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明慧

企業在經營發展的過程中,轉變發展理念,實施全面質量管理對于企業的未來可持續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為此,本文就以全面質量管理應用于國有企業改革發展作為主要的研究主題進行研究,希望對提升國有企業的經濟效益有良好的推動作用。
一、前言
隨著我國經濟的迅猛發展,各個不同領域的企業在實際的發展過程中都意識到了全面質量提升的重要性。企業實現全面質量提升,不僅可以優化企業的管理、生產、財務等多個方面,更可以不斷的提升企業的競爭力,促進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同時,在充滿競爭性的社會中,國有企業實現全面質量管理,更加可以促使自己轉變以往的發展理念,不斷的對自身進行創新優化,從而更加有利于企業構建全面的風險管理系統,為保障企業財務穩定,經濟可持續發展做保障。
二、強化全面質量管理對國企的重要意義
在當今經濟形勢發展迅速的情況下,國有企業要想實現穩定可持續的發展,最重要的途徑就是實現質量管理,這不僅影響到企業的生產經營,更加影響到企業不同部門之間的合作互通。為此,在當今經濟社會新形勢的背景下,國有企業應該充分的認識到實施質量管理,轉變發展理念,提升創新機制的重要性,進而不斷的轉變發展方向,在企業的各個不同方面實施創新和改革。其次,隨著我國企業已經進入電子化商務時代,國有企業實施全面質量改革,更加可以推動企業朝著新的發展方向進行,不斷的創新理念,才可以在競爭的市場環境中立于不敗之地。最后,在全面質量管理的理念下,國有企業可以充分的借助互聯網信息技術對于自身的業務內容、工作模式、企業運營、員工能力等多個方面進行優化改革,從而可以保障國有企業在提升自身運營能力的過程中,可以更好的與時代相接軌。由此可知,國有企業實施全面質量管理,不僅可以有效的優化企業自身,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做出更多的貢獻,更加可以促進企業不斷的調整未來的發展方向,為企業未來的戰略定位,發展方向進行準確的規劃。
三、國有企業質量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探析
(一)管理方式落后
很多的國有企業在經營的過程中,都是沿襲以往的管理方式,導致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出現很多問題,具體而言,第一:不重視制定企業經營戰略。很多的國有企業在實際的經營發展中,都不重視企業未來的發展方向,不研究市場走向和質量問題,僅僅是規劃企業在短期中的經營方式,但是由于缺乏長效的管理機制和發展戰略,導致國有企業在未來的發展中遭受重大損失。第二:在國有企業中,很多的決策都是“一長制”,重大決策都是領導說了算,不重視各種決策程序的運用,更不重視各項規章制度的實施。這就導致國有企業的一些決策出問題,或者決策與實際相關程度不高。第三:在管理體制方面,很多國有企業都是實施“家長獨斷式”的領導方式,不重視管理體制的創新與發展,也不重視企業的管理模式劃分,導致國有企業在改革發展的過程中,會錯失發展良機。
(二)未建立質量責任管理機構
很多國有企業雖然也實施了質量管理,但是僅僅是走工作程序,沒有建立相應的質量管理機構,也未對員工進行嚴格的要求。企業實施全面質量管理不僅是國有企業高層需要去親自負責的事情,更需要國有企業全體員工去執行的工作。企業沒有建立質量責任機構,就無法更好的去落實責任機制,無法去嚴格合理的實現追責,無法更科學準確的去執行質量標準。其次,國有企業沒有建立質量責任管理機構,就無法將每一項工作責任具體的落實到實處,無法更加科學的進行職責分明,無法將質量工作與員工的工作績效相掛鉤。
四、國有企業全面質量管理提升的意義
(一)提升了國有企業經營的安全性
對于國有企業自身來說,實施全面質量管理是一項全體性的工作,不僅涉及到企業中的管理層,更加與企業中的員工有關。并且,全面質量管理貫穿于企業應用中的各個環節,對于企業的整體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國有企業要想落實好全面質量管理工作,需要對于企業中的各個方面進行分析和管理,以查找出其存在的風險因素。而在全面質量管理運用的過程中,就需要對全體的員工進行培訓和相關理念的輸入,要使全體員工一起努力將存在的問題降低到最低,以保證企業可以正常而有效的運作。也正是因為此,企業可以實現經營的長久性和安全性,企業的全面質量工作才會更加的安穩和保險。
(二)增強了企業的經濟效益
