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禮
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加強創新市域社會治理,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是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國家十四五期間的重要戰略部署。目前我國社會處于改革開放和發展環境的轉型期,發展中面臨環境的復雜變化和發展部分失衡的問題,急切需要從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完善社會治理體系建設,建立多元化矛盾化解機制等方面加強創新社會管理。
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十四五時期,確立了明顯提高基層社會治理水平,不斷健全防范和化解社會重大風險機制的重要目標,并進一步對社會治理制度繼續進行共建共治共享,加強社會治理的創新性研究,不斷地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的科學化和現代化的重要戰略部署。主動適應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提出的新任務新要求,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確保五中全會精神落地生根取得實效。
一、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一)社會轉型需要社會治理創新
改革開放以來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社會稱之為社會轉型。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傳統體制的轉型,計劃經濟體制向現代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第二,社會結構的轉型,比如說從農業社會向現代的工業社會轉。工業化進程加快,大量的農民進城,以城市市民為主體的時代已經到來,中國再也不是一個以農業人口為主體的時代,所以這個是質的變化。第三轉型是封閉的社會向開放的社會轉,改革開放之前我們是相對封閉的,現在是一個開放的社會,西方國家經過二三百年發展的歷史,在我們國家短短40年,在這些方面有了極大的推進,工業化的中后期城鎮化快速的發展。轉型有4個特點,資源的分散化,社會的分層化、利益多元化,思想觀念差異化。
(二)我國發展面臨著復雜而深刻的環境問題
首先,我國發展面臨著不穩定、不確定的復雜深刻環境問題。我們五中全會中明確提出,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影響下,全球經濟都早到了深刻地影響,同時也對社會的治理發出了預警,需要我們正面這種大變局的不確定性。 疫情對我們社會的影響更是巨大,包括調整文化結構,美國社會對西方社會文化的沖擊,以及對美國制度的沖擊都是非常大的。再次,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經濟全球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趨勢,全球化的發展趨勢是不可逆轉,但是出現逆流,比如說英國要脫歐,美國不斷的退群,包括這次疫情,把世界各國之間的聯系,甚至把有的活動停擺了,這是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最重要的說法。
(三)發展不充分、不平衡情況突出
建議中明確提出關于社會治理的關鍵環節、重點領域等方面面臨的改革任務依然艱巨。目前的創新能力尚且還不足以匹配社會的高質量發展,尤其在農業基礎問題、收入分配差距大和城鄉發展,以及生態環保等方面任重道遠。首先利益關系引發的社會矛盾多發多樣,觸點增多,燃點降低。其次是犯罪問題,社會治安,刑事犯罪問題上升,從上個世紀90年代中后期到2014年左右呈上升趨勢。第三是流動人口特殊人群管理問題。城鎮化快速發展,就業、住房、農民工、教育、養老、醫療,那么這些人作為流動人口處于流動狀態,沒有固定的收入,沒有固定的住所,工資還拖欠,就有可能走向刑事犯罪道路。還有一些特殊人群,比如說失業人員,吸毒人員,包括精神病人,以及在社區里邊的刑事解教人員,他們生活情況比較特殊,很容易制造社會治安事件。以及互聯網管理,我們與世界同步進入了互聯網時代,但是互聯網帶來好處的同時也帶來很多負面影響,信息泄露、網絡詐騙、網絡賭博、網絡色情等。
二、社會治理基本含義以及新時代新要求
(一)社會治理
通常認為,社會治理是對社會一切(包括公共和私人)事務管理方式的總和。這是一個協調社會各方利益、確保社會和諧運轉,保障社會有序進行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既要保障社會公民堯服從、遵守社會的規則和制度,又要保障社會公民的合法、合理利益不受沖擊。社會治理是一個國家治理的組成部分,它是指黨委領導、政府負責并與各種社會主體合作運用非正式的制度和正式的制度對社會公民提供的各種公共服務,對公共事務進行有效管理,協調不同利益群體盾的過程。
(二)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年我國社會治理的四大轉變
改革開放40年,社會治理的四大轉變首先就治理理念由原來的社會管理轉向了社會治理。在2013年之后,社會治理主體結構由一元主體變成了一核多元,也就是說由體制內黨委、政府,到現在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政府、社會、公眾的參與。十九大提出共建、共治、共享。其次治理方式上從管理向法治、德治綜合治理轉變,原來只是一個行政性的管理,后來不斷堅持法治國家、法治社會,也倡導要把中國傳統文化里邊的一些好的理念和方法,以及基層自治結合起來。運行狀態上進入一個新的狀態,以前就是要求秩序,管理的理念要求社會有秩序,要求有序有活力,二者并進,既要有秩序,還要讓社會有活力。
