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生輝
摘要:新時代高等工程教育要圍繞國家和區域戰略需求,立足地方產業布局,著力培養優秀人才,環境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應從行業、企業、職業發展的趨勢以及對人才的需求出發,深度培養學生發展所需的可持續競爭力。隨著市場、技術的快速迭代更新發展及“互聯網+”和“中國制造2025”等一系列重要措施的加快實施,對設計型人才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在工程教育視野下,高校應如何培養出適應時代發展需求的工程實踐能力強、核心技能過硬、創新能力強且具有核心競爭力的高素質應用型設計人才,是一項亟需解決的重大課題。
關鍵詞:工程教育視野下;環境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策略;
引言
當前,設計學科的內涵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創新是設計創作的靈魂,創新實踐應用能力成為衡量設計類專業學生培養質量的重要標準。探索有效提升環境設計專業學生創新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模式,研究環境設計專業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長效機制,可以提高環境設計專業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科研精神、溝通技能和組織管理能力,豐富學生的實踐經驗,從而培養出具有國際視野、較高的綜合素質和突出的創新實踐應用能力的環境設計人才。
一、工程應用型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一)人才培養供給與社會市場就業需求的匹配度不足
隨著經濟結構轉型升級,人才供給與需求關系也正發生著深刻變化。作為高素質專門人才主要供給渠道的本科院校,如果按照傳統以設計學科為基礎、以設計理論知識為核心培養的人才模式,則將很難培養出適應國家現代化需要、能夠勝任室內外設計一線工作崗位要求的工程和技術應用型人才,導致學生在畢業后無法第一時間與企業中的相關崗位無縫接軌,就業難的問題也將很難在短時間內得到緩解。
(二)工程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碎片化現象嚴重
傳統的環境設計專業人才培養體系存在課程考核形式單一、設計方案落不到實處、工程實踐等相關能力素質培養呈現碎片化的現象。長此以往,適應新時代需求的產業工程師所應具備的工程邏輯思維、項目組織管理、工程意識、專業核心能力、實踐實操應用能力等得不到系統完整的培養,嚴重影響人才培養質量。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也對新建本科院校提出了“兩個突出”的人才培養要求,以社會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技術進步驅動的“需求側”變化正倒逼本專業人才培養向工程應用型轉變的“供給側”改革。
(三)師資力量不足
當前,高校環境設計基礎理論方面的教師相對缺乏,這與其學科特點有一定的關聯。普通高校在教學過程中依然偏重理論,所以很少有教師講授實踐內容。在推廣實踐教學的過程中,師資力量的缺乏是一個重要問題。
二、工程教育視野下環境設計專業人才培養重要性
環境設計專業涉及的學科范圍相當廣泛。從廣義上理解,環境設計是對人居環境的系統規劃;從狹義上理解,其關注的是對人們生活與工作場所的營造。環境設計專業具有藝術性、設計性、多元性的特點,是一門注重實效的設計專業。環境設計專業一方面具有工科的嚴謹性,另一方面強調藝術性,學生不僅需要具有扎實的理論知識基礎,而且需要具有創新思維。
三、工程教育視野下環境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策略
(一)融合型師資隊伍建設
人才培養方案基于融合理念對師資隊伍建設提出整體規劃。師資隊伍在專業基礎和實踐技能方面應該具備專業公共基礎知識、專業基礎知識、核心知識的梯度教師隊伍,在專業能力結構上實現銜接與層次遞進;師資隊伍在專業實踐經歷上應配備密切對接節能環保產業需求,具備環境污染治理、清潔生產及生態修復等新技術新工藝的教師;在人員結構上應建立數量比例合理的專兼職教師隊伍,師資隊伍具有如下特征:以教學與培訓融合為典型特征的職責搭配交叉融合;人員來自學校、政府、產業協會、環保企業,實現校政行企混編。通過以上建設,使師資隊伍圍繞專業技術領域產品生產及技術開發、專業教學和行業生產實現雙向交叉覆蓋、融合,既滿足了崗位工作任務實施需求,也能使隊伍技術“保鮮”。
(二)以工程能力為導向優化課內外教學活動,完善其評價體系
