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雨菲
摘?要:中國人的婚戀觀念隨著社會各類因素的影響不斷地變化發展,所以各類婚戀節目的變化發展既受到人們情感觀念的影響,也是各類媒介科技創新發展的產物。婚戀類節目從最開始的征婚者自薦到談話式速配相親,到選秀式相親,再到現在的戀愛觀察節目,不同的階段都有其各自的情感表現和傳播方式。本文旨在研究融媒體環境下,婚戀類節目的時代特征和其在傳播方式上的改變。
關鍵詞:融媒體;婚戀節目;創新傳播方式
中圖分類號:G222.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21)02-0057-03
以《幸福三重奏》《妻子的浪漫旅行》《我家那閨女》等為代表的展示明星情感生活的節目和以《心動的信號》《喜歡你我也是》《戀夢空間》為代表的素人戀愛相親節目引發了很多話題與熱議,此類節目是繼《非誠勿擾》之后掀起的又一次婚戀節目的高潮[1]。其中《心動的信號》在播出后,熱度不減,節目嘉賓雖是素人,但其社交賬號不僅擁有超高的粉絲量,還多次登上微博熱搜,觀眾對其嘉賓的關注度和討論度絲毫不遜色于明星。
融媒體是指媒體功能、傳播手段乃至核心結構的融合,是信息傳輸渠道多元化的新型傳播模式,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社會化媒體的興起,傳播者和受眾融為一體,新媒體和傳統媒體匯聚融合的時代已經到來。
一、婚戀類節目的發展歷程及現狀
(一)節目形式的變化
國內的婚戀節目總體來說經歷了3個階段:征婚服務、交友速配以及相親娛樂。從最開始的以征婚為目的,到具有一定程度的表演性質,以獲取關注度和征婚交友為雙重目的,再到現在的把嘉賓的戀愛關系作為推理游戲,以娛樂和戀愛相親為目的的節目,大概歷時30年的發展變化[2]。
1988年山西電視臺制作推出的節目《電視紅娘》正式拉開了國內婚戀類節目的序幕,也讓“電視相親”這個詞真正開始進入觀眾的視野。節目伊始,由于中國人含蓄內斂的情感表達方式,來報名參加節目的人數非常少,后經過節目組的大力宣傳才陸陸續續有人來參加。當時的《電視紅娘》就是一個單純的相親媒介,為單身男女提供一個征婚的平臺,扮演著婚介所的角色,征婚人也就是對著鏡頭說大白話,甚至會出現結巴忘詞的情況。節目形式雖然較為單一,但是開創了此類節目的先河。
1996年鳳凰衛視在此基礎上推出了溝通談話類速配節目《非常男女》,節目設定互問互答、游戲表演等環節,幫助嘉賓增進了解。1998年湖南衛視率先打破了第一代“電視征婚廣告”的傳統模式,推出現場交友新節目《玫瑰之約》,新的節目概念和形式使得節目收視率暴漲。整個節目以玫瑰為引子,如玫瑰話題、玫瑰派對等,最終目的是讓青年男女達成玫瑰之約。由于湖南衛視《玫瑰之約》的成功也使得其它衛視平臺爭相效仿,相繼推出了《男女當婚》《緣分天空》《今夜情緣》等,但是好景不長,這些仿制品都紛紛夭折,唯有《玫瑰之約》還一直維持著較高的熱度,但在2005年,《玫瑰之約》也停播了。
由于此時婚戀類節目的內核極其相似,觀眾開始出現審美疲勞,所以婚戀類節目在國內沉寂了5年。直到2010年,以《非誠勿擾》為代表的選秀式相親節目的出現,才打破了這樣的沉寂。其節目嘉賓表演欲強烈,主持人孟非也幽默詼諧,常常金句頻出,一時間這一檔定位為新派交友相親服務類的節目火遍大江南北,其節目傳達出的婚戀價值觀也引發了觀眾爭相討論。其它衛視也都聞風而動,迅速推出類似的交友類節目。
在2014年,湖北衛視率先推出了明星戀愛綜藝《如果愛》獲得了觀眾的好評,收視爆棚。在此基礎上,江蘇衛視推出了《我們相愛吧》,“石榴夫婦”“無尾熊CP”等明星假扮的情侶使得觀眾代入感強烈,直呼想讓他們在一起。
