服處黃冠之前”(19)宋敏求《釋教在道法之上制》,宋敏求編《唐大詔令集》,學林出版社1992年版,第538頁。的社會思潮格格不入,而且還特立獨行,表現出其獨尊儒術的“奇士”、“異人”形象,“雖在公衙,不異林藪。久居吏職,非其所好”。蓋暢的儒家風尚與佞佛的時風有異,促使其“秩滿,歸家不仕,以文史自娛”。進而“著《道統》十卷,誠千古之名作,一代之良才”,創造出與禪宗對立的儒家譜系“道統”。盡管蓋暢所著《道統》的內容今天無法考訂,但不可否認的是,儒家道統思想不是發端于蓋暢《道統》,“道統”一詞卻確實在蓋暢《道統》中已經提出,而且“道統”這一詞匯也最終成為維系儒家之道存在和延續的形式與載體。可以說,蓋暢“道”、“統”連用,在道統思想發展史中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意義。就唐朝以前的道統史而言,“道統”一詞的提出,對諸儒探求圣人之道具有創新性的傳續意義;就唐朝以后道統史而言,《道統》十卷的創作,對諸儒研習經典,發圣人之微,接續圣人統緒,具有建設性意義。遺憾的是,蓋暢《道統》十卷已佚,《蓋府君墓志銘》記述的“道統”一詞,在唐圣歷二年(699)直至南宋乾道九年(1173)四百七十余年間一直處于隱匿狀態。

(二)南宋時期,陳概早于朱熹提出“道統”和“道統”統緒

到了南宋,道統傳承再次成為理學家們重要的討論議題。這一時期,蜀地學者陳概因為有志于古道而為張栻所欣賞,而他給張栻的書信文獻,也使他成為至今為止能有材料證明的道統史上第二位、南宋時期第一位提出,并積極踐行和倡導道統的西蜀學人。

現存張栻《答陳平甫》的書信有數篇,在書信往來中,張栻與陳概問答往復,講析精微。對《語》、《孟》、胡宏、二程之學以及道統之傳等問題,張栻都曾經用書信的形式與陳概交流與討論,張栻《答陳平甫》引陳概之語云:

欲請足下本六經、《語》、《孟》遺意,將前所舉十四圣人概為作傳,系以道統之傳,而以國朝濓溪、河南、橫渠諸先生附焉。洙泗門人至兩漢以下及國朝程門諸賢凡有見于道、有功于圣門者,各隨所得,表出其人,附置傳末,著成一書。(20)張栻《南軒集》卷30《答陳平甫》,《張栻全集》,第970-971頁。

在這段話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如下內容。

其一,陳概建言張栻時又非常明確地表明建構道統思想的框架和內容,這與陳概與張栻因志于古道而結師友之緣相始終,也顯示出了陳概非常篤定的道統傳承意識。《答陳平甫》轉錄了陳概請張栻通過著述傳續道統的建議,明確了陳概提出的“系以道統之傳”及其對道統傳承體系獨到的見解。據書信闡述,陳概建議張栻根據六經、《論語》、《孟子》等書的圣人本意,為十四位圣人作傳,其目的就是傳續道統、“以明道統”(21)全祖望《二江諸儒學案·南軒門人》,黃宗羲《宋元學案》卷72,全祖望補修,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2409頁。。

其二,在張栻《答陳平甫》書信中,陳概所指的“道統”,把道統的傳授、道統的傳承譜系擴大到十四圣人,并建議附上北宋時期的周敦頤、二程、張載等先賢,對儒家之道有所貢獻的洙泗門人、兩漢以下及宋朝程門諸賢,陳概也建議“表出其人”,即在前人所列圣人之道統緒的基礎上不僅增加了“國朝濓溪、河南、橫渠諸先生”,而且還要把“洙泗門人至兩漢以下及國朝程門諸賢”附置傳末以續“道統之傳”,這一種對圣人之道傳承統緒的見解,從形式和內容上進一步完善了先圣先賢們確立的道統思想體系。由此可見,陳概不僅具有發展“道統”的主觀意愿和清晰的道統統緒觀點,而且對于圣人之道的傳承統緒,對道統思想在南宋時期的發展也提出了建設性主張。這時,張栻雖擔心不能夠為十四圣人作傳而自謙不能勝任,但同時認可了陳概弘揚道統的建議且將欲付諸著述實踐,說:“某晚學,懼不克堪也。若曰裒類圣賢之言行,聚而觀之,斯可矣。”(22)張栻《南軒集》卷30《答陳平甫》,《張栻全集》,第971頁。

