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喬
摘要 有害生物可嚴重破壞林業建設,阻礙林業建設可持續發展。林業管理部門需做好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保護森林資源,進而改善生態環境,促進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基于此,主要探討了林業有害生物防治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一些防治對策,以供參考。
關鍵詞 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S76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305(2021)10–0020–02
林業有害生物可嚴重影響我國林業建設和林業事業的可持續發展。林業有害生物具有一定的潛伏性、復雜性以及較強的隱蔽性,可嚴重影響林木健康生長,甚至導致林木大面積死亡。我國具有非常豐富的森林物種資源,但也遭受著嚴重的生物災害侵擾,積極做好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意義重大。
1 林業有害生物防治的重要意義
林地能夠營造出良好的生態小環境,但是在這種小生態環境中不僅能夠讓植物良好生長,還會滋生各類有害生物。近年來,林業資源受到了有害生物種群擴散的巨大威脅,在林地獨立的生態環境中有害生物與林木可以產生營養爭奪現象。林木本身具有被動性特征,受到有害生物侵擾后會出現營養不足和發育遲緩等現象,嚴重時甚至會大面積枯死[1]。有害生物可以通過其生物遺傳特性進行大量繁衍和進化,進而能夠在小生態環境中發揮出競爭優勢,進一步加劇林木營養匱乏的現狀。
當前常見的林業病蟲通常都具有較強的環境適應能力和繁殖力,這類病蟲可以結合環境來及時進行調整,甚至會跟隨環境產生變異,進而讓其能夠在資源的爭奪中占據優勢,也會進一步加劇對林木資源的危害。有害生物一旦產生變異后,其具備更高的環境適應力,在森林生態環境中的天級數量也會更少,從而能夠實現快速擴張。積極開展林業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能夠對自然生態環境形成良好保護。
隨著城市建設速度的快速發展,生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霧霾等氣候嚴重困擾著社會進步和發展,在當前的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過程中,林業資源的重要地位逐漸凸顯出來。而林業有害生物的產生會對森林質量造成嚴重的影響,甚至會對城市生態安全產生威脅,對于當前城市生態環境建設及可持續發展也會形成阻礙作用。由此可知,進一步強化林業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不僅能夠保護現有的生態建設成果,也能夠為社會穩定發展作出巨大貢獻,在人類生態文明建設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中,林業有害生物的防治都能發揮出重要作用。
我國當前正處在農業經濟結構的持續調整過程中,在大農業中林業的占比幅度也在不斷提升,但林業病蟲災害的大面積爆發不僅會影響林業事業的健康發展,而且也會對農民經濟收入造成巨大影響,農業經濟結構轉型升級也會由此受阻。因此,不斷強化林業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對提升農民收入和實現社會經濟協調發展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 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存在的問題
2.1 對有害生物防治的重要性認識不足
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屬于一項長期性、系統性的工作。相關部門在工作實際中缺乏使命感和責任感,導致實際工作開展偏離了有害生物防治的最終目標,對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重要性缺乏有效認識,從而導致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不能順利推進。
2.2 林業生物監測和預報水平有待提升
監測和預報工作是林業有害生物防治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只有做好監測和預報工作才能精確把握病蟲災害的發展[2]。隨著近年來科學技術水平的快速發展,對于林業有害生物監測和預報的體系也在逐步實現完善,但仍然存在有待改進之處。例如在監測環節中專業人才嚴重缺失,監測網絡建設也缺乏完善性,各類監測設備不能實現及時更新,而在監測制度建設方面也相對比較落后,從而導致林業有害生物的發展趨勢無法及時和準確地判斷,進而影響有害生物的預測質量。
2.3 經費投入不足
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技術水平當前仍然比較落后,在林業有害生物的防治方面,國家整體的投入水平有限,而且由于缺乏對林業有害生物的針對性研究,使得整體的治理規劃缺乏科學性。在經費投入不足的情況下無法及時引進新設備和新技術,而陳舊的防治技術已經無法滿足當前林業生物防治的具體要求。
2.4 部門缺乏協調
目前,森林檢疫專業在大多數林業院校中已經被取消了,從而導致林業檢疫人才嚴重缺失。在林業檢測尤其是基層部門的林業檢測方面人才缺口非常大,在發現林業病蟲災害時,多數情況下都是以簡單的噴灑藥劑方式進行防治,從而使得林業有害生物的抗藥性持續增強,不僅不能達到相應的防治效果,而且也會進一步增加防治難度。與此同時,針對林業有害生物的防治無法有效協調各部門的工作開展狀況,各個職能部門各自為政,從而使得林業有害生物防治的效果受到極大影響。
3 林業有害生物的科學防治對策
3.1 構建科學預警機制,全面提升檢疫水平
首先,充分考慮當前林業有害生物的防治現狀,結合防治工作開展需求,加強預警防控基礎設施建設,在各個林區地塊中科學布置監測點,進而讓監測網絡得到進一步完善,也能夠讓林業有害生物的監測成效得到強化[3]。
