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
摘 ? 要:高中學生有比較獨立的思維意識,教師在參與式課堂構建中,抓住適合的教學切入點,及時喚醒學生課堂參與意識,能夠形成豐富的調動力量。問題討論、實驗操作、生活觀察、數據收集、案例分析、實踐應用等,都需要學生的全程參與。教師要適時做出理性設計,為學生參與學習創造良好條件。
關鍵詞:高中數學;參與式;課堂構建
中圖分類號:G633.6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9-010X(2021)35-0049-02
參與式教學模式構建有多種途徑可以選擇,教師在具體組織時,要充分考慮多種制約因素,特別是對學生學情信息的把握最為關鍵。學生對懸疑問題比較敏感,對互動性活動也有參與熱情,教師要多做調查分析,找到教學設計起點,引導學生做多點對接,以培養學生參與意識和能力。“實踐出真知”,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實踐之中,由此建立起來的學習認知會更深刻,其學力成長會更為健康。
一、投放問題,喚醒學生參與意識
教師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手段有很多,問題設計和投放是最為基本的操作形式。在設計問題時,教師要對教學內容做深度發掘,探尋問題設計基點;在選擇問題投放時機時,教師要做好必要的學情調查,針對學生思維走向做出規劃,以發揮問題的調動作用。高中數學問題大多帶有抽象性、邏輯性等特點,教師需要在梯度性、趣味性、開放性等方面做出思考,積極對接學生思維,這樣才能形成豐富的調動力。學生有主動參與學習的意愿,自然生發更多內驅動力。
教師及時投放思考問題,學生會做出對應思考,課堂參與自然形成。如果教師能夠借助一些輔助手段,與數學思考問題配合使用,其調動作用會更為突出。如教學人教A版高中《數學》必修二“空間幾何體的三視圖”時,教師拿出一些幾何體放置在教桌上,要求學生觀察后,利用簡筆畫的形式畫出這些幾何體的三視圖。學生在具體操作時,大多能夠將幾何體的大致形狀展示出來。在學習反思階段,教師設計投放了思考問題:什么是三視圖?你如何分析自己創作的三視圖?三視圖對于認識空間幾何體有什么樣的輔助作用?你經過操作有哪些心得體會?……問題拋出后,學生都能夠積極深入思考,課堂學習研究氣氛逐漸形成。
教師借助問題展開教學調動,給學生提供更多學習思考的機會,能促進學生學科認知的自然內化。
二、組織活動,調動學生參與熱情
調動學生參與主動性,需要教師采取更多辦法,特別是帶有互動性、競賽性的活動,能夠對學生學科思維形成沖擊。辯論話題設計、團隊競賽組織、數學實驗操作、網絡資源利用等,都是學生容易接受的活動,契合性更高,學生響應度也會更高,教師要在設計、組織、調度、評價等環節做好工作,為學生順利進入參與環節提供便利條件。高中學生對活動要求更高,增加活動含金量最為關鍵,贏得學生的認同,活動開展才會更順利。
學生對學習活動形式有主觀選擇意愿,教師做出對應設計最為關鍵,讓更多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科研學活動之中來,教學目標才能順利達成。如教學“直線與平面垂直的判斷”相關內容時,教師先引導學生做生活觀察,找出直線與平面垂直的案例。學生對這些內容最為熟悉,案例不斷推出。如桌子腿相對桌面是直線與平面垂直、旗桿相對地面是直線與平面垂直、豎立于桌面上的粉筆是直線與平面垂直等。教師積極引導,投放學習探索任務“利用定義判定直線與平面垂直是可以的,但實際操作存在一定困難,能不能找到一些簡便的方法進行操作呢?”學生接受集體探究任務后,都表現出極高的參與熱情。教師深入到學生群體之中,與學生一起研究,提醒學生準備一些三角形的紙片,利用實驗進行具體驗證。學生開始研究操作方法,最終歸結出直線與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如果一條直線與一個平面的兩條相交直線都垂直,那么這條直線與這個平面垂直。
教師借助實驗操作組織教學,為學生提供具體操作的機會,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進入到探究學習環節,學生的學習認知會更為豐滿。
三、對接生活,培養學生參與習慣
數學與生活有很多融合點,教師有意識做好生活對接處理,特別是生活條件下的數學實驗活動以及網絡信息技術的應用,對學生有更強的吸引力,調度效果會更好。引導學生借助生活認知推出對接性學習活動,能夠順利啟動學生學科思維,自然形成教學參與機會,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也有積極幫助。如教學“空間中直線與直線之間的位置關系”,導學階段,教師拿出一條線段,在講桌上做位置演示,要求學生做觀察:如果將這條線段放在桌面上,線段所在的直線和平面是怎樣的位置關系?如果將其中一端對接桌面,其位置關系是怎樣的?如果將這條線段放置到桌面外其他地方,且與桌子不同面,其位置關系是怎樣的?學生根據教師操作情況,利用手邊的材料做演示操作,對直線和平面位置關系做實際分析判斷。經過一番操作,學生歸結出直線與平面的位置關系。
數學帶有生活屬性,因此與生活有很多對接點。教師做出對應設計,利用生活手段將一些很抽象的數學現象轉化為直觀學習,學生接受起來更為容易,也能得到更多實踐的機會。
參與式課堂構建中,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積極投放思考問題,喚醒學生參與意識,同時,要組織學生展開互動交流、生活觀察、實地測量、社會調查等活動,幫助學生豐富學習體驗,形成堅實的學科認知。教師主動推動參與式課堂構建工程建設,符合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精神要求,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汪云霞.高中數學課堂“主體參與”式學習例談[J].中學數學,2020,(19):81~82.
[2]李曉紅.高中數學課堂教學如何提升學生的參與度[J].華夏教師,2020,(1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