國有企業要想獲得更加廣泛的經濟效益,就需要不斷的提升自身的競爭力,需要不斷的完善自身的問題,提升經營策略,提高經營效率。如果企業一旦存在經營風險,那么不論是在資金鏈的環節還是供應環節都會出現問題,難以保證企業經濟效益的長遠發展。為此,國有企業做好全面質量管理工作是企業實現長遠發展的基礎,更是企業實現更多經濟效益的基礎。同時,隨著信息化和技術化的深入發展,國有企業也會面臨更多的問題和風險,企業需要不斷的強化自身的風險意識和信息安全的能力,只有這樣才可以跟隨時代的潮流做出更多的改變和進步。最后,全面質量管理能力的提升不僅可以轉變企業的發展理念,更可以為企業創造更加安全有效的環節,從而更加保障企業的經濟效益。
五、國有企業全面質量提升策略
(一)構建信息化全面風險管理模式
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是每一個企業都需要面臨的問題,只有構建全面的信息化、系統化的全面風險管理機制才可以更好的促進企業質量提升。為此,國有企業在未來需要構建信息化、系統化的風險管理機制。具體要按照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首先,按照科學規劃的原則進行。國有企業要想構建全面的風險管理模式,需要建立在高效的信息技術和科學管理的基礎之上,要符合科學實際,更好參考管理學、信息技術學等相關原理來進行搭建。其次,要在系統性原則的基礎上進行。國有企業要想構建全面風險管理模式,就需要要遵從統一、標準、設計、投資、實施、管理等多個原則進行。同時要從企業的宏觀發展背景和自身的發展形式上來研究,避免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因為信息閉塞而導致信息利用程度低等問題。最后,要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企業在構建全面信息質量管理的過程中,需要明白構建該系統的目的是為了實際的應用,為了產生實際效益,是實現企業經營改革發展的一種手段,不是目的。所以,國有企業在構建該系統的同時需要對自身的經營效果進行全面的評估,只有搭建符合自身實際情況的風險管理體系才可以更好的促進企業發展。
(二)構架大數據平臺,實現企業發展現代化管理
國有企業在提升全面質量管理的過程中,需要緊跟時代的發展,認識到大數據技術的優勢,將其運用到全面質量管理的過程中。具體如下,首先,國有企業要引入大數據的相關技術和理念,將其運用到企業的發展理念、商業模式、數據處理的方方面面,真正的建立一個系統性、全面性的大數據信息技術處理平臺,從而有效的去應對國有企業在改革發展中的問題。其次,需要參考國有企業自身發展的實際情況,調節不同崗位工作人員的效能,充分的體現管理的重要性,將數據作為提升管理手段的重要依據,讓國有企業的決策更加科學合理,保障國有企業在市場經濟中擁有良好的競爭力。最后,根據國有企業在質量管理過程中面臨的問題,企業的相關工作部門需要利用大數據技術來進行彌補漏洞,重新的去調整不同部門之間的業務流程,具體而言,可以打破傳統經營模式中企業不同部門之間相互隔絕的問題,實現不同部門之間的相互合作,真正的實現不同部門之間的信息交流互通,保障全面質量管理工作的效益發揮。
(三)建立長效的監督管理機制
國有企業的全面質量管理機制要想長期的運行,就離不開后期的監督和管理,只有這樣才可以實現持久化的運行。具體而言,首先,國有企業需要對質量管理機制定期的進行監督和總結,對所執行的工作進行歸納和分析,對于質量控制較好的環節給予相應的獎勵,對于質量控制較差或者沒有產生作用的環節,要給予鼓勵和批評。其次,國有企業還需要建立相應的監督部門,對該企業質量控制和管理的程度進行評估,防止權力的濫用,防止工作的拖延等情況。將評估的結果定期的進行公布,讓企業中的所有員工都可以看到,都可以提出不同的建議。最后,在建立了監督機構之后,要對其進行定期優化升級。例如參考國外的相關企業,可以將該機構優化分為三級金字塔結構性。在第一層頂尖機構中,主要為國有企業中的領導層人員,在該層次中,主要的工作職能為建立宏觀的發展目標,建立健全企業內部的決策機制等,為企業的質量管理和控制做好統籌工作。在第二層中為企業的管理人員。在該層中,工作人員的主要職能為促使質量控制目標的實現,建立相關的制度,完善制度規劃,實施監督和風險管理工作等。第三層為企業的質量管理工作實施人員。該層的工作人員主要負責企業中的質量控制指令,具體實施各項工作,記錄各項信息等。同時還可以將基層中質量管理問題反映給上級部門,強化企業自身的風險管理體系,打下堅實的基礎。
六、結語
綜上所述,國有企業要想實現全面質量管理,就需要將全面質量管理和內部監督發展機制進行有效的融合,更好的促進二者的發展。同時,為了保障企業全面質量管理機制的發展還需要建立長期有效的監督管理機制,建立健全企業風險管理模式,只有得到內部和外部雙方的支持,國有企業的全面質量管理機制才可以更好的發揮作用。
(作者單位:江蘇紫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