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彧軒,潘漢升,陳琛潔,戴 鵬
(廣西中醫藥大學附屬瑞康醫院,廣西 南寧 530000)
頸椎病是由于頸椎間盤發生退行性改變及繼發性病理改變,刺激和壓迫頸神經根、骨髓、椎動脈和交感神經所導致的臨床綜合征。近年來,該病的發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趨勢,且患者的發病年齡趨于低齡化[1]。該病患者主要的臨床表現包括頸肩部疼痛、眩暈、肢體麻木、耳鳴及惡心嘔吐等。近年來,臨床上采用中藥聯合針刺療法、推拿療法等中醫治療手段對頸椎病患者進行治療,取得良好的療效。本研究主要是探討聯用益血生膏方與牽引療法治療氣血虧虛型頸椎病的臨床療效。
選取2019 年3 月至2020 年3 月期間廣西中醫藥大學附屬瑞康醫院收治的62 例氣血虧虛型頸椎病患者為研究對象。本次研究對象的納入標準為:1)其病情符合《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及《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中關于氣血虧虛型頸椎病的診斷及分型標準。2)年齡≥18 歲。其排除標準為:1)合并有心、肝、腎等重要器官的功能障礙。2)對益血生膏方中的藥物成分過敏。3)合并有精神疾病。4)合并有頸椎腫瘤或頸椎結核。5)既往有頸部手術史或外傷史。將這61 例患者隨機等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31 例患者中有男14 例,女17 例;其年齡為19 ~72 歲,平均年齡(42.6±16.1)歲;其平均病程(8.1±5.9)年。對照組31 例患者中有男16 例,女15 例;其年齡為18 ~70 歲,平均年齡(41.7±14.4)歲;其平均病程(8.2±6.8)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 >0.05,具有可比性。
單用牽引療法對對照組患者進行治療。具體的方法為:指導患者取坐位或仰臥位,用枕頜帶對其進行牽引。牽引的重量為3 ~8 kg,每次進行牽引治療的時間為30 ~60 min,每日治療1 ~2 次。可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及承受程度調整治療的次數。連續治療2 周。聯用益血生膏方與牽引療法對觀察組患者進行治療。進行牽引治療的方法與對照組患者相同。益血生膏方的藥物組成及用法為:白術(炒)、西洋參片、枸杞子、女貞子各10 g,木香、砂仁、甘草各6 g,黨參、麥冬各12 g,白扁豆(炒)、山藥各20 g,茯苓30 g。將上述藥物制作成膏方,讓患者每日服2 次,每次服20 g,連服2 周。
治療2 周后,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觀察其頸肩部疼痛、臨床癥狀、工作能力及生活能力的改善情況。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的相關標準及患者臨床癥狀的改善情況對其臨床療效進行評定,并將評定結果分為顯效、有效和無效[2]。顯效: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及體征基本消失。有效: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及體征明顯好轉。無效: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及體征未改變,或在加重。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在兩組患者接受治療前后,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對其頸肩部疼痛的程度進行評估。該評分法的分值為0 ~10分。患者的VAS 評分越高,表示其頸肩部疼痛越劇烈。采用田中靖久頸椎病癥狀量表20 分法對兩組患者的臨床癥狀(包括頸肩部、上肢及手指疼痛、麻木等)、工作能力及生活能力進行評估。患者田中靖久頸椎病癥狀量表的評分越高,表示其臨床癥狀、工作能力及生活能力恢復得越好。
選擇SPSS 19.0 統計軟件對本次研究中的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 標準差(±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 <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31 例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6.8%,對照組31例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為71%,二者相比,P <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的對比
治療前,觀察組患者的VAS 評分為(5.55±2.17)分,對照組患者的VAS 評分為(5.29±2.36)分,二者相比,P >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VAS 評分為(2.16±2.19)分,對照組患者的VAS 評分為(3.35±2.67)分,二者相比,P <0.05。詳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VAS 評分的對比(分,±s)

表2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VAS 評分的對比(分,±s)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31 5.55±2.17 2.16±2.19對照組 31 5.29±2.36 3.35±2.67 t 值 0.551 3.862 P 值 0.586 0.001
治療前,兩組患者田中靖久頸椎病癥狀量表的評分相比,P >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田中靖久頸椎病癥狀量表的評分均高于治療前,其中觀察組患者田中靖久頸椎病癥狀量表的評分高于對照組患者,P <0.05。詳見表3。
表3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田中靖久頸椎病癥狀量表評分的對比(分,±s)

表3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田中靖久頸椎病癥狀量表評分的對比(分,±s)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31 11.71±3.35 15.13±2.79對照組 31 12.10±3.12 13.77±2.80 t 值 -0.522 2.278 P 值 0.605 0.030
頸椎病屬于祖國醫學中“痹證”、“眩暈”等疾病的范疇。《素問·痹論篇》中說:“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其認為痹證多由風寒濕等外邪侵襲所致。明代的李梴認為,該病的發生與氣血虛密切相關。他在《醫學入門》中指出:“痹屬風寒濕三邪侵入而成,然外邪非氣血虛則不入”。《證治準繩》中記載:“由挫閃及久坐而致頸項不可轉移者,…肝虛無以養筋,故機關不利”。痹證的病因可概括為感受外邪、氣血虧虛及勞逸失當,其病機為本虛標實,其發病與肝、腎、脾氣血虧虛密切相關。
眾多的研究表明,以補氣益血為原則對氣血虧虛型頸椎病患者進行治療可取得良好的療效[3-5]。益血生膏方為我院的協定膏方。該方中的黨參為君藥,可益氣養血;白術為臣藥,可補氣益脾;茯苓可利水滲濕、補氣安神;山藥可補益肺脾腎;枸杞可補益肝腎;白扁豆可健脾和中,防止滋膩太過,影響氣血的運行;木香砂仁可行氣;麥冬、西洋參可養陰生津;甘草可補氣和中,調和諸藥。將上述諸藥合用,可共奏補氣、健脾、生血之功。
本次研究的結果證實,聯用益血生膏方與牽引療法對氣血虧虛型頸椎病患者進行治療可顯著提高其臨床療效,減輕其頸肩部疼痛的程度,改善其臨床癥狀、工作能力和生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