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 韋海燕 魏卉甜
摘要:“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在高校人才培養體系中承載著重要的育人作用,通過深入研究“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的運行機制,不斷挖掘“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在理論與實踐、課堂與課外、學校與社會方面的“三協同”育人方式,并完善相應的激勵、評價、保障機制,構建科學合理的課程內容體系,才能有力保障“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在人才培養體系下持續推進。
關鍵詞:第二課堂成績單;育人模式;協同育人
多年來學校教育一直面臨著專業課堂與課外活動,即“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難以協調的困境。傳統上人們認為,學校教育應全力抓好第一課堂,然而毋庸置疑,“第二課堂”在幫助學生開闊視野、挖掘興趣、發揮特長、了解社會,提升綜合素質能力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學校教育應著力解決“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的平衡關系,充分發揮“第二課堂”在提升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發展方面的重要作用。提升能力的落腳點在于學習,如何增強學生學習能力,使之樂于學習、主動學習、擁有積極學習能力值得教育者認真思考。通過“第二課堂”反推學生學習主動性,提升學生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學習能力,是本文重點要闡述的內容。
一、“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運行現狀及問題
(一)校內覆蓋范圍小且宣傳不足
截至2021年,全國已有1000多所高等院校啟動了“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該項制度作為共青團改革的一項重要舉措早已在全國鋪開,然而許多高校是從大一學生開始試運行,因此“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在很多高年級學生中的認知度并不高。在一項對全國32所高等院校“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的調查中顯示(吳疆鄂,唐明毅,聶清斌,2019),在對1054名本科、研究生全部年級的學生調查中發現,只有46.2%的學生了解“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這個數字還未超過半數;對“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的關系認識方面,很少有人能夠真正說出兩者之間的關系,更有33.26%的學生對“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持有中立態度。這些數據一定程度反映了高校在推行“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的過程中,對其內涵、本質和對學生成長發展的意義并未廣泛宣傳或宣傳不到位。因此,學生對“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并不十分了解,也就無法利用“第二課堂”資源促成自身成長發展。
(二)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和獲得感不高
為激勵學生普遍參與第二課堂活動,高校在實施“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過程中都普遍采用積分兌換制,即參與活動獲得相應積分,積分累加兌換一定學分才可以畢業,且一般要求思想成長、實踐實習、志愿服務三個模塊內容為必選項目,在這三項上必須達到相應積分才能畢業。雖然這在一定程度上對學生參與“第二課堂”活動起到了一定的激勵作用,但長久下來,反而容易使學生產生抵觸并尋找投機取巧的做法,隨著對“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和“到夢空間”的熟悉,很大一部分學生開始出現各種情況,比如,選擇“第二課堂”活動時較少考慮自己的興趣和喜好,而更多考慮先選上再說,同時學生也少考慮活動是否契合自己的需要和實際,而是考慮“不管三七二十一, 先選夠積分能畢業再說”,這樣圖省事的參與辦法,實在無法談什么獲得感。加之學校在設置“第二課堂”活動項目時存在缺乏教師有效指導、資源配置不太合理等問題,也會導致第二課堂活動出現“低水平”、“重復性”困難,學生報名雖然積極但參與深度并不夠,獲得感也就打了折扣。
(三)“第二課堂”課程模塊完整但課程資源失衡