其三,信中轉錄了陳概將“道”、“統”連用,明確提出“道統”一詞的內容,該轉錄不僅反映了陳概與張栻的師友問答早已涉及到接續圣人之道、傳承儒家道統思想等方面的問題,而且對這些問題也已經有了一定的研究和著作實踐。故在中華道統思想發展史中,明確陳概何時提出“道統”具有重要的史證和史料價值,相對于朱熹在《知南康牒》中提出“道統”,陳概對“道統”的提出與倡導之功更不可漠然視之。

據張栻《答陳平甫》:“近朱元晦編《論孟精義》,如二先生凡說及《論》、《孟》處,皆具載其間矣。建寧已刊行,某方有一本,它日得之奉寄。”(23)張栻《南軒集》卷30《答陳平甫》,《張栻全集》,第972頁。張栻提到,最近朱熹編寫了《論孟精義》,而且已經刊行。朱熹《論孟精義序》有“乾道壬辰月正元日新安朱熹謹書”(24)朱熹《論孟精義序》,朱杰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修訂本)》第7冊,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12頁。字樣,即《論孟精義序》作于乾道八年。張栻《答陳平甫》寫出的時間在此后不久。

張栻《答陳平甫》又云:“某近裒集伊川、橫渠、楊龜山《系辭說》未畢,亦欲年歲間記鄙見于下。”(25)張栻《南軒集》卷30《答陳平甫》,《張栻全集》,第971頁。此時裒集《系辭說》未畢,計劃“年歲間”完成。張栻《與吳晦叔》第十二書言《系辭說》裒集已經完成,這時,張栻有《拙齋記》一篇:

《系辭說》亦已裒集。程子精微之論多見《遺書》中,如《論孟精義》編類得好,極宜習讀,但書多不帶來耳。近為曾干作一記,并數詩,錄呈。(26)張栻《南軒集》卷28《與吳晦叔》,《張栻全集》,第949頁。

又張栻《答朱元晦秘書》第十三書(27)張栻《南軒集》卷20《答朱元晦秘書》,《張栻全集》,第840頁。(作于“八年壬辰(1172)十一月左右”(28)楊世文《張栻朱熹書信編年考證》,蔡方鹿主編《張栻與理學》,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198頁。)提到《克齋銘》、《拙齋記》。《克齋銘》“實為朱熹《克齋記》,作于乾道八年壬辰”(29)楊世文《張栻朱熹書信編年考證》,蔡方鹿主編《張栻與理學》,第198頁。。張栻《拙齋記》與朱熹《克齋記》寫作時間相當或稍后。《答朱元晦秘書》第十三書云:

