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娟
社會經濟與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得城市化進程不斷加速,同時也導致城市規劃面臨更大的壓力與挑戰。在城市規劃中,城市交通是其重要組成部分,在可持續發展觀念的倡導下,綠色交通理念運營而生,這便為城市規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態城市規劃設計,是城市發展中踐行可持續發展理念的主要方式,更是保障城市化建設與生態環境和諧發展的根本措施。以綠色交通理念為基本引導開展生態城市規劃設計,能在充分結合城市生態環境特點的基礎上開展城市規劃,一方面能保障生態城市規劃設計的科學性與可行性,另一方面能提升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力度,為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順利實現提供有力的基礎保障。為此,本文結合生態城市規劃的相關簡述,詳細的分析了在綠色交通理念下開展生態城市規劃設計的具體措施,以期促進生態城市道路交通網絡的構建與優化,同時為生態城市規劃設計的相關研究提供部分理論參考。
城市化的加速使得城市人口劇增,一方面帶動了各行各業的有序發展,另一方面也使得生態環境問題愈發嚴重,對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明顯的負面影響。例如,工業污水與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化工燃料需求量的顯著增加,垃圾未能得到科學分類與合理處理等等,使得城市的健康穩步發展受到了嚴重的阻礙與影響,所以開展生態城市規劃設計迫在眉睫。我國目前處于城市建設與生態建設協同發展的關鍵階段,在社會經濟不斷進步的影響下,使得城市交通與城市規劃設計之間的矛盾愈發突出。而在綠色交通理念的引導下開展城市規劃設計工作,能在保障衡城市規劃設計科學合理的基礎上,為交通體系的構建與完善提供良好的基礎條件,有利于城市建設與生態平衡雙重目標的順利實現。
一、生態城市規劃的相關簡述
(一)生態城市的基本概述
生態城市,主要是以居民為基本核心,在充分結合城市建設現狀與周邊區域風土人情與地理地貌等因素的基礎上,對城市進行區域性的功能分區,保障城市規劃的科學性,合理性以及針對性。由于人文資源與能源的產異性,使得因地制宜是城市規劃過程中的首要原則,由此才能在開展城市建設,發展城市經濟的同時保障城市的特性。
(二)生態城市規劃的根本目標
和諧,是生態城市規劃設計的主要元素,不管是開展城市的規劃建設還是擴建發展,都要遵循和諧有序的發展原則。人與城市之間,人與自然之間都要遵循和諧發展的原則,才能具有和諧的氛圍與條件,所以開展生態城市規劃設計,其根本目標是以和諧發展為基本要求,避免經濟發展建立在破壞生態環境的基礎之上,降低對各項能源的消耗以及對環境的污染,由此為城市的發展提供更多的機會與條件,從而保障城市經濟建設目標的順利實現。
(三)生態城市規劃設計的基本現狀
在生態城市規劃設計方面,我國已經具有40年左右的實踐,所以不管是在生態建設理念方面,還是建設實踐方面都有一定的成效。但是在生態城市規劃設計過程中仍然存在較多的問題,例如,對城市發展特點的融合缺乏完善性,因地制宜原則未能嚴格落實,未能結合城市現狀對國外經驗進行按部就班的應用,城市內外區域盲目的過度開發,土地資源的有效利用率較低以及各項資源配置缺乏合理性等等。這些因素都會對我國生態城市規劃設計的發展與應用帶來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此外,部分城市受人口遷移和產業遷移的影響使得城市的功能分區無法實現互補目標。為此,城市要重視自身薄弱生態功能與服務設施的改進與完善,避免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對自然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的破壞。所以,開展生態城市規劃設計與建設勢在必行。
二、在綠色交通理念下開展生態城市規劃設計的重要性
人是城市的主體,而人的各項活動都是建立在自然環境的基礎之上,而城市是人們的主要聚居地,是經濟,政治以及精神方面的活動中心,所以城市的可持續發展不僅僅決定著城市自身的發展情況,還直接影響著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生態城市,是一種以人為主體的新型生態體系,實際包括社會,自然以及經濟等三大方面。以綠色交通理念為引導開展生態城市規劃,能直接降低城市化進程過程中對生態環境的污染與破壞,為城市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提供有力的保障與推動作用,同時還能對城市經濟的發展方式進行轉變,優化資源配置,確保自然資源的結構缺陷得到及時全面的彌補,保障各項資源的利用率得到有效的提升,最終促進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
