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紅燕,雷芳金,譚珍蓮,江麗婷,王錦蘭,陳億娟
(廣東醫科大學附屬東莞厚街醫院,廣東 東莞 523945)
近年來,手外傷在我國的發病率逐漸升高。大部分手外傷患者都會出現手部屈肌腱斷裂的情況,需要及時進行手術縫合[1]。目前,手部屈肌腱修復術已經發展得十分成熟。但接受此手術的患者在術后仍需借助合理的功能鍛煉來促進其手功能的恢復。若其在術后未能進行合理的功能鍛煉,其發生手部屈肌腱粘連的風險較高,進而可嚴重影響其手功能的恢復[2-3]。本文對2017 年7 月至2019 年10 月期間在廣東醫科大學附屬東莞厚街醫院接受手部屈肌腱修復術的150 例手部屈肌腱斷裂患者進行研究,旨在探討接受手部屈肌腱修復術后的手部屈肌腱斷裂患者開始進行功能鍛煉的時間對其預后的影響。
擇取2017 年7 月至2019 年10 月期間在廣東醫科大學附屬東莞厚街醫院接受手部屈肌腱修復術的150 例手部屈肌腱斷裂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入院時間的先后將其分為A 組、B 組和C 組,每組50 例。A 組患者中有男28 例,女22 例;其年齡為18 ~66 歲,平均年齡(42.5±3.4)歲。B 組患者中有男26 例,女24 例;其年齡為18 ~68 歲,平均年齡(43.3±3.2)歲。C 組患者中有男27 例,女23 例;其年齡為19 ~67 歲,平均年齡(43.0±3.3)歲。三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 >0.05。
在術后,對三組患者的手部均進行石膏托固定處理。讓A 組患者在術后1 周開始進行功能鍛煉,讓B 組患者在術后2 周開始進行功能鍛煉,讓C 組患者在術后3 周開始進行功能鍛煉。進行功能鍛煉的方法是:在進行功能鍛煉的第1 周,指導并協助患者進行患手的主動伸直和被動屈曲鍛煉。在進行功能鍛煉的第2 周,逐步為患者增加患手主動伸直和被動屈曲活動的范圍。在進行功能鍛煉的第3 周,為患者拆除石膏托,并指導其進行患手的主動伸直和屈曲鍛煉。之后視情況指導患者進行抗阻力訓練。在進行功能鍛煉的過程中,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導,告知其堅持進行功能鍛煉的重要性,并囑咐其注意循序漸進地增加鍛煉強度,以免引發機體損傷。
比較術后3 個月三組患者的手指肌力、上肢功能指數(UEFT)量表的評分、手指關節的活動度和日常生活能力(ADL)量表的評分。手指肌力指標包括側捏力、握力及三點捏力[4]。UEFT 量表包含33 個評分項,評分越高說明患者上肢功能恢復的效果越好[5]。手指關節活動度指標包括掌指關節(MP)、近側指間關節(PIP)及遠側指間關節(DIP)的活動度[6]。
對本次研究中的數據使用SPSS 17.0 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在術后3 個月,A 組患者手指的側捏力、握力及三點捏力、UEFT 量表評分均高于B 組患者和C 組患者,P <0.05;B 組患者手指的側捏力、握力及三點捏力、UEFT 量表評分均高于C 組患者,P <0.05。詳見表1。
表1 術后3 個月三組患者手指肌力、UEFT 量表評分的比較(±s)

表1 術后3 個月三組患者手指肌力、UEFT 量表評分的比較(±s)
注:a 表示A 組比較,P <0.05;b 表示與B 組比較,P <0.05。
組別 側捏力(kg) 握力(kg) 三點捏力(kg)UEFT 量表評分(分)A 組 6.84±0.25 21.37±1.54 5.88±0.38 85.73±3.48 B 組 4.28±0.21a 18.62±1.43a 3.72±0.32a 78.62±3.55a C 組 3.04±0.19ab 14.22±1.25ab 2.64±0.27ab 72.62±3.43ab
在術后3 個月,A 組患者MP 的活動度、PIP 的活動度、DIP 的活動度、ADL 評分均高于B 組患者和C 組患者,P <0.05;B 組患者MP 的活動度、PIP 的活動度、DIP 的活動度、ADL 評分均高于C 組患者,P <0.05。詳見表2。
表2 術后3 個月三組患者手指關節活動度及ADL 評分的比較(±s)

表2 術后3 個月三組患者手指關節活動度及ADL 評分的比較(±s)
注:a 表示A 組比較,P <0.05;b 表示與B 組比較,P <0.05。
組別 MP 的活動度(°)PIP 的活動度(°)DIP 的活動度(°) ADL 評分(分)A 組 74.22±8.86 85.74±8.74 65.45±4.31 93.12±2.25 B 組 68.35±7.13a 79.33±7.65a 60.32±4.08a 86.47±2.16a C 組 62.43±3.25ab 72.14±2.41ab 54.11±3.24ab 80.35±2.07ab
手部屈肌腱斷裂是一種常見的手外科疾病。此病患者發病后可出現手部屈肌腱粘連、手部關節麻痹、僵硬及萎縮等情況,導致其出現手部功能異常。此病患者的手部肌腱斷裂后,其肌腱細胞、成纖維細胞的愈合可分為外源性愈合和內源性愈合兩種機制,二者進展的不平衡是造成肌腱粘連的重要原因[7-8]。有研究證實,接受手部屈肌腱修復術后的手部屈肌腱斷裂患者進行功能鍛煉是預防其發生肌腱粘連的有效方式[9]。以往臨床上認為,患者受損的肌腱缺乏內源性愈合能力,需要進行至少3 周的制動處理后才可以進行運動鍛煉。長時間制動誘發的肌腱粘連是困擾臨床醫生的一大難題[10]。近年來,大量的研究證實,在手部屈肌腱斷裂患者接受手部屈肌腱修復術后早期指導其進行合理的功能鍛煉可降低其肌腱粘連的發生率,促進其手功能的恢復,且安全性較高。本研究的結果顯示,在術后3 個月,A 組患者手指的側捏力、握力及三點捏力、UEFT 量表評分、MP 的活動度、PIP 的活動度、DIP 的活動度、ADL 評分均高于B 組患者和C 組患者,P <0.05;B 組患者手指的側捏力、握力及三點捏力、UEFT 量表評分、MP 的活動度、PIP 的活動度、DIP 的活動度、ADL 評分均高于C 組患者,P <0.05。
綜上所述,接受手部屈肌腱修復術后的手部屈肌腱斷裂患者盡早開展功能鍛煉可促進其手功能的恢復,防止其發生肌腱粘連,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