某近作一《拙齋記》,并錄往,幸為刪之。……子飛家事聞之傷心,其子之喪,恐亦宜早歸土也。(30)張栻《南軒集》卷20《答朱元晦秘書》,《張栻全集》,第841頁。

張栻《答朱元晦秘書》第十三書與《與吳晦叔》第十二書創作時間均在《拙齋記》之后,相差不大。同一時期,宋子飛家又連遭數喪事,楊世文《張栻朱熹書信編年考證》云“宋翔(子飛)家事”(31)楊世文《張栻朱熹書信編年考證》,蔡方鹿主編《張栻與理學》,第198頁。,即乾道八年秋宋子飛家連遭數喪之事。張栻《答陳平甫》作于張栻《與吳晦叔》第十二書之前,寫出時間可確定為乾道八年(1172)。日本學者高畑常信所作《張南軒年譜》說“《答陳平甫》是(張栻)四十歲時的書信”(32)高畑常信《張南軒年譜》,王開琸、胡宗楙、高畑常信《張栻年譜》,鄧洪波輯校,科學出版社2017年版,第130頁。,并將《答陳平甫》一文置于其《張南軒年譜》中的“乾道八年壬辰四十歲”之下。據以上材料可知,陳概與張栻在乾道八年(1172)的交流中把“道統”二字連用,這比朱熹在淳熙六年(1179)《知南康牒》中提出“道統”早了七年。七年的時間差,凸顯的正是陳概在中華道統史上接續、傳承儒家圣人之道的先覺性、積極性,這是非常值得關注的。

其四,關于“道統”統緒及培養后學傳續道統的問題,陳概也有自己的探究。首先,關于“道統”統緒,如前所述,在南宋時期,陳概是積極倡導“道統”、推廣圣道傳授統緒的重要儒者,正因為此,他為張栻所欣賞。陳概建議張栻,“欲請足下以已精思,探三圣人之用心,又會以河南、龜山、漢上之說,續成上下《系》、《說卦》、《序卦》、《雜卦解》五篇,傳之同志,以貽后代”(33)張栻《南軒集》卷30《答陳平甫》,《張栻全集》,第971頁。。盡管張栻認為“漢上之說雜而不知要,無足取也”(34)張栻《南軒集》卷30《答陳平甫》,《張栻全集》,第971頁。,但總體上,對于陳概所提出的“道統”、積極倡導“道統”,“將前所舉十四圣人概為作傳,系以道統之傳”的建言以及推廣道的傳授統緒等諸多意見,張栻贊同并給予了積極回應。其次,陳概不僅熱衷于倡明儒家圣人之道,而且還提出重新刪定經典所記之言的方法,以昭示后學,云:

欲請足下本圣人遺意,將《禮記》雜漢儒說處重加刪定,其所刪去文義亦勿截然棄之,宜各附置篇末,仍著所以刪去之意于語下,以昭示后學。(35)張栻《南軒集》卷30《答陳平甫》,《張栻全集》,第971頁。

對大賢的后人,陳概以儒者仁愛天下蒼生的氣度,認為要給予善待,并隨其資性,漸教以學,在《宋元學案》及張栻《答陳平甫》中記云:

又欲訪周、程、張子之后人而周恤之。(36)全祖望《二江諸儒學案·南軒門人》,黃宗羲《宋元學案》卷72,全祖望補修,第2409頁。

欲請足下一言諭猶子然,令往石室等處物色明道、橫渠之后,挈與偕行于綿竹義莊內,月加廩給,或于崇慶上院割田與之經紀其生。庶幾大賢之后不至竟日窮年有饑寒之憂,然后隨其資性,漸教以學。(37)張栻《南軒集》卷30《答陳平甫》,《張栻全集》,第971頁。

由此可知,陳概既注重于研習儒家經典的方式方法,又效弘揚儒家圣人之道,并關注大賢之后的生活,重視培養傳承道統思想的后起之輩,表現出其特有的卓識遠見及其重視道統傳承和體恤后學的儒者情懷。但很遺憾,陳概的相關著述資料沒有流傳下來,這不利于我們進一步探討其道統思想。

