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婉英
新時期,習近平總書記和李克強總理多次提出要弘揚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包含愛崗敬業、技藝精湛和精益求精等內涵,將工匠精神融入應用型本科中是應用型本科自身發展、新型工業化建設和教育結構優化的需要。應用型本科應從優化人才培養頂層設計方案、改革課程內容和教學方式、加大雙師型隊伍建設、構建產學研一體化的育人機制和完善應用型人才質量評價體系等方面構建融工匠精神于一體的人才培養體系,培養工匠型應用人才。
自李克強總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工匠精神后,十九大報告、十九屆四中全會和2020年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等會議上多次提出要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對工匠精神的回歸與培育已成為全社會的共同呼喚。應用型本科作為培養一線技術型技能型人才的院校,以工匠精神引領院校深入轉型,培養學生“愛崗敬業、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是緊迫而艱巨的任務。
一、工匠精神的內涵
工匠精神在我國自古便有,已在華夏相傳數千年。我國古代常以“百工”來總稱工匠。《考工記·總序》有言“審曲面勢,以飭五材,以辨民器,謂之百工”。百工即工匠專指有專門技術的手工業者,如工匠、石匠和鐵匠等等。《考工記·總序》中又有言“知者創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謂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從中可見,工匠不僅具有明晰創造物品的能力,更兼具有記錄傳承工藝的能者,所從事的職業所創造的作品更是圣人之為圣人之作,其地位在古代十分崇高。司母戊鼎、馬踏飛燕、唐三彩等傳世名作上充分體現了工匠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精神,工匠們以精湛的技藝、精巧的構思和精美的藝術一代代向世人傳承著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傳承至今,學者們從不同角度對工匠精神進行了研究,雖對工匠精神的概念界定仍未形成明確定論,但對工匠精神的基本內涵已有共同的認識。工匠精神是職業態度、職業能力和職業精神的集中體現。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在高超職業技能和良好人文修養結合下形成的一種精神理念。工匠精神主要表現為職業態度上愛崗敬業,職業能力上技藝精湛,職業精神上精益求精。
愛崗敬業。對所從事的職業有一種發自內心的熱愛,這種熱愛不因金錢等物質因素而改變,即使面對惡劣的外部環境,也敢于堅持所愛職業,始終抱著尊重的態度對待職業,將職業看成一種神圣的工作,能從職業中獲得充足的滿足感和幸福感。
技藝精湛。具有工匠精神的工匠不同于一般擁有專業技能的人才,工匠們技藝熟練,技能嫻熟,能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礎上,不斷優化技術,提升技術內含量。工匠們在作品創造中,能不斷發現問題,潛心研究作品,數十年如一日深作品,提升技術。
精益求精。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中是對個人職業素養的要求也是對作品的要求。個人職業素養上以德為本,以藝為術。除掌握基本的專門技能滿足職業需要外,對高品質高質量作品的追求,對技術上永不滿足勇于追求更卓越技術的精神是工匠精神的另一個顯著特征。
二、工匠精神融于應用型本科的必要性
(一)工匠精神融入應用型本科是應用型本科自身發展的需要
從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目標來講,應用型本科培養的是從事一線的高技能高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多為技藝型、技能型和控制型等技術類崗位和操作類崗位,與物接觸較多,其行業特征和職業特質具有典型的“百工”特點。因此,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應用型本科培養的人才就是未來的工匠。從其人才培養現狀來講,應用型本科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并未完全脫離以理論講述為主的授課形式和培養方式,學生接觸實地實踐的機會較少,在校期間獲得的實踐技能和實踐知識往往滿足不了企業的要求。學生空有理論,卻無工匠之技藝。從其人才培養結果來講,雖說學生在校接受了專業教育,但學生在求職工作中往往缺乏工匠們嚴肅認真的職業態度、技藝高超的職業能力和精益求精的職業精神,缺乏把簡單做到極致的匠心。
(二)工匠精神融入應用型本科是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建設的需求
當今我國正面臨著工業轉型升級的嚴峻挑戰。美國《再工業化》戰略、德國《工業4.0》戰略、日本《新機器人戰略》和法國《新工業法國》戰略等對我國新型工業化建設提出了新的挑戰。面對國內外的環境,我國提出了《中國制造2025》戰略,著力推動實現制造業智能升級,將中國制造“Made in China”轉型為“中國智造”。李克強總理曾說“質量是強國之基、立業之本和轉型之要”。“中國制造2025”戰略的實現和中國制造業的升級,其實質是一場品質革命,需要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應用型人才。
