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鵬瑞
2017年11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給內蒙古自治區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隊員回信,勉勵烏蘭牧騎隊員在新時代以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引,大力弘揚優良傳統,扎根生活沃土,服務人民群眾,推動文藝創新,努力創作更多接地氣、傳得開、留得下的優秀作品,永遠做草原上的“紅色文藝輕騎兵”。
烏蘭牧騎是誕生在內蒙古草原上的一支紅色文藝宣傳隊。60多年來,這支草原上的“紅色嫩芽”不斷成長,在內蒙古遍地開花。廣大烏蘭牧騎隊員迎風雪、冒寒暑,以藍天為幕布,以大地為舞臺,深入農村牧區為人民群眾演出,為農牧民服務,為基層群眾送去了歡樂和文明,傳遞了黨的聲音和關懷,為豐富農村牧區的文化生活、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作出了積極的貢獻,成為我國社會主義文藝的一面旗幟。
長期以來,烏蘭牧騎所堅持的先進文化方向,給廣大文藝工作者樹立了榜樣,同時也激勵廣大文藝工作者創作了大量以烏蘭牧騎為題材的文藝作品,為社會主義文藝園地增添了絢爛的色彩。以美術作品為例,早在1963年,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就出版了何逸梅的年畫《草原上的文化隊》,作品描繪烏蘭牧騎隊員乘坐馬車深入草原準備為牧民演出的情景,草原上牛羊興旺、藍天碧草,遠處的浩特與淖爾依稀可見,一派生機盎然。上世紀70年代初,有思沁的中國畫《踏遍草原送贊歌》和賈方舟的中國畫《草原盛開文藝花》等表現烏蘭牧騎的作品。《踏遍草原送贊歌》描繪烏蘭牧騎隊員正在為兩位牧民演出,藝術地再現了烏蘭牧騎建立的初衷。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內蒙古地區人口分散,交通不便,有不少牧區走上百里路才能碰到一兩個蒙古包。為了豐富農
牧民的文化生活,一種裝備輕便、組織精悍、人員一專多能、便于流動的小型綜合文化工作隊——烏蘭牧騎,在錫林郭勒草原誕生了。隨后,烏蘭牧騎深入草原,無論是定居點還是放牧點,只要有一個牧民,他們就演出,受到了牧民的衷心歡迎。《草原盛開文藝花》表現一支乘著駱駝的烏蘭牧騎隊伍正行進在草原上,人物與駱駝生動樸實,遼闊的草原起伏有致,一輪紅日冉冉升起,作品情景交融地表現了烏蘭牧騎的精神主題。70年代中期,著名畫家金高完成了兩件表現周恩來總理會見烏蘭牧騎隊員的油畫《周總理與烏蘭牧騎》和《難忘的晚宴》,表現了周恩來總理對烏蘭牧騎事業的關心和支持。作者充分發揮油畫的表現力,主觀化的色彩處理恰當地表達了主題。《周總理與烏蘭牧騎》運用對比色,色彩亮麗而溫暖,在單純、明凈的色彩中追求一種裝飾趣味、一種年畫的感覺,從而使作品具有了民族特色,也很好地表現了其樂融融、歡樂幸福的場景。《難忘的晚宴》運用淡雅的同類色,營造了一個美好祥和的氛圍,表現了人民總理與烏蘭牧騎心心相印的情境。70年代末,內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吳迅、宋顯瑞的年畫《心隨總理唱延安》,作品表現的是周恩來總理會見烏蘭牧騎時與隊員們一同唱歌的故事。作者充分調動年畫的特點,盡力營造歡樂幸福的感覺,成功地塑造了周總理的親切形象,受到群眾歡迎。2013年,在內蒙古重大歷史文化題材美術創作工程中,周宇和程非完成了油畫《烏蘭牧騎》,作品描繪了烏蘭牧騎隊員乘著馬車奔馳在草原上,畫面歡快熱烈,充滿勃勃生機,很好地再現了那個時代。

油畫《草原上的烏蘭牧騎》 張可揚/作