三 陳概的“道統”思想及其意義

兩宋時期,教化興行,儒宗輩出。“慶歷、嘉祐間,有若舂陵周子建圖著書,紹千載不傳之統,明道、伊川兄弟親受業于其門,師友淵源,貫通洙泗。”(38)王辰應《三賢堂記》,第824頁。其后道學南傳,胡安國繼承儒道孔孟相傳的傳統,將二程視為宋代儒道傳承人,以洛學作為胡氏學術淵源。他說:“孔、孟之道不傳久矣,自頤兄弟始發明之,然后知其可學而至。今使學者師孔、孟,而禁不得從頤學,是入室而不由戶。”(39)脫脫等《宋史》卷435《胡安國傳》,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12914頁。“吾所聞在《春秋》,自伊川先生所發。”(40)朱熹《伊洛淵源錄》卷10《龜山志銘辯》,《四庫全書》第448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93頁。之后,胡宏把周敦頤推為道學宗主,肯定周敦頤的傳道之功,云:“今周子啟程子兄弟,以千古不傳之妙,其功蓋在孔、孟之間矣!”(41)周敦頤《通書》卷下胡宏疏,胡廣等撰《性理大全書》卷3,《四庫全書》第710冊,第98頁。作為胡宏弟子,張栻褒揚周敦頤、二程是廣大道統、流衍師道的先覺者,曰:“幸而有先覺者出,得其傳于千載之下。”(42)張栻《南軒集》卷10《三先生祠記》,《張栻全集》,第708頁。并積極號召門下向周程三先生學習:“其各起敬起慕,求其書而讀之,味其言,考其行,講論繹,心存而身履,循之以進于孔孟之門墻。”(43)張栻《南軒集》卷10《三先生祠記》,《張栻全集》,第708頁。蜀地學者陳概,因“刻志于圣賢之道”(44)全祖望《二江諸儒學案·南軒門人》,《宋元學案》卷72,第2409頁。,為張栻所欣賞,“意欲與之共講斯道”(45)張栻《南軒集》卷26《答陳平甫》,《張栻全集》,第910頁。。二人問答往復,講析精微,自覺擔負起發揚儒學思想、傳承圣人之道的責任與使命,在中國道統思想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一)陳概倡導道統對道統構建的激發與促進

陳概以張栻為師,其道統思想的形成,受到張栻褒揚儒道圣賢、傳續儒道圣學思想的影響,在推崇宋代周敦頤、二程、張載為賢人的同時,將這些賢達人士與宋以前諸賢一同納入道統統緒,建言張栻為十四圣人作傳,具有發展圣學、傳續道統的儒者先覺。同時,在對仁道、公(心)、天理、六經與圣道傳承關系的探討中,陳概的道統構建也漸成形態,得到張栻及同道諸儒的認同。

其中,“仁”道思想是陳概道統探討中的一項重要內容。陳概說:“不可息者,非仁之謂歟?……其所以為仁。心則與物接矣,與物接,則是心應之矣。此古人所以直指心要,曰‘仁,人心也’。”(46)張栻《南軒集》卷30《答陳平甫》,《張栻全集》,第969頁。他認為,人之德性之“仁”不能停息,要保持以仁為心,并將其貫徹到具體事物中。張栻認同陳概德性之“仁”不能停息的觀點,同時引用程頤的話加以佐證,并告訴陳概仁道的傳承是很難的:“仁固不息,只以不息說仁,未盡。程子曰:‘仁道難名,惟公近之。’不可便以公為仁,須于此深體之。”(47)張栻《南軒集》卷30《答陳平甫》,《張栻全集》,第969頁。張栻認為,要從“公(心)”字上去思量,只有“公(心)”比較接近于仁,但也不能說公就是仁,并提醒陳概好好體會。陳概也看到了“公(心)”在圣道傳承中的價值與意義,將“利物為心”(48)張栻《南軒集》卷30《答陳平甫》,《張栻全集》,第970頁。作為道統傳承的途徑,要求摒棄私心、復歸天理,以近圣人之道。陳概說:“心無內外,心而有內外,是私心也,非天理也。故愛吾親,而人之親亦所當愛;敬吾長,而人之長亦所當敬。今吾有親則愛焉,而人之親不愛,有長則敬焉,而人之長不敬。是心有兩也,是二本也。且天之生物,使之一本,而二本可乎?”(49)張栻《南軒集》卷30《答陳平甫》,《張栻全集》,第969頁。陳概認為,心本沒有內外之分,傳道即傳心,但要傳之以公心,如果心有了內外之別,就是私心;所以“吾親”、“人之親”都應親;“吾長”、“人之長”都應敬;反之,如果心有內外之別,就會私心重,違背天理,脫離了一本之公心與大道。對此,張栻也非常重視,提出“此緊要處不可毫厘差”(50)張栻《南軒集》卷30《答陳平甫》,《張栻全集》,第969頁。,并對陳概“平居以利物為心,然后此道廣”(51)張栻《南軒集》卷30《答陳平甫》,《張栻全集》,第970頁。的觀點給予肯定和進一步的補充:“曰公天下萬物而不私其己焉則可矣。”(52)張栻《南軒集》卷30《答陳平甫》,《張栻全集》,第970頁。