(三)工匠精神融入應用型本科是教育結構優化的需求
我國教育結構長期以來受到經濟發展的影響呈現著不均衡發展的特征,如、教育資源空間分布不均衡、高端人才資源發展不平衡和城鎮教育區域發展不均衡等等。優質的教育資源往往較為集中在一流院校中。加上我國各地區的高等教育發展存在很大的差異,無法按照同一標準建立科學的高校分類體系。學術性院校和科研類院校在我國高等教育中所在比例所限,普通類院校是高校教育的主體。面對經濟結構的轉型和就業市場的變化,高等教育結構正在逐步向著應用型實用型轉型,人才培養目標也正在向著應用型實用型轉型。應用型本科多是2000年后轉設而來,在院校發展上與“985”、“211”和“雙一流”院校存在著差距,在辦學上要立足地方,堅持特色,以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為目標,以地區產業發展為依據設置專業,培養服務于地方一線建設的各行各業的應用型實用型人才,優化教育結構。應用型實用型人才最典型的便是工匠,如大國航天利器之工匠王陽、煉鋼技能大使林學斌和機修鉗工既是維修工又是設計師王樹軍等。這些大國工匠們都是在自己的崗位上發揮著自己的作用,精益求精不斷打磨專業技術,貢獻自己的力量。
三、基于工匠精神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構建
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應用型本科人才需要將工匠精神融匯到學校整個培養體系中,貫徹在教育或者說學校的各個層面,加強過程性教育與指導,在知識與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認識和學習工匠精神,將工匠精神教育融入學生日常教育中。
(一)優化人才培養頂層設計方案
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是以適應社會需求為目標,以培養綜合素質高、技術應用能力強,將“知”和“做”相結合的人才。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應用型人才,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方案改革勢在必行。只有從頂層設計中將工匠精神融入整個人才培養方案中,將工匠精神愛崗、進取、創新的匠心匠魂融入到人才培養方案中,加強學生通識知識、專業基礎知識和專業技能知識教育,工匠精神才能貫穿于學生在校教育的各個方面,工匠精神才能融入學生的心魂。
(二)改革課程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
傳統的課堂以講授為主,學生屬于被動接受知識的客體。現今,雖說課程改革一直在進行中,但課堂的主體依然在學校在教室在教師在課本,真正意義上并未實現傳統教學方法“三中心”向現代教學方法“三中心”的轉變。沒有以學生、活動和經驗為中心的應用型本科在培養工匠學生上是無法實現的。理論知識的轉化和實踐技能的獲得只有依托于活動依托于實地操作,學生以自身的真實感受為基礎才能深切感受工匠精神的內涵,在實踐中獲得經驗和精神的融入,成為愛崗敬業、精益求精、集知識結構、專業技能和職業素質一體化的應用型人才。
(三)加大雙師型隊伍建設
教師是學生知識、行為和思想的引路人。教師的言行對學生具有長遠的影響意義。既有理論知識又有實踐及技能的雙師型教師,對工程人才質量標準已熟記于心,在日常教育教學中能將標準將工匠精神融入課堂講授中,于無形中引導學生遵守工程人才質量專業化的標準。學生在知識學習的同時,能夠通過雙師型教師有意無意的講解中體悟工匠精神的內涵,領悟工匠精神的精髓。
(四)構建產學研一體化的育人機制
產是生產,學是學習是教育,研是科研,產學研結合是企業、學校和科研院所深度融合,是科學技術創新深化耦合。工匠精神的現實實現載體是匠人,多集中在企業行業內,深化校企合作,搭建工匠精神培育合作平臺,讓企業和科研院所參與到學校的教學管理、課程設置、實習實訓中,讓學生走出校門走入企業,走出教室走入工作場地,走出書本走入實踐操作,實現學校與企業、專業與產業、知識與實踐的深度融合,讓學生在生產、服務、管理一線場地感悟工匠精神,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五)完善應用型人才質量評價體系
應用型本科不同于學術型本科和教學型本科,其評價方式也不應采用同一評價方式,一概而過。應用型本科在評價體系建設上應結合多元評價體系,加大對專業技能的評價,參考行業企業專業技術崗位需求和職業能力素養,參照《工程教育認證標準》從職業道德與規范、知識與素養和能力與創新三個方面建立科學化全面化職業化的人才質量評價體系。
四、結語
中國經濟的發展需要工匠精神的回歸,應用型本科在大國工匠崛起和工匠精神傳承上肩負著重要的責任。只有全方位全過程融工匠精神于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體系中,才能真正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應用型人才,培育中國大國工匠,實現應用型本科內涵化發展,促進國家經濟發展。
(作者單位:鄭州商學院)
基金項目: 2020年度全省大中專院校就業創業立項課題(項目編號JYB2020201);2020年度河南省社科聯調研課題(項目編號SKL-2020-1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