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耀靜
(江陰市中醫院神經內科 江蘇江陰 214400)
腦梗死是臨床上的一種多發病、常見病,好發于中老年人,其發病機制主要為腦部血液供應障礙,從而導致腦組織壞死或軟化,具有并發癥多、致殘率高、死亡率高等缺點,降低患者生活質量[1]。近年來,隨著醫學水平的提高,降低了腦梗死的病死率,但是具有較高的致殘率,患者預后可出現不同程度的后遺癥如失語、偏癱等,對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影響,具有較高的危害性。當前臨床學者普遍認為,待腦梗死患者意識清醒和生命體征穩定后,盡早行康復護理,能夠降低腦梗死后遺癥和并發癥發生率,從而促進患者預后恢復[2]。因此,本文研究了腦梗死患者采用中西醫結合護理的價值,現報道如下。
隨機將2019 年4 月~2020 年4 月我院收治的132 例腦梗死患者分為兩組,每組66 例。觀察組中男性38 例、女性28例,年齡55~82 歲,平均(66.8±12.4)歲;對照組中男性40例、女性26 例,年齡54~80 歲,平均(66.7±12.3)歲。兩組年齡、性別等資料比較無差異(P>0.05),有可比性。
1.2.1 對照組。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即對患者生命體征變化進行密切監測,給予患者簡單的健康教育;指導患者體位擺放,并且加強患者飲食護理、病房護理等。
1.2.2 觀察組。觀察組則行中西醫結合護理:
(1)情志護理。中醫以辯證護理為主,即加強與患者的溝通和交流,對患者內心的真實想法進行了解,對患者心理狀態進行全面評估,并且根據患者負面情緒給予針對性護理。若患者處于驚恐狀態,則適當按壓腧府、涌泉、太溪以及大鐘等穴位;若患者易憂思,則按壓血海、商丘、中極、三陰交、陰陵泉、關元以及隱白等穴位;若患者易怒,則按壓中封、百會、陰包、曲泉、中都、膝關、肝腧穴以及太陽等穴位,具有舒緩情志的功效。
(2)肢位擺放。選擇硬質床,患者取臥位,抬高床頭15°~30°,每2h 協助患者改變1 次體位,并且上肢保持伸展位,伸展手指、腕部、肘部等關節,而下肢則保持屈曲位,經常改變體位,避免外旋、髖內。對于可以自主翻身的患者,可協助患者從臥位向半臥位轉變,再改為坐位,并且在工具或家人的扶持下,逐漸下地行走、爬樓梯等。
(3)按摩。取仰臥位,按摩患者肢體,其中頭面選擇百會、頭維以及太陽等穴位;下肢選擇足三里、陽陵泉、委中、承扶以及環跳等穴位;上肢則選擇合谷、外關、曲池以及肩 等穴位。按摩后,堅持由近及遠的基本原則,協助患者各個關節開展被動活動。同時,對肢體關節進行外旋、內旋、伸、屈等被動訓練,尤其是髖關節,動作盡量輕柔,控制好幅度,避免損傷關節。
(4)日常生活鍛煉。根據患者的恢復情況,指導患者自主如廁、進食、穿衣、洗臉、脫衣以及刷牙等,盡量保持正確姿勢,避免用力過度導致疼痛,15~30min/次,1~3 次/d,堅持循序漸進的基本原則,活動適宜,避免損傷肌肉。
(5)中藥熏蒸熱敷。取透骨草、松節、伸筋草各20g、麻黃10g、川烏30g、川椒、紅花以及川芎各15g,均勻混合后裝入布袋,放入盆中煮沸,然后協助患者將患肢放在盆上進行熏蒸,一般為15min,待藥液溫度下降至40℃時,可適當浸泡患肢,并且運用藥袋對肩關節、膝關節以及肘關節進行熱敷,2 次/d,1 個療程為12 周。
(1)運用Fugl-Meyer 簡式運動功能量表評價患者肢體功能,由下肢和上肢兩個部分組成,共50 項,總分為100 分,其中下肢34 分,上肢66 分,得分與肢體運動功能呈正比關系。
(2)運用ADL 量表評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包括10 個項目,分別是穿衣、上廁所、梳妝、洗澡、上下樓梯、轉移、行走、進食、小便以及大便,總分為100 分。其中輕度依賴為75-100 分;中度依賴為50-74 分;嚴重依賴為25-49 分;完全依賴為0-24 分。
(3)生活質量。運用GQOLI-74 量表對患者生活質量進行評價,包括心理功能、軀體功能、社會功能以及物質生活4個維度,每項100 分,得分與生活質量呈正比關系[3]。
由SPSS20.0 軟件分析數據,組間計數和計量資料比較分別行X2和t 檢驗,以P<0.05 表示有差異。
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的輕度依賴所占比例高,且完全、嚴重以及中度依賴比例低,組間比較有差異(P<0.05),如表1。

表1 兩組ADL 評分對比[n(%)]
干預前,兩組的Fugl-Meyer 評分比較無差異(P>0.05);觀察組干預后的上下肢Fugl-Meyer 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運動功能評分對比(,分)
觀察組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生活質量比較(,分)
近年來,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劇,再加上人們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的改變,我國的腦梗死患者人數越來越多,因為致殘率和致死率較高,已經成為危害人們健康的一種重要疾病。中醫學上將腦梗死劃分為“中風”“卒中”范疇,認為其病因為精血虧耗、憂思惱怒,誘發氣血離亂、靜脈阻塞,甚至半身不遂[4]。而中醫護理是將中醫基礎理論作為基本出發點,并且根據辯證原則開展的一種護理方法,可以從精神、生理以及心理等多個方面給予患者全面調理,從而促進機體康復。在中西醫結合護理中,通過加強患者情志護理,有助于患者保持健康、積極的心態,使其不良情緒減輕,緩解機體應激反應,有助于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5]。同時,按摩具有緩解痙攣、調節氣血、疏通經絡的功效,能夠使血液循環得到改善,使腫脹消除,使疼痛減輕[6]。有文獻報道,在康復訓練的基礎上,再運用中醫穴位按摩,通過良性刺激,能夠使腦細胞恢復興奮性加快,使患者的神經缺損程度和日常生活能力改善,使患者康復速度加快,從而促進肢體功能恢復[7]。同時,采用中藥熏蒸的方法,不僅具有養血柔筋、活血通絡的功效,還能使機體對藥物的吸收能力增強,祛除炎癥因子,使粘連解除,使肌緊張和攣縮得到改善[8]。
綜上所述,通過將中西醫結合護理運用在腦梗死治療中,不僅可以恢復患者運動功能,還能改善日常生活能力,從而提高預后生活質量,具有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