闡發六經與圣人之言也是陳概建言張栻傳承、發展圣人之道的重要內容。陳概從天理人欲闡發六經與傳道的關系,他認為,饑食、渴飲、晝作、夜息,都是天理,如果稍有秋毫之差,天理就成為人欲;如果人欲滋生,六經就會被束之高閣,圣人之道就會遠離:

吾心純乎天理,則身在六經中矣。或曰何謂天理?曰饑而食,渴而飲,天理也;晝而作,夜而息,天理也。自是而上,秋毫加焉,即為人欲矣。人欲萌而六經萬古矣。(53)張栻《南軒集》卷30《答陳平甫》,《張栻全集》,第970頁。

陳概強調應以“吾心純乎天理”,才能夠領悟六經之道,所以,陳概重視通過六經來闡發精義以近圣道。主張人的飲食、作息等物質欲望即是天理,但在這之上有所添加,即淪為人欲。人欲興起就會失去六經之道。張栻對陳概以心符合天理,通過六經求得圣人之道的思想加以認同,也接受了陳概推進圣道傳承的建言,并付諸傳承圣道的著述講學中。

張栻認為,圣人之心是圣人所以作經之意,圣人出言為經,其心與天心相通,探尋圣人之道,必須潛心于經,譬如《論語》,作為圣人言行的輯錄,飽含圣人之意:“《論語》一書,明訓備在。”(54)張栻《南軒集》卷12《仰止堂記》,《張栻全集》,第733頁。又云:“學者,學乎孔子者也。《論語》之書,孔子之言行莫詳焉,所當終身盡心者,宜莫先乎此也。圣人之道至矣。”(55)張栻《南軒集》卷14《論語說序》,《張栻全集》,第751頁。所以學于《論語》就是把握圣人所以作經之旨,通過盡心,接續圣人之心,以求得圣人之道。其云:

洪惟元圣,研幾極深。出言為經,以達天心。……嗟哉學子,生乎千載。孰謂圣遠,遺經猶在。孰不讀書,而昧厥旨。章句是鑿,文采是事。矧其所懷,惟以祿利。……維理無形,維經無窮。(56)張栻《南軒集》卷16《讀書樓銘》,《張栻全集》,第1046頁。

由此可見,張栻對陳概的道統思想不僅予以肯定,而且得其激發與啟示,去除鑿章句、事文采、懷利祿之偏差,為裒集經典、闡發精義、遠承和構建道統而積極作為。張栻《論語解》、《孟子說》等著述的完成,就是其中重要成果的呈現。也正因為此,彭龜年曾稱張栻是圣道傳承人,說:“世無鄒孟氏,圣道危于絲。學者迷統緒,擾擾徒外馳。……斯文續以傳,歲晚非公誰。”(57)彭龜年《止堂集·挽張南軒先生八首(二)》,《四庫全書》第1155冊,第917頁。大儒朱熹對張栻在儒道傳承中做出的貢獻也心懷欽佩,曾“往從而問焉”(58)朱熹《中和舊說序》,《朱熹集》卷75,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3949頁。而有所收獲。在接續儒道的責任上,朱熹認為其與張栻“志同而心契”,具有共同的學統淵源和學術責任與擔當,云:“自孔孟之云遠,圣學絕而莫繼,得周翁與程子,道乃抗而不墜。然微言之輟響,今未及乎百歲,士各私其所聞,已不勝其乖異。嗟惟我之與兄吻,志同而心契。”(59)朱熹《晦庵集》卷87,《四庫全書》第1146冊,第46頁。這也從側面說明了陳概與張栻交流提倡“道統”,具有發展圣學、傳續道統的儒者先覺,不僅激發張栻對道統傳承的進一步探索,也因朱熹認同張栻是同道傳承人,間接凸顯出陳概與張栻交流、倡導道統傳承的意義和價值。

