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世容
(成飛醫院兒科,四川 成都 610091)
小兒感染性發熱(infectious fever)是指因感染各種病原體(如細菌、病毒、真菌、支原體、衣原體等)而導致的發熱。此病的發病機制主要是病原微生物在進入人體后其毒素或代謝產物會作用于白細胞,產生并釋放內源性致熱源(又叫白細胞致熱原),而內源性致熱源的分子量小,可通過血- 腦屏障直接作用于體溫調節中樞,導致體溫調定點上移,進而引起發熱。持續高熱是感染性發熱患兒的主要臨床表現。臨床上在對此病患兒進行治療時若不能及時為其退熱,易導致其出現驚厥等并發癥,也可能對其中樞神經系統造成不可逆性損傷[1]。本文主要是比較用布洛芬與對乙酰氨基酚治療小兒感染性發熱的效果。
將2018 年2 月至2019 年7 月我院兒科收治的98 例感染性發熱患兒納入本研究。其病情均符合小兒感染性發熱的診斷標準,入院其體溫均超過39℃,且其家長均自愿讓其參與本研究。按照隨機分組的原則將其分為布洛芬組(n=49)與對乙酰氨基酚組(n=49)。在布洛芬組患兒中,有女22 例(占44.9%),男27 例(占55.1%);其平均年齡為(6.76±1.76)歲,其出現發熱癥狀至入院的平均時間為(3.47±1.27)d ;其中,因感染細菌、病毒、真菌、支原體及其他病原菌而導致發熱的患兒分別有24 例(占48.98%)、15 例(占30.61%)、2 例(占4.08%)、5 例(占10.2%)和3 例(占6.12%)。在對乙酰氨基酚組患兒中,有女20 例(占40.82%),男29 例(占59.18%);其平均年齡為(6.23±1.43)歲,其出現發熱癥狀至入院的平均時間為(3.60±1.33)d ;其中,因感染細菌、病毒、真菌、支原體及其他病原菌而導致發熱的患兒分別有22 例(占44.9%)、16 例(占32.65%)、2 例(占4.08%)、4 例(占8.16%)和5 例(占10.2%)。兩組患兒的一般資料相比,P >0.05。
對兩組患兒均進行抗感染、補液、物理降溫、解痙及營養支持等治療。在此基礎上,用對乙酰氨基酚對對乙酰氨基酚組患兒進行治療,其用法是:口服,用藥劑量為10 mg/kg。若用藥后患兒的體溫仍高于38.5℃,需重復為其用藥,兩次用藥的間隔時間不可少于4 h,24 h 內的用藥次數不可超過4 次。用布洛芬對布洛芬組患兒進行治療,其用法是:口服,用藥劑量為8 mg/kg。若用藥后患兒的體溫仍高于38.5℃,需重復為其用藥,兩次用藥的間隔時間不可少于4 h,24 h 內的用藥次數不可超過4 次。
比較用藥前及用藥后30 min、1 h、2 h、3 h 和4 h 兩組患兒的體溫。比較兩組患兒的臨床療效。用顯效、有效和無效評估其療效。顯效:在用藥后的4 h 內,患兒的體溫下降>1℃。有效:在用藥后的4 h 內,患兒的體溫下降0.5℃~1℃。無效:在用藥后的4 h 內,患兒的體溫下降<0.5℃或在升高。用藥后,比較兩組患兒出現不良反應的情況。
用SPSS 20.0 軟件處理本研究中的數據,計數資料用%表示,用χ2 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用t 檢驗,P <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用藥前,兩組患兒的體溫相比,P >0.05。用藥后30 min、1 h、2 h、3 h 和4 h,布洛芬組患兒的體溫均低于對乙酰氨基酚組患兒,P <0.05。詳見表1。
布洛芬組患兒治療的總有效率高于對乙酰氨基酚組患兒,P <0.05。詳見表2。
表1 用藥前后兩組患兒的體溫(℃,±s)

表1 用藥前后兩組患兒的體溫(℃,±s)
組別 用藥前 用藥后30 min 用藥后1 h 用藥后2 h 用藥后3 h 用藥后4 h對乙酰氨基酚組(n=49)布洛芬組(n=49)t 值P 值39.95±0.54 39.80±0.55 0.323 0.082 39.34±1.72 38.44±1.49 8.512<0.001 38.67±1.82 37.76±1.62 8.232<0.001 38.70±1.89 37.50±1.73 7.483<0.001 38.00±1.33 37.12±1.69 7.033<0.001 37.87±1.70 37.00±1.68 6.487 0.002

表2 兩組患兒的臨床療效
用藥后,對乙酰氨基酚組患兒中有3 例(占6.12%)患兒發生惡心嘔吐,有2 例(占4.08%)患兒發生皮疹,有2 例(占4.08%)患兒發生腹瀉,有2 例(占4.08%)患兒發生頭暈,其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為18.37%(9/49)。用藥后,布洛芬組患兒中有1 例(占2.04%)患兒發生惡心嘔吐,有1 例(占2.04%)患兒發生皮疹,其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為4.08%(2/49)。用藥后,布洛芬組患兒不良反應的發生率低于對乙酰氨基酚組患兒,P <0.05。
布洛芬和對乙酰氨基酚均是臨床上治療小兒感染性發熱的常用藥。這兩種藥物均屬于非甾體類抗炎藥,可對下丘腦環氧化酶的合成起到良好的抑制作用,從而可阻斷熱源的合成路徑,達到降溫的目的[2]。對乙酰氨基酚是一種苯胺類解熱鎮痛藥。臨床研究表明,對于體內缺乏葡萄糖-6- 磷酸脫氫酶的感染性發熱患兒來說,用對乙酰氨基酚對其進行治療易導致其發生溶血。布洛芬是一種丙酸類解熱鎮痛藥,不會引起溶血反應[3]。此外,布洛芬還能在一定程度上對下丘腦后葉黑素細胞刺激素和血管加壓素的合成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能阻斷腫瘤壞死因子的釋放,減輕機體的炎癥反應,從而可有效地緩解感染性發熱患兒的病情。布洛芬具有退熱效果好、起效快及安全性高等優點[4-5]。本研究的結果顯示,用藥后30 min、1 h、2 h、3 h和4 h,布洛芬組患兒的體溫均低于對乙酰氨基酚組患兒,P <0.05。布洛芬組患兒治療的總有效率高于對乙酰氨基酚組患兒,用藥后其不良反應的發生率低于對乙酰氨基酚組患兒,P <0.05。可見,與用對乙酰氨基酚治療小兒感染性發熱相比,用布洛芬治療此病的效果更好,能有效地降低患兒的體溫,緩解其病情,且用藥的安全性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