2018年夏天,騰訊視頻推出了國內版的《心動的信號》由此掀起了戀愛推理狂潮。《心動的信號》以素人為主要嘉賓,在真人秀部分呈現現實生活中戀愛社交的微觀縮影,推動主要情節發展,明星作為觀察嘉賓,形成“素人真人秀+演播廳觀察”的新型模式。此后,《喜歡你我也是》《戀夢空間》等戀愛推理類真人秀節目也相繼進入觀眾的視線。與此同時,湖南衛視《我家那閨女》、芒果TV《女兒們的戀愛》、騰訊視頻《女兒的男朋友們》也接連開播,明星戀愛節目開始呈現出新的生機,父女情感觀察類綜藝成新寵。兩類綜藝呈現齊頭并進的趨勢。
(二)婚戀類節目發展的情感驅動因素
中國古代社會婚戀關系講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再加上內斂含蓄的情感表達方式,使得很多人羞于在公開場合談論感情話題。在1988年,改革開放進行了10年后,外來的文化理念與國人的婚戀觀念進行碰撞,國人也逐漸開始在電視媒介上采用直播式的征婚方式來宣告自己的婚戀需求。這是“解放思想”文化背景促成的轉變,也是電視媒介正式開始擔任“紅娘”這個角色的文化內核。20世紀末,人們的思想不斷進步,對于自我感受的需求度不斷提升,也更加強調自由戀愛,所以才有了《玫瑰之約》這樣的節目。此時,可以看出最開始單純的征婚節目已無法滿足人們的情感需求,便開始在節目中探討“婚姻觀和戀愛觀”,同時在節目中增添了娛樂的成分,使得節目的可看性增加。
21世紀初,市場經濟不斷發展,拜金主義等良莠不齊的思想也隨著思想解放的浪潮進入青年人的心中。為了避免這些錯誤觀念的影響進一步擴大,婚戀類節目也逐漸完成了從單純的婚介功能到更具有社會責任意識的轉變。此時江蘇衛視推出的《非誠勿擾》走在探討此類新型思想的前面,例如,節目中引發了無數熱議的“寧可坐在寶馬車上哭,也不要坐在自行車上笑”。這樣的節目恰好迎合了時下青年人對于這類價值觀想要去探討的想法,也在某種程度上避免了這類極端價值觀進一步對青年人思想的侵襲。在這個階段,由于城市生活節奏加快,“剩男”“剩女”是人們常常掛在嘴邊的詞,生活壓力大,人際交往空間被擠壓,工作占據太多時間,婚姻問題成為新一代年輕人亟待解決的問題,而此時出現的節目就有鼓勵人們展示真我,追逐真愛的作用。
父女感情類真人秀的興起,也是上一輩和年輕一輩對待婚戀問題不同觀念碰撞下的產物,例如,現代女性倡導個人獨立——不僅追求經濟獨立,婚姻戀愛也追求選擇權,所以時常在情感方面更看重“戀愛的感覺”,而不是一定要結婚,但是父母往往希望子女擁有穩定的婚姻。同理,《心動的信號》等戀愛真人秀觀察節目能夠掀起熱潮也是因為能夠使觀眾產生共情,都市男女在觀看節目的過程中,通過素人嘉賓之間的相處行為,往往能夠與自身的實際生活發生聯系,想到自己在交友戀愛過程中所遇到的實際情況,從而與節目之間產生更大的黏度。同時也通過明星觀察員不斷地拋出一些婚戀類的話題,如在戀愛過程中如何處理一些摩擦和矛盾等,使得節目嘉賓和觀眾能夠一起討論,發表自己的看法,讓觀眾更有參與感。除此之外,俊男靚女高顏值、高學歷、高收入的嘉賓也符合大眾對于完滿另一半的預設,讓觀眾更有想象的空間。
(三)婚戀類節目的發展現狀
1.節目“借鑒”要素過多,缺乏原創
其實并非只有婚戀類節目面臨這樣的狀況,國內很多綜藝節目都處在這樣的尷尬境地,如競技類、生活類。婚戀類綜藝節目其實早期多為國內原創,但隨著借鑒之風盛行,也慢慢開始了借鑒,長此以往,節目就會缺乏生機與活力。同時,由于我國綜藝節目的發展是被動跟隨式的,所以很難有本土化特色,有時候還會出現“水土不服”這樣的情況。
2.表演成分過多,缺乏真實性
由于現在的婚戀類綜藝節目既能夠使觀眾有沉浸式的觀影體驗,又能夠滿足其娛樂化的需求,所以一般情況下擁有較高的話題度,節目嘉賓也儼然成為了“明星”,有時候就會出現嘉賓人設崩塌的情況,即節目中塑造出來的人物形象與其在現實生活中的真實形象有所不符。除此之外,很多戀愛綜藝節目為了制造話題,突出故事跌宕起伏的特點,就提前安排好劇本,看似是在相親戀愛交友,實則是在表演已經安排好的劇情。
3.節目同質化,市場不良競爭現象嚴重