三、在綠色交通理念下開展生態城市規劃設計的具體途徑
(一)對低碳生態規劃指標進行科學樹立
低碳生態規劃指標,主要是指構建綠色生態城市的評價系統,并在具體的應用過程中進行不斷的優化與完善。低碳生態規劃指標要以節能減排為基礎,構建科學完善的評價指標。生態城市的發展是以綠色為基本理念,是一個長期系統的過程,所以在規劃設計工作中,會受到多方面影響因素的制約與阻礙,而落實綠色生態城市規劃設計與建設,不僅能保障生態環境發展與規劃的可持續性,還有助于綠色交通理念的落實,增強城市功能建設的有效性與利用率。所以,政府相關部門要重視低碳生態規劃指標的科學樹立,積極的尋找與控制生態城市規劃設計中的問題與誤差,為生態城市規劃設計提供科學的引導與約束。
(二)對城市空間的提升路徑進行科學的優化處理
在綠色交通理念下開展生態城市規劃設計工作,要高度重視并有效落實城市空間提升路徑的科學優化。以遵循網絡秩序為基礎條件,在城市土地開發效率不斷提升的作用下實現城市空間提升路徑的優化處理,最終達到城市經濟與生態環境融合發展的根本目標。為此,相關部門要對空間增長作用而產生的土地資源浪費現象進行全面統計與精準掌握,而實現這一目標的主要方式則是對節約型城市的發展模式進行科學創新。例如,在城市道路與河流空間的規劃設計中,傳統的方式是采取樹枝狀的布局方式,雖然這能滿足城市規劃的相關目標,但是該類型的布局方式會使得大量的空間無法得到科學合理的利用,并且城市的功能分區不明顯,所以城市的功能板塊無法實現緊密的聯系,由此則會直接導致城市空間優化的目標無法順利實現。此時則要利綠色交通理念,落實城市空間提升路徑的優化處理,構建高密度的網格單元體系,從根本上提升城市空間的內涵,給城市的發展創造更多的機會。這樣的設計模式能增強城市道路兩側聯系的緊密性,增大城市通行與休憩的空間,降低城市發展的交通壓力。
(三)重視城市濕地生態系統的有效保護
濕地系統在生態城市規劃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不僅可以對城市環境進行科學的調節,還能保護城市的土壤與水資源,為濕地植物的生長提供穩定的基礎條件。所以,在開展生態城市規劃設計中,要重視城市濕地生態系統的有效保護。在開展生態城市規劃設計時,要充分結合城市自身的發展需求與環境特點,利用科學合理的措施對城市的濕地系統進行科學的調整與有效的恢復,確保城市生態系統的抗干擾能力能夠得到全面提升,防御自然災害的能力能夠得到增強,為生態城市規劃設計與建設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理想的基礎條件。
(四)提升城市道路交通設計的科學合理性
首先,在城市道路交通的材料選擇方面,要保障材料的硬度,確保其能充分滿足節能環保的相關要求。例如,在城市道路選材中,則可以使用透水性瀝青混凝土材料,改性瀝青混凝土材料,以及橡膠瀝青混凝土材料等等。而人行道路面則可以利用彩色瀝青材料或吸水性環保磚等,同時利用科學先進的節能燈實現燈光亮化目標,從而提升對城市道路設計中各項資源的有效利用率,避免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的污染與破壞。其次,在植物綠化方面,要選擇具有足夠抗性的樹種,保障植物的吸塵效果與滯塵效果能夠得到充分的發揮,從而實現降低噪音與凈化環境的雙重目標。
(五)增強道路橫斷面設計的生態性
城市道路的斷面形式設計要充分結合城市交通的實際需求,一方面要與車輛和行人的要求相一致,另一方面要為環境功能的發揮提供充分的條件。首先,提升中間隔離帶的綠化性,增強生物的多樣性特點,強化中間隔離帶的生態效益。其次,在人行道方面,要對人行道的寬度進行合理的增加,利用開放式綠地與人行區域科學結合的模式,再根據現狀采取對稱布置方式或非對稱布置等方式。第三,在道路材料方面與局部設計方面,要保障道路材料的透水性與吸水性,增強其環保與生態效果,以生態原理開展道路剖面設計,降低路面噪音,提升道路設計的生態性特點。
(六)強化交通線形設計的生態性
運輸的便利性是城市交通設計的關鍵要點,同時還要確保道路能同周邊的景觀與環境和諧的連接,所以,要落實交通線形生態設計。首先,要對城市交通的整體環境進行改善與優化。其次,要將生態學理論科學的應用在城市交通規劃設計中,根據城市地形地貌的實際特點,將實現經濟與生態平衡發展作為根本目標。再次,要充分結合城市空間,保障各項比例和尺寸的合理性與精準性,例如坡道方面,落實邊坡與路邊排水等相關要求。
四、結語
綜上述所述,我國現階段處于經濟發展的關鍵時期,由此則導致對生態環境的影響與威脅更加嚴峻。生態城市規劃設計則能有效促進經濟建設與生態環境和諧發展目標的順利實現,而交通規劃設計是生態城市規劃設計中的重要部分,所以要重視并保障交通規劃設計的科學性與和諧性。相關部門不僅要對生態城市規劃與綠色交通理念具有科學的認知,還要結合城市的發展需求與環境特點,開展科學合理的生態城市規劃設計,確保生態環保理念能夠得到科學的融合與應用,增強綠色交通理念的踐行效果,在保障城市交通系統和諧運轉的同時推動城市經濟的穩步發展,為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理想的推動作用。
(作者單位:旬陽縣道路運輸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