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天嬌 杜艷飛 王澤宇
(1.長春光華學院 吉林 長春 130000;2.長春大學 吉林 長春 130000)
當前,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十九大報告更是明確提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1]。可見,在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偉大歷史性成就的同時,國家和社會也為新時代的大學生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大學生是未來社會的主力軍,是掌握先進知識和科學技術的群體,在享受現代良好社會條件的同時,理應肩負起社會責任,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梳理現有文獻,發現目前有許多學者對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進行了研究,李璐[2]的研究結果表明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整體水平良好,葉靈珍[3]認為國內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整體認知水平相對樂觀,大部分學生都建立了較強的社會責任感,只不過在具體的實施方面還存在一些不足,部分學生表現出茫然的狀態。但是截至目前,大學生群體研究,更多著眼于普通大學生,對于殘障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的研究幾乎是空白。殘障人士是社會的一分子,隨著國家對特殊教育的重視,殘障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越來越多,殘障大學生的人數也在逐年增加,殘障大學生的心理健康與適應性的研究關系到政治公平與教育公平的實現,也關系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的培養。而聽障大學生是我國殘疾大學生的重要組成部分[4],本文以聽障大學生及普通大學生為被試,探究聽障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現狀及特點,為后續的聽障和殘障大學生教育與研究提供參考。
以長春市某高校268學生作為調查對象。其中,聽障大學生122人,包括男生54人,女生68人;大一45人,大二46人,大三31人;在普通學校就讀過的60人,未在普通學校就讀過的62人;基本無口語的42人,可以和不熟的人進行基本口語交流19人,能簡單進行日常交流的55人,很好的6人。普通大學生146人,包括男生23人,女生123;大一37人,大二61人,大三48人。
1.研究工具
采用劉海濤、鄭雪等編制的《大學生社會責任心理量表》對聽障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進行評定。量表共有66個題目,采用5點量表計分方式,由社會責任態度、社會責任動機、社會責任策略、社會責任內容四個分量表組成。量表重測信度為0.85,a系數0.90。[5]
2.測驗過程
在長春市某高校特殊學院隨機向185名聽障大學生和209名普通大學生發放問卷,剔除無效問卷分別為63份、63份;有效問卷分別為122份、146份。
使用SPSS19.0對數據進行處理。
從表1可知,聽障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總分及各維度得分均高于理論中值,說明聽障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處于中等偏上水平。

表1 聽障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描述性統計
表2結果顯示,聽障大學生和普通大學生在社會責任感的四個維度上均存在顯著差異,聽障大學生的得分顯著低于普通大學生。

表2 聽障大學生與普通大學生在社會責任感上的差異檢驗
表3結果顯示,聽障大學生在責任態度、責任動機和責任策略維度存在性別差異,均為女生高于男生。在普校就讀過的聽障大學生與未在普校就讀過的聽障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在四個維度上無顯著差異(p>0.05)。

表3 聽障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在性別、是否在普通學校就讀過上的差異檢驗
根據表4可知,無論聽力障礙大學生的口語水平高或低,他們的社會責任感水平均不存在顯著差異(p>0.05)。

表4 聽障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在不同口語水平上的差異檢驗
聽障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整體良好。表明聽障大學生對社會的責任態度上是積極的,認為可以通過承擔社會責任來獲得成就,實現一定的人生價值,并愿意做有益于社會和諧的志愿服務、見義勇為等行為。從責任策略上來看,學生傾向于主動承擔社會責任。
聽障大學生社會責任感良好的原因,來自國家與社會層面對于殘障人士的關愛。目前國家正在逐年加大對特殊教育的投入,努力提高殘疾人的文化水平,提升他們的社會貢獻能力。[6]而聽障大學生在受過高等教育后,具備了一定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為社會服務和貢獻的自我效能感就會增加,這會使他們更愿意承擔社會責任感。另外,心理學家阿德勒提出自卑與超越理論,認為有身體缺陷的人,往往有一種生理上的自卑感,必須通過發展有缺陷的器官或全力發展其他功能使這種缺陷得到補償,自卑感并不都是消極的,人追求優越的愿望來自人的自卑,由于自卑而促使兒童進行補償進來取得優越。[7]對于聽障生而言,雖然生理功能上存在一定弱勢,但是可以追求在學業、精神、社會層面的優越,而對于社會責任的承擔恰好能夠幫助個體獲得一定的成就與價值感。
雖然聽障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水平處于中等偏上水平,但其得分顯著低于普通大學生。根據埃里克森的理論,個體在3—6歲時就已經開始探索他們自己可能成為什么類型的人。如果父母對孩子新的目的感給予支持,那么主動感就會得到發展;如果父母要求的自我控制太多,就可能會引發過度的內疚與自卑。對于聽障大學生,因其生理上的弱勢,當他們即將表現出來的行為可能帶有風險時,父母對其的限制可能要比普通孩子更多,造成孩子心有余而力不足,這種養育上的差異,使聽障生感受到的有雄心、有責任感的事件和可及性要比普通大學生要少。因此,家長和教師要從積極心理學的視角看待聽障生,內心深處認可聽障生,給他們發揮自己能力和特長的機會,發掘學生內在的潛力,例如在家庭中讓孩子承擔力所能及的家務、家庭中的大小決策也請孩子參與,學校給聽障生安排學生工作、社會服務活動等,使孩子切實地感受到自己能夠承擔,做好父母、老師和社會交給他/她的任務,不斷強化其承擔社會責任的效能感。
無論是否在普通學校就讀或者口語水平如何,聽障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均沒有顯著差異。但是,不同性別的聽障生,其社會責任感的水平存在差異。
女聽障大學生的責任態度、責任動機和責任策略水平高于男生,這與劉旺[8]的研究結果部分一致。原因可能在于男女生的性格特點和人格特質上存在差異。聽障生因其身體原因,自小到大,受到過來自各方面的關心和幫助,而女生較男生心思更細膩,對別人幫助的感悟可能會更深,也更愿意在自己有能力的時候幫助其他有需要的人。另外與男生相比,女生更容易受社會評價的影響,而男生對自身的成就和發展則有更多的關注;因此,女大學生更有可能根據家庭和社會的影響積極主動地表現出一定的親社會行為,導致其社會責任感比男生強。[9]
男女聽障大學生在社會責任內容上沒有差異,原因在于社會責任內容包括個人、家庭、社會和集體責任感四個方面,對于個人責任感和集體責任感,聽障兒童能夠持續學習,接受高等教育,足以說明無論男生還是女生,對自身的要求都是很高的,對自己的人生是負責的。近年來,國家加大了課程思政的力度,在這種大背景下,學生集體責任感水平都比較高。對于家庭和社會責任感,在男女平等的時代,現代男性逐漸認識到做家務、教養子女不僅僅是女性要承擔的,父親或丈夫的角色在家庭中同女性是同等重要的,而女性也可以在事業、社會服務上大展身手,因此男女聽障大學生在社會責任內容上沒有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