當一個新的綜藝節目推出,如果反響很好,那么其它的制作方也會立即推出同一類型的節目,如戀愛觀察類綜藝撞車現象。制作方往往都是跟風做節目,卻沒有考慮到節目發展的內核是什么,這樣的情況使得同一時間段內有很多同質化的節目,使得此類節目的保質期縮短。
二、戀愛類節目的創新傳播方式
(一)節目傳播路徑的變化
最開始的傳播方式是以電視作為主要媒介而進行的,其它輔助性的,如廣播電臺、報紙刊物的報道、受眾的口口相傳等,總體來說傳播路徑相對單一,但也運用了現實情況下最新潮、廣度最大的傳播方式。由于科技的發展,網絡的普及,后期逐漸演變成為以電視和電腦網絡為主要傳播路徑,其它輔助性的傳播路徑變化不大。
以上兩個時期的傳播路徑相對片面化、單一化,受眾對于節目的黏度不夠。近年來,隨著各類視頻網站以及社交媒體的興起,使得婚戀類的電視節目實現了多平臺傳播。例如,以微博為代表的新型社區平臺和以抖音為代表的短視頻平臺由于具有及時性、雙向互動性等特點,成為了節目的主要傳播路徑。同時節目的播出平臺也從電視臺這個單一平臺逐漸向多個網絡視頻平臺轉移。
(二)節目傳播效果
1.各類傳播方式齊發,保證節目熱度
以最典型的節目《心動的信號》為例,在節目的播出過程中,宣傳制作方聯合視頻網站、抖音、快手、微博、知乎、豆瓣、微信公眾號等多種新型社交平臺,同時進行宣傳推廣,換言之就是不僅有文字圖片宣傳,還在微博上連續設立議題引發討論,以及各類截取節目中有趣片段的短視頻也緊隨其后。這樣的傳播方式保證了節目的熱度,一直有新的話題不斷出現。
2.保證各類受眾人群的傳播
各個推廣平臺的社交生態不同,受眾人群也有所不同,例如,抖音、快手的使用者相較于微博來說跨越的年齡階層更大,地域面積更廣,所以在這樣密集的宣傳方式下,無論你是哪種社交軟件的使用者,都會看到相關的內容推送,從而使得節目的推廣度大幅度提升。
3.雙向互動,提高參與度
通過增強節目的互動性可以進一步提升節目的傳播效果。婚戀類節目常見的策略是推出真人CP,受眾可以通過“為喜歡的CP助力”的方式參與到節目中來。不僅如此,還可以在微博建立超話社區、在觀看節目的時候發送彈幕等,進一步加強受眾與節目的黏度。
(三)婚戀類節目傳播的意義
婚戀節目受熱捧是人際傳播和大眾傳媒結合的必然結果,是時代進步發展的產物。個人婚戀、擇偶、創業在以往都是人際傳播的主要內容,屬于隱私類話題。大眾傳媒將它們搬上屏幕滿足私利的同時也負有公共責任。私利是這類內容可以滿足觀眾窺私欲的需求,以往遮遮掩掩的事現在可以光明正大地呈現在億萬觀眾的面前,這種新鮮感必然會帶來高收視率,從而帶來節目知名度和收視率的快速提升,進一步帶來更多的廣告收益;而公共責任是大眾傳媒作為文化宣傳、引導的主要平臺,有責任把新出現或變動的人們的價值觀、婚戀觀等放在一個公共的平臺上,讓大眾去積極探討,從而引導人們的觀念等向健康的方向發展。所以婚戀類節目在滿足了人們的娛樂需求、八卦心理的基礎上,很大程度上也起到了文化向導的作用。
三、結?語
隨著新世紀以來年輕一代婚戀觀念的轉變,“相親交友”“婚姻家庭”等話題成為了當今社會密切關注的焦點,婚戀類節目在電視綜藝節目中逐漸占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近年來,我國婚戀類節目在數量上總體呈現上升趨勢,但同質化、娛樂化傾向較為嚴重,為改變這一現狀,電視婚戀節目在制作上應把握好價值標準和道德底線,不能讓婚戀節目成為只是娛樂大眾的空殼,要讓其更好地發揮作用,迎合主流價值觀,滿足廣大單身青年男女的社會需求。
參考文獻:
[1]萬好.以《心動的信號》為例探討婚戀類節目發展的新思路[J].東方藝術,2019(1):110-113.
[2]王姝媛.婚戀交友類節目發展現狀及困境突圍[J].藝術科技,2019(8):79-80.
[責任編輯:艾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