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艷
摘要:由于日益多元化的價值取向和各種倫理觀念、生活方式的急劇碰撞,鋪天蓋地的西方文化給我們注入新的活力的同時,也不斷地擠壓、排斥我們的民族文化,淡化青年一代的傳統文化意識,造成本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扭曲和流失。不少青年學生開始變得自私狹隘,過去只發生在西方國家的校園暴力,也時常發生在我們的校園里。我們不得不承認,“善”,這個曾支撐中國人健康成長并屹立于世界的精神鈣片,正從我們年輕一代人身上流失。嚴峻的事實,給我們的教育敲響了警鐘。弘揚“善”的精神,研究善的文化,基于求善教育培養中學生良好行為習慣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關鍵詞:求善教育;中學生;行為習慣
從一定意義上講,中華民族的發展歷程,就是一部探求善、張揚善的歷史。善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同時,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身心快速發展的重要階段,培養初中生的良好行為習慣,是教師和家長的重要責任。因此,基于求善教育培養中學生良好行為習慣,能夠促進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從而為學生以后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培養中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意義
習慣與性格一樣,有好壞之分。初中生良好的行為習慣主要有尊老愛幼、尊敬師長、對人有禮貌、講文明等。在課堂上,學生應保持安靜,不交頭接耳,這是對教師的基本尊重;在校園內,學生應杜絕隨地吐痰、亂扔垃圾的不良習慣,不罵人、不打架,等等。英國著名哲學家普德曼說:“播種一個行為,你就會收獲一個習慣;播種一個習慣,你就會收獲一個個性;播種一個個性,你就會收獲一個命運。”初中階段,學生正處于青春期,良好的行為習慣有利于其更好地學習與成長。要想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學生需要具備持之以恒的精神,形成頑強的意志力,遇到挫折時保持迎難而上的心態。學生養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便會提高對自己的要求,從而更加嚴格地要求自己。在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過程中,學生能夠形成正確判斷是非對錯的能力。由此可見,培養初中生良好行為習慣,是教師和家長的重要責任。
二、基于求善教育培養中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措施
(一)在各學科教學中科學、合理地滲透求善教育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包括年齡特征、認知規律以及心理特點,應盡量采取適合學生的方法,避免學生產生負面情緒,所以,教師在日常教育教學過程中應注意觀察學生,掌握學生的行為習慣。如果學生出現錯誤的行為習慣,教師應及時指導學生進行改正,日復一日,有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在各學科教學中滲透求善教育,是加強行為習慣教育的一條重要途徑。對此,各學科教師應挖掘本學科的相關求善因素,并在適當的時機向學生進行滲透,這樣既可以完成知識的傳授,還可以完成教育目標。
(二)在各項教學活動中滲透求善教育
在求善教育中,教師要抓住初中這一培養行為習慣的關鍵期,解放學生的腦、手、眼、口、時間、空間。解放腦是鼓勵中學生多動腦、善動腦,更要讓中學生全方位接受知識,敢探索、敢懷疑、敢求證;解放手不只是讓中學生動手實踐,更要大膽創造,利用所學知識,從解決生活中的小問題入手,在利用已有知識中感受到知識的力量,在實踐中發現不足,激發學生對未知知識的渴求;解放眼不光看自己想看的東西,還要看得更高、更遠;解放口指的不僅是說出自己的見解,還要敢于質疑,敢爭、敢錯、敢改變;解放時間不只是留更多的時間給中學生,還要給他們更多自由的、高價值的時間;解放空間不但包括解放學習空間,還包括接觸自然和社會的空間,求知、創造的空間,在自由的空間中發展完善的人格。
在求善教育中,教師還應通過各項教育教學活動的開展,滲透養成教育。例如,學校可以通過舉辦以“善”為主題的演講等活動,滲透行為習慣教育。對此,為了更好地開展演講這項活動,教師可以為學生講述孔子“仁者愛人”的理論,其中蘊含許多求善精神,值得學生學習和傳承,當學生充滿求善情感時,行為上一定會嚴格按照學校以及老師的要求去做。
善的外延應包括善心、善言和善行三個方面。善心是內核,善言與善行是其外殼。善心就是要有孝敬之心、關愛之心、同情之心。善言即指語言文明,其語言既利于自己,又利于他人,利于社會發展;之有據,而不是信口胡言;要彬彬有禮,而不是惡語傷人;要言語得體,而不是言語粗俗。善行則要求做到:孝敬父母,報效國家,尊敬師長;助人為樂,遵紀守法,見義勇為;愛護自然,保護環境。因此,教師還可以通過開展主題班會活動滲透求善教育。例如,在母親節當天,教師可以開展以“母愛”為主題的教育活動,讓學生講講和母親發生的感人小故事,這樣既可以讓學生了解自己的母親,更好地感受母愛,也可以讓學生學會感恩。
(三)教師要發揮模范作用,以自身魅力感染學生
初中生正處于人生中重要的成長階段,對外部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極為強烈。教師的一言一行將無形中對學生產生重要影響。教師自身的生活習慣,如是否文明衛生、是否待人溫和有禮、是否勤于實踐等都會對學生生活習慣的養成起到巨大作用。因此,教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要善于自律,保持善良,常做善舉,不斷增強自我修養。長此以往,學生在教師一言一行的感染下,也將變成具有良好生活習慣的人。這對提高他們的學習成績、改善他們與同學之間的關系也將起到極為有利的作用。
三、結語
總而言之,“求善教育”本身就是一項利在當代、功在千秋的善舉。現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目標的提出,為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也為我們的“求善教育”提供了新的發展契機和動力。由此可見,身為新時代中學教師,開展“求善教育”研究時不我待,同時還要將“求善教育”與實際教學實踐相結合,以此促使中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并引導中學將良好的習慣轉化為內在的動力,從而提升中學生的自身修養和內涵,為其今后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進一步促進學生全面成長。
參考文獻:
[1] 李啟洪,許韶歆,張建設,等.初中生行為習慣養成策略新論:以禮樂文化涵養初中生行為習慣[J].當代教育論壇,2020(02):18-25.
[2] 唐上觀.初中生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策略研究[J].新課程,2020(36):200-201.
[3] 蒲文霞.初中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對策分析[J].當代家庭教育,2020(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