(二)陳概返蜀講學對道統傳續的意義

張栻是蜀地綿竹人,其弟子中出現大批蜀士。《三賢堂記》曾記云:“南軒蜀產也,而家衡湘,蜀士之獲親炙者蓋不數也。”(60)王辰應《三賢堂記》,第824頁。陳概因篤于古道,與張栻的交流學問“得交于當世師儒,涵養議論,辨益明、行益篤,聞而知之”(61)王辰應《三賢堂記》,第825頁。,成為張栻的重要弟子。陳概返蜀后,以弘揚圣人之道為己任,在家鄉弘道、傳道,為道統思想在蜀地的傳承做出了貢獻。

陳概返蜀講學,曾影響一批蜀地學者尤其是劍閣學者的問學之風,進而影響到道統思想在蜀地的傳播。《三賢堂記》云:“位與年俱弗偶,其鄉之朋從,因其學以單思,執經龍邸,當時名公卿必曰‘陳氏授書之力’。”(62)王辰應《三賢堂記》,第825頁。又云:陳概“私淑乎一鄉之士,幼壯孝弟、耆耋好禮,遺風今未泯也”(63)王辰應《三賢堂記》,第825頁。。如劍州鄉先生吏部趙大全“首創講堂為聚辨之地,顏以‘明善’,曰:‘所謂善,性是也;所謂明,學是也。’蓋淵乎圣賢之遺言篤論,前此訓詁所未盡發者”(64)王辰應《三賢堂記》,第825頁。。并說:“劍多秀民,其先儒之傳又多伊洛遺書,指陳公言之也。”(65)王辰應《三賢堂記》,第825頁。這里的陳公即陳概,三先生即周敦頤、二程。因陳公之教,“循朱、張之品節條理,可以望三先生之門墻”(66)王辰應《三賢堂記》,第825頁。。由此,劍閣一地也出現了一批杰出的儒學人物,其中包括陳概講友黃裳。據文獻,黃氏學之源流就受益于陳概返蜀傳播南軒學、流衍光大儒家道統。明楊清漣《劍陽名儒贊》記載,乾道二年(1166),陳概與講友、同為普城人南軒私塾弟子黃裳講學,黃裳因而“契陳友張,修德不孤”(67)楊清漣《劍陽名儒贊》,張政等修纂《劍閣縣續志》卷9,《中國地方志集成·四川府縣志輯》,第959頁。。明李璧《黃兼山先生年譜》稱黃裳因陳概“得伊洛淵源之緒,篤信力行,尚友洙泗”(68)李璧《黃兼山先生年譜》,張政等修纂《劍閣縣續志》卷9,《中國地方志集成·四川府縣志輯》,第951頁。。明任維賢《劍陽名儒錄序》認為:“兼山先生黃忠文公學貫九流,識通千古,著論足以發明伊洛之旨,淵源得于南軒之門。”(69)任維賢《劍陽名儒錄序》,李溶等修纂《劍州志》卷10,《中國地方志集成·四川府縣志輯》,第838頁。《宋史·黃裳傳》中則講述了黃氏淵源得自于南軒的重要原因就在于陳概:“論天人之理,性命之源,皆足以發明伊、洛之旨。(黃裳)嘗與其鄉人陳平父(甫)兄弟講學,平父(甫),張栻之門人也,師友淵源,蓋有自來云。”(70)脫脫等《宋史》卷393《黃裳傳》,第12006頁。《宋元學案》亦記載陳概向張栻“執弟子之禮”,被列入“南軒門人”。(《二江諸儒學案·南軒門人》,《宋元學案》卷72,第2409頁。)胡昭曦先生認為:“張栻從未同陳概謀面,只是以書信和著作聯系。陳概勤于以信請教,張栻也樂于答問。這是一種亦師亦友的關系,從陳概來說是執弟子之禮,但嚴格而言還不能把陳概稱作‘張栻門人’……陳概應是‘南軒私淑’。”(胡昭曦《南宋二江諸儒與南軒之學返傳回蜀》,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四川大學宋代文化研究中心編《宋代文化研究》第21輯,四川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61頁。)故《二江諸儒學案》認為“兼山黃氏之源流實由此出”(71)全祖望《二江諸儒學案·南軒門人》,《宋元學案》卷72,第2409頁。。民國張政《劍閣縣續志》亦云“(陳概)闡南軒之傳,啟兼山之業”(72)黃宗羲《陳平甫先生學案》張政按語,張政等修纂《劍閣縣續志》卷9,《中國地方志集成·四川府縣志輯》,第961頁。。