目前各高校“第二課堂成績單”內容普遍包括七大模塊:思想成長、實踐實習、志愿公益、創新創業、文體活動、工作履歷、技能特長,這七個模塊幾乎涵蓋學生在校期間可能經歷和參與的所有活動。然而在實際運行中,學生參與比率并不均衡,各類活動參與率之間表現出不小的差異。從高校第二課堂大數據100至126期周報數據(第100至126期2021年5月3日-11月1日)顯示,發布活動數量居前50的高校中,思想成長類活動占所有活動比例居高不下,其次為文體活動類、志愿公益類,這種情況從年初一直持續到每年7月“三下鄉”社會實踐季來臨,志愿公益類活動比例急劇上升,遠遠超過前兩類活動。然而這種情況通常只持續7、8兩個月,隨后在接下來的月份中思想成長和文體活動數量占比再次居高不下。
對七大模塊活動的調查顯示(吳疆鄂,唐明毅,聶清斌,2019),學生對“實踐實習”“技能特長”和“志愿公益”類活動最為感興趣,然而在這幾項活動內容上的資源配置卻最少,從高校第二課堂大數據連續周報中顯示,以上三個模塊的活動內容加起來的比例不足1/4,然而這一情況似乎在多數學校中并未引起足夠的重視。
(四)孤軍奮戰,普遍缺乏教師指導
縱觀全國“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實施高校,學生參與第二課堂活動中的教師指導比例并不高。一項對溫州大學“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的調查中顯示,534名學生中約有1/3的學生表示,參與第二課堂活動有教師指導,而其余大部分只有臨時性指導或基本沒有教師指導(嚴曉秋,麗君,卓琳,2018)。這種情況可能也導致了“第二課堂”課程內容單薄,體系不夠完善,活動質量不高,學生獲得感不強。
二、“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下育人模式的建構
“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是共青團在深化改革的形勢背景下,落實高等教育綜合改革的要求。通過“第二課堂成績單”的反饋,激勵學生廣泛參與各類活動,促進能力素質的均衡發展,推動成長成才,提升就業競爭力。因而“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也成為高校人才培養體系的有效載體和重要抓手,在人才培養中發揮著重要的育人作用。
(一)深入挖掘“三協同”育人方式
1.理論與實踐協同育人
“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的實施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有效舉措。從“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關系不難看出,在“第一課堂”關注學科知識傳授的同時,“第二課堂”開辟了一個更為豐富的可以鍛煉能力、提升技能的活動空間,調查顯示58.5%的學生在選擇“第二課堂”時會考慮與自己專業的相關性,超過半數的同學覺得參加“第二課堂”有助于獲得更多的知識技能(吳疆鄂,唐明毅,聶清斌,2019)。學生可以選擇與自己專業相關或興趣相關的“第二課堂”活動進行參與,不僅可以鍛煉技能,還能提升知識應用的能力。
“第二課堂”內容中的實踐實習、志愿公益、創新創業、文體活動、工作履歷、技能特長等幾個模塊都承載著“理論與實踐”協同育人的作用,其中,學生對“實踐實習”“技能特長”和“志愿公益”類活動最為感興趣。通過調查學生使用“第二課堂”情況,做好項目模塊的課程設置和開發,依托“到夢空間”發布高質量活動,將會有效促進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
2.課堂與課外協同育人
“第一課堂”立足于理論和實驗教學,常難以滿足學生成長成才多方面的需要。以豐富課外活動為載體的“第二課堂”,不論從機制設計、制度保障,還是從內容設置、活動方式上,都進行了精心設計和充分完善,操作方式更貼合學生使用實際。“第二課堂”在課程體系上不但重視思想育人,從思想上加強對學生的宣傳教育、示范引領,引導廣大青年增強使命意識和責任意識,更強調青年學生要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實踐中勤學、修德、明辨、篤實,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青年的堅定信念,外化為青年的自覺行動。
3.學校與社會協同育人
“第二課堂”為學生創設更多志愿服務和社會實踐機會,利用社會資源和社會組織,推動學生理論學習與勞動實踐相結合,突出個人實踐與社會公益有機統一,使學生學會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升,更加主動、自信地適應社會、融入社會。
(二)建立完善的“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執行機制