其次,嚴格落實有害生物調研工作,完善和規范當前林業有害生物應急防控體系,及時處理各類突發事件。
再次,林業主管部門要不斷強化復檢工作,提升復檢效率和質量,針對新造林,各部門需協同強化檢疫工作。
最后,嚴格落實產地檢疫工作,全覆蓋無檢疫對象苗圃,逐步完善檢疫臺賬,深入研分析林業有害生物當前的傳播現狀,提升檢疫成效。
3.2 創新防治措施
首先,為了將自然生態環境受到的負面影響實施有效控制,有害生物防治過程中要加強新型生物防治技術的研發,從根本上全面提升林業有害生物的防治水平,同時要對林業防治過程中的化學藥劑使用量進行有效控制。
其次,針對已有森林資源要落實好保護工作,在工作開展過程中要始終堅持適地、適樹的基本原則,要合理選擇優質壯苗,加強混交林的建設,這樣才能為推動林業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最后,在高度關注林業有害生物預防工作的基礎上,不斷推廣生物防治技術的普及應用,對抗病品種的培育工作給予高度重視,從而全面提升林業自身病蟲災害的抵抗能力,從而將病蟲災害帶來的危害控制在最低程度內。
3.3 完善獎懲激勵措施,加大資金投入
完善獎懲和責任機制,使其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規范性,針對生物防治工作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個人或單位要給予一定的獎勵,對有害生物防治落實不到位、防治效果差的個人和單位要嚴厲追究其責任。在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開展過程中要堅決杜絕化學藥劑的違規使用[4]。與此同時,針對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相關經費使用要實施科學化管理,實現各類審計制度的有效落實。此外,要積極拓展資金的籌集渠道,同時合理規劃資金的使用狀況,將基層和地方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充分激發出來。
3.4 強化未來有害生物的檢疫工作
任何苗木的引進都不可避免的會攜帶有害生物,而且苗木在運輸過程中也很可能會受到病蟲災害的威脅。鑒于這種狀況,林業管理部門在開展工作的實踐中要對外來苗木實施嚴格復檢,從根本上實現外來有害生物入侵問題的合理控制,將產地檢疫、運輸檢疫等相關工作落到實處,同時要全面普查植物的檢疫對象,并逐步強化定點檢測。一旦發生外來病蟲災害的情況下必須要及時采取有針對性應對措施,避免災害的擴散。
3.5 強化技術應用
在當前科學技術水平快速提升的情況下,林業有害生物的防治技術手段也更加豐富,尤其是無人機和雷達技術的應用。在近年來的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方面的數字化技術取得了極大的應用效果。也實現了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效果的全面提升,因此在林業防治工作開展的實踐中要對先進技術的應用給予高度重視,通過先進技術支撐來強化有害生物防治,并有效提升綜合防治水平。
4 結束語
有害生物會威脅整個森林資源,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在自然生態環境和氣候發生巨大改變的情況下,有害生物侵擾頻率越來越高,且危害性越來越大。相關部門必須將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落到實處,推動林業生態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志國,高明宇,王欣雷.鄉村生態保護建設及林業病蟲害防治[J].新林業,2021(17):50-52.
[2] 李發春.云南省峨山縣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存在問題及解決對策[J].世界熱帶林業信息,2021(6):57-58.
[3] 吳萍.林業生態環境建設中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林業科技,2021(12):137-138.
[4] 馮建華.同朔地區林業有害生物防治中的問題及對策淺析[J].山西林業科技,2021,50(2):71-72.
責任編輯:黃艷飛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Forest Pest Control
WANG Zi-qiao (Gansu Taizishan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Management and Protection Center, Linxia, Gansu 731505)
Abstract Harmful organisms can seriously damage forestry construction and hinde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forestry construction. Forestry authorities should do a good job in pest control, protect forest resources, improv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y.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d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forest pest control, and put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for reference.
Key words Forestry; Pest control; Problems; Countermeas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