(三)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社會治理創新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社會治理進行了四方面強調。堅持有系統性的治理,加強黨委的領導作用,發揮政府的主導角色,鼓勵并支持社會的各方面積極地參與,實現政府治理為主,社會自我調節和居民自治為輔的良性互動。加強法治保障,堅持依法治理,采取法治思維和法治手段來化解社會矛盾。堅持全面綜合的治理,強化道德約束,加強社會行為規范,調節各方利益關系,解決社會問題。
黨的十九大則強調必須要加強社會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是以后打造社會治理格局的目標;加強社會治理的各項制度建設,包括國家到地方的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必須堅持完善黨委領導,協調政府負責和社會協同,以及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有效協調互動的社會治理體制;提高社會治理法治化、社會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建設;健全社會的公共安全體系、加快社會治安的應急和保障防控體系建設,同時加強建設社會的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和社區治理體系。
十九屆五中全會則進一步強調完善社會治理體系。健全黨組織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領導,同時完善基層民主協商制度,以利于實現政府的治理與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建設人人盡責、人人有責、人人享有的全方位有保障的社會治理共同體。發揮群社會和團組織在社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構建網格化管理、信息化支撐、開放共享、精細化服務的基層管理服務平臺。
三、堅持開創性社會治理
(一)完善社會治理體系建設
對于目前我國基層社會治理要完成社會治理體系建設,社會治理體系的主體結構體系,必須認真貫徹落實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
1.加強黨對社會治理的全面領導
剛開始我們過于強調治理,基層自治,比如說強調社會組織發展,社會組織自己運行。而我在在調研的時候,發現他們表現的更多的是自治,而企業更不要管,它認為它們是按照市場機制來運行的。那么在這個過程基層治理的探索初級階段出現了問題,基層黨組織虛化、弱化,從十八屆五中全會到十九大提出,中國共產黨是領導一切的,那么在社會、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建設方面都要加強黨的領導,在社會治理這個領域更是要加強黨的領導,就是說黨的領導是中國取得革命和建設以及改革開放歷史性成就的一個重要的法寶。
2.始終堅持發揮政府在社會治理中的主導作用
政府在社會治理中發揮著宏觀調控、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環境保護。在經濟上是宏觀調控,市場主體,企業是主體,政府只是宏觀調控,是監管,更重要的是社會管理、公共服務、還有環境保護,所以政府在基層治理里,要扮演好服務型政府的角色,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務;其次是法治型政府。把一些職能轉到社會,轉到市場服務那里,要加強監督和管理,如果沒有加強監督和管理,比如說市場在做服務的時候,企業做服務的時候,它很可能就變成追求利益最大化。以及提出數字型的政府,要利用現代化的手段來做好提高智能化的治理水平。
(二)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
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向基層放權賦能加強城鄉社區治理和服務體系建設。構建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服務、信息化支撐、開放共享的基層管理服務平臺。加強基層社會治理隊伍建設。
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就是構建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治理手段也要進行創新。中央國務院下發的2017年加強和完善城鄉社區治理的意見,講到了當前社區治理的重要性,關系到黨和國家大政方針的貫徹落實。因為社區它是聯系群眾和政府的一個重要載體,也是關系居民群眾切身利益的體現,關系城鄉基層和諧穩定。
(三)建立多元化矛盾化解機制
綜合運用歷史經驗與現代機制處理人民內部矛盾,要把“楓橋經驗”堅持好、發展好,把黨的群眾路線堅持好、貫徹好,健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和危機干預機制,我國將更加注重積極利用現代專業技術,提升社會矛盾預防與化解能力。矛盾糾紛化解,中央有一個新的要求,以前老百姓有矛盾的找誰呢?找政府,叫政府行政調解,還有的說政府解決不了,打官司,叫司法調解。現在強調要加強人民調解,人民調解就在群眾組織里邊,尋找解決的方案。第二就是現在中央強調社會矛盾化解應該是多元化的化解,基層的組織要發揮化解矛盾方面的積極作用。
我國正處于一個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決勝全面小康社會,開啟現代化的新征程。面對新的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我們要繼續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善于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抓住機遇,應對挑戰,開創中國特色社會治理新局面,實現社會治理的現代化轉型。
(作者單位:中共朝陽市委黨校)
基金項目:2020年朝陽市社會科學規劃課題:完善新時代朝陽社會治理能力研究(CYSKGH2020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