更重要的是,陳概志于圣賢之道,返蜀講學,啟發后進,“有功蜀學甚偉,不獨劍士冠冤(冕)也”(73)黃宗羲《陳平甫先生學案》張政按語,第961頁。。作為二江諸儒中的代表人物之一,陳概對南軒學在蜀地的傳播、南軒一脈道統思想在蜀地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蔡方鹿贊譽陳概等人返蜀講學,傳播南軒之學,不僅起到“溝通了湘蜀兩地的學術聯系”(74)蔡方鹿《張栻、魏了翁的實學思想及對湘蜀文化的溝通》,《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1期,第20頁。的作用,而且在當時還引起了諸多蜀士的響應,紛紛趨往之。《二江諸儒學案》贊譽陳概是最先向張栻問學的蜀士,對蜀士研習南軒學影響很大,全祖望云:“平甫請益最先。自是范文叔、范季才始負笈從之,則皆平甫倡導之功也……淳熙、嘉定而后,蜀士宵續燈、雨聚笠以從事于南軒之書,湖、湘間反不如也。然則平甫之功大矣。”(75)全祖望《二江諸儒學案·南軒門人》,黃宗羲《宋元學案》卷72,全祖望補修,第2409頁。

關于陳概返蜀講學對南軒學及道統思想在蜀地傳承與發展的貢獻,《二江諸儒學案》給予其高度評價,云:“宣公居長沙之二水,而蜀中反疏。然自宇文挺臣、范文叔、陳平甫傳之入蜀,二江之講舍不下長沙。黃兼山、楊浩齋、程滄洲砥柱岷、峨,蜀學之盛,終出于宣公之緒。”(76)全祖望《二江諸儒學案·序錄》,黃宗羲《宋元學案》卷72,全祖望補修,第2407頁。明楊清漣《劍陽名儒贊》中亦曾稱贊陳概嗜道頗深,云:“昂藏斯人,游大賢門,尊聞行知,附驥顯名。普城平甫,嗜道頗深,南軒等書,奉為金箴。《潔白堂記》,義取養親,家庭孝友,行誼端純。講道論德,昆仲契心,隱居不仕,愿效耕莘。高風余韻,千古稱新,擬之仲由,不失尺尋。”(77)楊清漣《劍陽名儒贊》,第959頁。張栻之學在西蜀得以傳習,并被確立為孔孟學統的嫡傳,以致對“洛蜀會同”產生重要影響,促進了儒學地域化的發展。

陳概對道統的積極倡導,奠定了蜀學在中華道統思想發展中的地位,也為圣人之道的傳承及南宋時期“道統”思想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王辰應《三賢堂記》高度褒獎張栻、陳概師徒弘揚道統的精神和行為:

