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倩辰
(淮北師范大學 安徽 淮北 325000)
社交網站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用戶可以就分享的內容進行交流。[1]39自我呈現是社交網站的重要功能之一,指個體做出努力在他人面前展示出自己期望被知曉的樣子。[2]個體在社交網站上采用不同自我呈現策略,有的用戶樂于在社交網站上發布自己真實的狀態,這種策略被稱為真實自我呈現。[3]前人研究發現,在社交網站上發布動態對青少年社會適應有重要影響[4];還有研究表明,真實自我呈現對自尊有直接預測效應。[1]45青少年處于身心快速發展的階段,自尊是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護性因素[5],因此,探索真實自我呈現對自尊的影響機制對其身心健康有重要意義。
自我決定理論認為,個體行為是為了從中獲取基本心理需要。基本心理需要包括三個層面:自主需要、勝任需要和關系需要。[6]68網絡自我表露可為用戶提供滿足基本心理需要的機會。真實自我呈現是個體在社交網站自我呈現中采取的策略之一,同時基本心理需要是自尊的重要影響因素。[7]故本研究假設基本心理需要中介真實自我呈現對自尊的影響。
此外,個體在社交網站上發布動態時不自覺地與他人比較[8],由此產生的情緒影響個體的基本心理需要[9]。更傾向于進行社會比較的個體在看到他人發布的積極信息后,心理幸福感會隨著產生的不良情緒下降。[10]83因此,可認為由社會比較產生的情緒將會影響個體基本心理需要的滿足水平。故本研究假設社會比較在真實自我呈現對基本心理需要的影響中起調節作用,高社會比較的個體通過真實自我呈現所獲得基本心理需要的滿足程度更低。
綜上,本研究探討社交網站中真實自我呈現與青少年自尊水平之間的關系、基本心理需要在二者關系中的中介作用、社會比較對模型前半段的調節作用。
采取整群抽樣法,對某地區使用社交網站的青少年共701名進行問卷調查,其中男生354人(50.5%),女生347人(49.5%)。被試年齡平均年齡14.21(SD=1.51)。
1.社交網站真實自我呈現
選用 Kim和 Lee編制、牛更楓等翻譯的真實自我呈現問卷,采用Likert 7點計分(1=“完全不符合”,7=“完全符合”)。本研究中Cronbach'α=.71。
2.基本心理需要
利用劉俊升等人[11]修訂的基本心理需要量表,采用Likert 7點計分(1=“完全不符合”,7=“完全符合”)。本研究中Cronbach'α=.86。
3.自尊
選用 Rosenberg[12]編制的自尊量表,采用Likert 4點計分(1=“完全不符合”,4=“完全符合”),本研究中Cronbach'α=.83。
4.社會比較
利用王明姬、王壘和施俊琦[13]修訂的社會比較量表,采用Likert 5點計分(1=“完全不符合”,5=“完全符合”),本研究中Cronbach'α=.71。
采用Harman的單因素檢驗技術[14],共11個因子的特征根大于1,第一個公因子的解釋率為18.26%,小于40%,故不存在共同方法偏差。
相關分析結果可知,自尊與社會比較的相關不顯著,此外各變量兩兩之間相關顯著。
使用Hayes編制的SPSS宏程序[15],將年齡、性別設為協變量,選用模型4分析基本心理需要在真實自我呈現對自尊影響的中介作用。結果顯示,在控制年齡與性別后,真實自我呈現顯著預測基本心理需要(B=.14***,SE=.02);二者進入方程后,社交網站真實自我呈現不能直接預測自尊(B=.012*,SE=.01);基本心理需要顯著預測自尊(B=.36***,SE=.02)。偏差校正Bootstrap方法檢驗表明,基本心理需要的中介作用顯著,ab=.051,BootSE=.010,95%的置信區間為[.03,07]。中介效應占比為ab/(ab+c')=81.63%。
接著采用SPSS宏程序模型7檢驗社會比較的調節作用。結果顯示,真實自我呈現與社會比較交互項正向預測基本心理需要(-B=.15***,SE=.04)。
簡單斜率分析結果見圖1,真實自我呈現對基本心理需要的預測作用僅在社會比較水平較低的個體中成立(B=.07,BootSE=.01),95%置信區間[.04,.10];在社會比較水平較高的個體中不成立(B=.02,BootSE=.02),95%置信區間[-.02,.58]。

圖1 社會比較對真實自我呈現與基本心理需要之間關系的調節作用
以往研究中,使用社交網站能讓低自尊和低生活滿意度的個體獲益[16],本研究與前人一致,此外真實自我呈現還能通過顯著正向預測基本心理需要對自尊產生影響,該結果與以往一些研究不同,這可能是由于本研究采用橫斷面數據。根據自我決定理論,人們對一件事情的動機強弱取決于其參與這些事時所體驗到的基本心理需要程度。[6]78個體自我呈現所獲得的滿足感越高,后來重復這一行為的可能性也越高。青春期的孩子正經歷著生理與心理從不成熟向成熟的轉變,以及家庭與學校各方面所帶來的壓力,導致基本心理需要的缺失[17],網絡的相對自由性可讓他們在一定程度上補償被消耗的基本心理需要。
社交網站真實自我呈現對自尊:有調節的中介效應檢驗的結果見表1。

表1 社交網站真實自我呈現對自尊:有調節的中介效應檢驗
本研究中,真實自我呈現對基本心理需要的影響受社會比較的調節,該路徑僅在低社會比較的個體中顯著,這與前人的研究一致,即社會比較對個體的社會適應有消極影響。[18]前人研究將社會比較分為能力與觀念兩類,認為能力與觀念這兩個抽象的概念在現實生活中沒有客觀的參照物,個體只得轉向與自身相似的同類進行比較,獲取信息,以對自身的能力水平或將要進行的事情順利與否、結果如何進行預期。[19]因此,高社會比較者對自身的能力沒有較為準確的認知,需從外界尋求相似他人進行參照,來評判自己的能力。該過程同樣存在于網絡環境[20],人們發布的動態多半是積極正面的[21],這類人群在進行真實自我呈現時會將真實狀態與那些積極信息進行對比,產生不良情緒體驗。[10]93相反,低社會比較的個體有較清晰的自我認識,在社交網站上進行真實自我呈現讓自身的想法與情緒在網絡上得到紓解,因此得到的基本心理需要水平更高。
(1)基本心理需要中介真實自我呈現對自尊的影響。
(2)社會比較在真實自我呈現對自尊的影響中起調節作用,即低社會比較傾向者社交網站中的真實自我呈現對基本心理需要預測作用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