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給烏蘭牧騎隊員的回信,進一步激發了美術工作者創作烏蘭牧騎主題作品的熱情。內蒙古自治區組織美術工作者深入基層烏蘭牧騎體驗生活,搜集素材,集中創作這一主題的作品,產生了許多可圈可點的優秀之作。中國畫《草原上的紅色文藝輕騎兵》是老畫家王玉泉的傾心之作。由于作者成長的年代見證了烏蘭牧騎從誕生到逐步發展壯大的過程,加之其深厚的生活積累和成熟的表現技能,作品生動地再現了烏蘭牧騎這個“一輛馬車上的文化工作隊”在草原上的情景,洋溢著歡快而美好的氛圍。哈斯朝魯的中國畫《草原放歌》以山水畫的形式表現烏蘭牧騎主題,獨具匠心。作品構圖宏大,視野開闊,大面積的綠色將盛夏草原的綠浪滾滾描繪得淋漓盡致。草原上鮮花盛開,牛羊遍野,一派生機盎然。遠處一輛烏蘭牧騎的大巴車正在穿越草原腹地,點明主題。同樣是表現烏蘭牧騎深入草原,胡德爾的中國畫《演出路上》與前者不同,作者通過文學性的情節表達主題:烏蘭牧騎的馬車遇到坎坷的路況,幾個隊員正在奮力推車。作品構圖跌宕起伏,人物動態夸張生動,充分表現了烏蘭牧騎不畏艱苦、服務基層的可貴精神。中國畫《草原文化輕騎兵》《藍色之韻》《候場》《吉祥烏蘭牧騎》等幾件作品都是通過表現烏蘭牧騎隊員在演出之前候場的情景來弘揚烏蘭牧騎精神的。林旺的《草原文化輕騎兵》采用工筆重彩的形式語言和群像的方式,在儀式化的構圖中,深入細致地描繪了六位烏蘭牧騎女演員的形象。作品人物塑造十分成功,女演員們不但美麗端莊,而且精神飽滿、淳樸自信。要紅宇的《藍色之韻》則洋溢著一種純潔、高貴、歡快的氣息,與前者有異曲同工之妙。經冠一的《候場》采用水墨寫意的形式,表現烏蘭牧騎隊員演出之前候場的情景。作品感情真摯,風格樸實,人物塑造結實有力。要紅霞的中國畫《烏蘭牧騎到嘎查》沒有從正面表現烏蘭牧騎的演出與生活,而是通過對烏蘭牧騎所用的演出場景、設備和道具的描繪,從一個側面表現了烏蘭牧騎的主題,體現了畫家獨特的視角和構思的巧妙。王永鑫的中國畫《暖春》也是一件視角獨特的作品,作品情景交融,內容豐富,生活氣息濃郁,比較成功地表現了新時代烏蘭牧騎的生活。

中國畫《草原文化輕騎兵》 林旺/作
在油畫作品中,青年畫家張可揚的《我的烏蘭牧騎》《草原上的烏蘭牧騎》《新時代的烏蘭牧騎》是三件優秀之作。三件作品都從正面表現了新時代烏蘭牧騎在草原上為牧民演出的情景,但構圖不一,各具特色。《我的烏蘭牧騎》構圖大膽,主體突出,畫面正中以近景特寫的形式描繪了一位正在舞動著的烏蘭牧騎女演員形象,女演員純樸美麗,身著大紅色的蒙古袍,寬大的裙擺占了大面積的畫幅,非常突出和醒目,鮮艷的紅色很好地烘托了主題。作品參加“第十三屆全國美展優秀作品展覽”,受到廣泛好評,并被中國美術館收藏。隨后,作者為“不忘初心 繼續前進——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型美術創作工程”創作油畫《草原上的烏蘭牧騎》,作品在新落成的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展出,并被永久收藏;為“紅色百年內蒙古——大型主題油畫、雕塑創作工程”創作油畫《新時代的烏蘭牧騎》,被內蒙古美術館收藏。兩件作品都采用大場面的敘事方法,人物眾多,場面熱烈,色彩亮麗,陽光燦爛,烏蘭牧騎隊員翩翩起舞,牧民們充滿喜悅,成功地表現了新時代烏蘭牧騎在總書記回信精神的鼓舞下,滿懷激情深入基層為農牧民服務,具有強烈的時代感。張項軍的油畫《草原天韻》學習借鑒中國傳統壁畫的風格特點,探索主題性繪畫形式風格的多樣性。文勝的油畫《烏蘭牧騎系列——紅色歌舞》是一個大場面,作者采用裝飾化與程式化的形式語言,表現了新時代烏蘭牧騎演出時的盛況。李喜成的油畫《草原上的白云》采用象征手法,描繪了幾位正在翩翩起舞的烏蘭牧騎隊員形象,姑娘們淳樸、純潔、熱情歡快。此外,孟顯波的油畫《姐妹》、劉建平的油畫《烏蘭牧騎下蘇木》、田存波的油畫《烏蘭牧騎之歌》、薩其日拉圖的雕塑《總書記回信了》、石玉平與蘇力德的雕塑《到人民中去》也都各具特色,是比較優秀的作品。
弘揚光榮傳統,賡續紅色血脈。在內蒙古草原上誕生的烏蘭牧騎和烏蘭牧騎精神,曾經鼓舞了幾代文藝工作者深入基層、服務群眾。大量優秀的烏蘭牧騎主題美術創作,不但為各民族守望相助、團結一心跟黨走,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發揮了積極作用,也為今天的主題性美術創作提供了寶貴經驗和重要啟示。當前,我們要以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和關于文藝工作的重要論述為指引,繼承和發揚烏蘭牧騎優良傳統,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努力創作更多思想性、主題性、藝術性俱佳的優秀作品,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更好地凝聚精神力量,無愧于時代賦予美術工作者的光榮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