以項目工程設計為主線,將各課程知識分化成若干個小教學項目,借助于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方式,將實際工程設計項目引入課堂,師生一起探討和設計項目實施的各個環節,從中灌輸給學生最實用的設計方法和技能。在教學過程中借助智慧教室、線上學習平臺等智慧教學工具來輔助課堂教學,采取翻轉課堂、自主學習、小組研討等多種教學手段。以線上線下平臺進行混合式教學,依據CDIO(Conceive構思、Design設計、Inplement實現、Operate運作)工程教育理念,按照真實工程邏輯,通過課題研究、實地考察、設計討論、設計制圖與實物模型制作、總結匯報、專家評圖、落地方案追蹤總結等教學環節,切實提升課程教學質量,使學生的實踐能力與理論知識進一步拔高。隨著人才市場需求的變化和技術的進步,考核評價也應不斷調整和更新。參照企業質量管理體系構建基于過程的考核管理評價體系,并貫穿于學生專業培養的始終。教師在專業課程中系統安排課程的課內外活動,制定課程課外任務單,明確任務與要求、完成情況作為課程成績的組成部分,并設置在教師有效指導下的學生自主學習環節。突破傳統紙上談兵的設計方案這種期末考核形式,加大工程能力的過程性考核評價,注重學生在項目設計中的實際參與度、團隊協作、工程技能、課前課后自主學習的內容,并充分利用智慧教學工具的分析功能和學生日常使用數據來支撐課程考核,建立以環境設計專業學科競賽、專利申報、行業標準、企業用人需求能力標準或職業資格等級標準的多樣化課程評價體系,綜合、全面地評價學生是否具備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應用能力。
(三)建立環境設計專業實踐教學實訓基地對接行業全產業鏈的協同模式
環境設計專業產業鏈上不同層次實訓基地的建設包括:各類建材生產實踐基地、項目施工現場體驗基地、家具公司實踐基地、燈具公司實踐基地、設計公司實踐基地等。這里我們提出的全產業鏈上的實踐基地建設,是基于過去許多高校在環境設計專業實踐基地的建設上只重視設計公司實踐基地,而忽略了全行業的存在。以前這種單一的實訓基地建設缺乏全面性,無法滿足對學生實訓、實踐全方位的體驗和提高。全產業鏈上的環境設計專業實踐教學實訓基地的建立,使得環境設計專業人才的培養在實踐上與專業、行業、市場及社會相關聯,一方面能塑造學生較強的設計實踐能力,一方面也能增進學生對于行業的認知以及市場的了解。“實踐條件建設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環境設計專業實踐教學課程改革的路徑之一就是進行課程的實踐條件建設,即建立起環境設計專業實踐教學實訓基地對接行業全產業鏈的協同模式,其將有效地促進實踐教學課程設計的創新發展,也將反過來積極地影響行業產業鏈上各類公司的發展。
結束語
工程教育視野下環境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是一項新桃換舊符的復雜工程,需要循序漸進地系統推進。結合當前工程教育發展趨勢,高校要以開放的思維,調整專業定位,凝練專業方向,吸收和借鑒一流工程教育的先進理念和方法,通過重構專業課程,創新實踐教學,優化課內外活動,完善考核管理評價體系以及打造“雙師”隊伍新模式等策略,將學生培養成實用性和工程技術性人才,能夠真正滿足當前產業行業、職業崗位的需求。
參考文獻
[1]陸文龍,魏巖莉,王鑫垚,岳俊辰.卓越工程師教育背景下環境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吉林化工學院學報,2019,36(04):25-28.
[2]戰友,李立欣.基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環境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核心課程體系建設[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02):153-154.
[3]楊國麗,李潤玲,代學民,曹璟.淺析工程教育背景下環境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J].教育現代化,2018,5(43):10-11.
[4]王力.基于創新創業教育背景的環境設計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分析[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18,1(17):107-108.
[5]匡麗春.環境設計專業創客教育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實踐研究[J].藝術科技,2018,31(02):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