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淑妤

摘要:在小學科學教學中,項目化學習是一種有效的綜合性學習方式。所謂項目化作業,是指在真實情境下,以關鍵項目問題作為驅動力的一種學習模式的轉變,從“學以致用”到“用以致學”。總之,本研究旨在對小學科學教學模式和學生學習模式進行一次創新與探索,讓學生成為一個心智自由的終身學習者。
關鍵詞:項目化作業;學習模式轉變;小學科學教學
一、項目化作業提出的背景
在小學科學的教學中,每一冊教材都有著大量的科學概念需要學生去理解與運用,學生對于科學現象的發生都有著十足的好奇心與探索欲,但對于許多概念的理解是浮于表面的,只靠死記硬背,并沒有真正地去理解和掌握。所以常常會出現在課后實際運用或者解題的時候沒有明確的思路與方法,甚至無從下手。
“無法真正做到學以致用”是各個年級孩子表現出來的共性問題,該如何有效解決這個問題呢?根據“學習金字塔”理論,不同的學習方法會產生不同的學習效果。雖然說傳統的作業本、實踐練習的學習效果可以達到75%,可是大部分的學生都沒法真正做到高效地完成練習。一方面由于沒有真正理解和掌握科學知識,另一方面把作業、練習當作任務,缺乏主動性與積極性。既然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那就從學生的主動性入手,改變傳統的作業本模式,以“好奇心”作為學習的驅動力,利用項目化作業將“學以致用”的學習模式轉變為“用以致學”,幫助學生建立起“用”與“學”之間的橋梁。
二、項目化作業實施的過程
本項目以小學四、五年級為研究對象,基于教材內容開展不同真實情景下的項目化作業,以學生的學業成績、動手能力、科學素養作為項目實施的成果評價。
1.創設一個真實的情境
真實性是項目化學習的一個重要特征,以前筆者一直認為,這種真實一定是生活中現實發生的,從學生中來,才能實現和學生的聯結,引發深度學習。無奈,這樣的真實情境太少,又太復雜,很難常態化。經過實踐和進一步的理論學習后,筆者明白了項目化學習里面的真實是指所學知識和能力的真實,所運用的思維方式的真實。即使是一個虛擬的情境,學生也能體會到真實。
2.設計關鍵的驅動性問題
驅動性問題激發了學生的注意力,使其主動投入項目探索中。一個好的驅動性問題能激發學生內在的動力,也在過程中給了學生持續探究的方向。比如在四下《做個能控制紅綠燈的小開關》項目化作業中,驅動性問題是利用所學知識,幫助校門口的交警做個能控制紅綠燈的小開關。在這個驅動性問題的指引下,學生在項目過程中,就會關注:現實環境有什么樣的需求(調查和設計的同理心),為了滿足這個需求我需要怎么設計(綜合運用知識),怎么修改設計(迭代思維),用什么建造(材料的選擇),如何美化(創新融入“自己”的特色)。在一個明確的目標下,學生學習動力就會大大增強。
3.展示多樣的項目成果
也許你認為項目化作業的成果,就是項目結束時的實物成果,成果越精美,項目越成功。但經過多次實踐,筆者認為項目化學習的成果,不僅僅要求學生“做出”什么,還包括為什么這么做,做的過程中經歷了怎樣的思考和調整。這才是整個項目化作業學習過程中最有意義,最能提升學生科學素養的環節。
三、項目化作業取得的成效
1.促進學生學習模式的轉變
目前的教學中,“學以致用”算是判斷學生學習效率的最高層次了,但基于現實卻發現,大部分的學生都能難以做到這一點。在大量的的課堂觀察中發現學生存在虛假學習和機械學習的行為,上課明明看似聽得十分認真、坐姿端正的孩子,課后的作業卻很糟糕;上課例題完全掌握的孩子,課后換一個情境卻連題目意思都審不清楚。傳統的學習模式,教師只能通過課后的作業才會發現這幾類孩子的虛假學習和機械學習行為,但是在項目化的學習中卻不一樣。因為項目化的學習中,每一個孩子都是個體,都需要參與,需要發表自己想法,贊同或者不贊同別人的觀點,需要進一步的思考與修正。而這個過程中,教師就能通過觀察發現虛假學習和機械學習行為的存在,及時給孩子提供平臺進行引導。本項目基于“項目化作業“的開展,在真實的情景中讓實踐先行,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獲取知識并塑造思維模式。從“學以致用”的學習模式轉變到“用以致學”,讓學生實現真正的學習。
學習模式轉變模型
2.讓每個孩子成為心智自由的學習者
隨著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有很多行業都可以被機器所取代,那么怎樣的人才能不被淘汰呢?[4]知識可以被取代,但學習的素養不能。而學習素養的本質是心智的靈活轉換。我們常常說要實現財富自由、精神自由、時間自由等,但“心智自由”卻很少聽到,那么何為心智自由?我認為心智自由是指擁有核心知識再構建、思維能力遷移的能力。這也正好回答了“當今社會我們應該培養怎么樣的人”這個問題。本課題在項目化的實踐中讓學生學會學習,成為一個心智自由的終身學習者。
四、展望
有人問愛因斯坦:天才和普通人有什么不同。愛因斯坦打了一個比方:如果讓普通人在一個干草垛里尋找一根針,那個人在找到一根針后就會停下來;他(指天オ)則會把整個干草垛掀開,把可能散落在草里的針全都找出來。如果把項目化作業的最終成果看作是我們教學中要尋找的針,我們是更重視學生找回來的這根針,還是更重視學生找針的過程?我們是否想過引導學生并為他們創造條件去掀開整個干草垛?我們是否看得慣自發奇想甚至動手去掀開整個干草垛的學生?在“找針”的目標一致的前提下,我們是否允許學生有和自己預先設計不同的想法和做法?在教育改革的今天,我們的教育到底給孩子們留下些什么,是一個個割裂的知識點還是去適應未知的未來,做心智自由的學習者的可能。
只有灌輸知識才有成功和失敗,和一個有意義的話題互動,每一段經歷的反思都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