制度化建設是“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協調運行的基礎。建立完善激勵機制、評價機制、保障機制,才能確保“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有力推進。在激勵機制方面,通過簡單地獲取積分來激勵學生參與“第二課堂”已然無法滿足學生需求,從全面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的角度來看,要求學校管理必須從全局謀劃、打通學科、專業、科研、實驗教學、學生培養等各級各類教學管理體系,促進學校對“第二課堂”的整體規劃和投入,并有效利用反饋機制,及時了解并滿足學生成長成才需求和對“第二課堂”活動訴求。在評價機制方面,在“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原有記錄、審核、評價基礎上,開發對學生參與活動的過程性評價體系,不僅注重量化考核,還應逐步增加質性考核比重,確保學生深度參與、學有所獲。尤其要注重活動參與過程中所出現的誠信問題或投機取巧的功利思想,對于這種情況,應逐步完善預防與處理相應制度,健全活動良性化運行機制,對誠信的背離應予以嚴肅處理,使誠信育人貫穿在全部育人活動過程中。在保障機制方面,制定與落實組織、資源、物質等制度性保障措施,認真研究“第二課堂”與“第一課堂”的關系和運行機制,真正把“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納入到學校人才培養體系中,自上而下層層抓好落實。
(三)構建科學合理的課程內容體系
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是“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持續良性運行的核心。做好課程體系建設,應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借助大數據平臺,定期分析學校活動開展情況和運行規律,同時兼顧不同學科、年級、水平層次學生的需要,根據人才培養要求和學生興趣特長及時間精力,合理有效配置課程資源。做好課程體系建設,還應增加教師對課程的指導,確保“第二課堂”活動能源源不斷地滿足學生深層次需求。學校應著力打造一系列學生喜聞樂見的“第二課堂”活動,增加學生自主選擇的機會,努力創造一種學生不在“第一課堂”,就在“第二課堂”的良好學習氛圍和校園學習文化。
三、“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育人困境與反思
(一)獨角戲思維唱不好“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這出戲
從“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工作運行維度來看,共青團是主要運行部門,但統觀“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運行全過程,期間所涉及到積分兌換、“第二課堂”課程體系開發、課程資源投入、運行的組織保障等環節,這遠遠不是共青團一家所能實現的,需要全校上下、部門之間齊心協力共謀發展,科學合理開發課程并按供給配置資源,建立全方位協同育人的良好機制,才能保證“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順利運轉。
(二)課程項目“重復建設”和低水平徘徊無法滿足育人要求
“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不是“新瓶裝舊酒”,不是簡單地將原有學校活動套上所謂“第二課堂”的新帽子,而是通過科學的制度建設確立“第二課堂”課程項目的有效供給體系和質量控制標準,優化資源配置,高效使用資源來提高服務青年學生成長成才的需要。因此,著力做好制度設計和建設,推進“第二課堂”供給側改革,才能保障并最終提升服務學生成長的質量和效益。
(三)不研究供需就無法開出好的“第二課堂成績單”
任何教育活動都必須回歸育人本質,教育活動應以學生為主體形成“課程與學生”共生系統,即課程是為學生服務,學生需求又助推課程建設和發展。“第二課堂”是一個供給與需求的動態平衡體系,需要改革供給端口,研究“第二課堂”課程項目體系、提升課程項目質量,這就要求不斷關注學生需求,以學生反饋評價為關鍵,不斷注入優質資源,著力改進課程質量和體系。
四、結語
贏得青年才能贏得未來,塑造青年才能塑造未來。在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勢下,立足人才培養,關注青年發展與社會需求之間的矛盾,推動“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落地生根,全面提升人才培養素質,不斷推動青年創新創業,順利就業,實現自我價值,這不僅是共青團的一項重要政治任務,更是黨和國家從立德樹人的角度對新時代青年發展的整體思考和科學謀劃。
參考文獻:
[1]共青團中央,教育部.關于在高校實施共青團“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的意見,中青聯發[2018]5號[G].
[2]嚴曉秋,麗君,卓琳.聚焦師范人才培養的“第二課堂成績單”育人模式構建研究——以溫州大學教師教育學院為例[J].高教學刊,2018(22):144-147.
[3]吳疆鄂,唐明毅,聶清斌. 高校共青團“第二課堂成績單”運行機制探究.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5:91-93.
[4] 高校第二課堂大數據周報(第100期——第126期)2021年5月3日-2021年11月1日——“到夢空間”系統數據采集分析報告.
基金項目:河套學院教學研究項目(HTXYJX18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