辰應獲踵令規,敬補缺典,于堂之東為屋三楹,因流溯源,嚴奉祠祀。肖周、程三先生像于中,張子、朱子左右焉,而以陳、趙二公附于后,取《吳郡學記》六經閣義例,榜之曰“三賢”,尊師也。(78)王辰應《三賢堂記》,第825頁。

王辰應撰《三賢堂記》,主要表彰周敦頤、二程、張栻、朱熹、陳概等先儒,并希望以先儒為師,致力于學習儒家圣賢之道。三賢堂祠祀的是周敦頤、程顥、程頤三位先儒,配享者有張栻、朱熹、陳概等,配享位次張栻為左,朱熹為右,陳概附于張栻之后。這充分說明,南宋紹定年間,世人不僅高度贊譽了張栻在道統接續中的位置、傳古圣賢之道方面的貢獻早于朱熹甚至高于朱熹,也充分肯定了陳概在倡明儒學、傳續圣人之道方面做出的努力及其在中華道統思想發展史上不容忽略的貢獻與地位。

猜你喜歡
儒家
從“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儒家“禮樂教化”與新時代設計人才培養
齊魯藝苑(2022年1期)2022-04-19 13:56:50
儒家仁愛思想與中華民族之摶成
原道(2022年2期)2022-02-17 00:54:56
臣道與人道:先秦儒家師道觀的二重性
論現代新儒家的佛學進路
原道(2019年2期)2019-11-03 09:15:12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學
江淮論壇(2017年2期)2017-03-30 10:15:31
儒家視野中的改弦更張
天府新論(2015年2期)2015-02-28 16:41:23
論儒家治理思想的理論基礎
儒家之“仁”對道德健康內涵的影響
民主抑或王道:儒家與現代秩序的追問
主站蜘蛛池模板: 色有码无码视频| 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TS| 日本一区二区不卡视频| 中文字幕人妻无码系列第三区| 国产天天射| 国产视频一二三区| 日本人妻丰满熟妇区| 国内熟女少妇一线天| 18禁色诱爆乳网站| 亚洲综合久久一本伊一区| 国产国产人成免费视频77777 | 国内毛片视频| 欧美、日韩、国产综合一区| 青青草国产在线视频| 91热爆在线| 免费看黄片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一在线观看| 国产人成在线观看| 91丝袜美腿高跟国产极品老师| 国产精品区视频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不卡片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男人天堂久久| a亚洲天堂| 在线欧美国产| 久久大香香蕉国产免费网站| 午夜国产大片免费观看| 天天色天天综合| 久久99国产乱子伦精品免| 亚洲一区国色天香| 国产啪在线| 丝袜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日韩免费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优优av| 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图片| 亚洲国产成人麻豆精品| 日韩在线欧美在线| 欧美视频在线不卡| 国产va视频| 国产新AV天堂| 国产精品尤物在线| 99精品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 爆乳熟妇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久久午夜精品| av一区二区无码在线| 亚洲熟女中文字幕男人总站| 日韩av无码DVD| 精品久久高清| 福利国产在线| 2022国产91精品久久久久久| 激情国产精品一区| 91免费国产在线观看尤物| 99视频国产精品|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人成aaaa|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在线观看| 国产资源免费观看| 99精品福利视频| 成人福利视频网| h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九月婷婷亚洲综合在线| 91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国产女人综合久久精品视| 欧美成人第一页| 欧美午夜视频| 欧美日韩在线第一页| 亚洲综合在线最大成人| 99无码熟妇丰满人妻啪啪| 午夜啪啪网| 四虎永久免费在线| 亚洲第一成人在线| 青青青国产免费线在| 亚洲无码熟妇人妻AV在线| 精品国产免费第一区二区三区日韩| 久久99国产乱子伦精品免| 国产呦视频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91精品专区国产盗摄| 亚洲福利视频网址| 青青热久麻豆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肉感大码AV无码| 亚洲经典在线中文字幕| 青青草a国产免费观看| 影音先锋丝袜制服| 国产精品区网红主播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