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超
〔內容提要〕2021年9月28日,由東北大學、遼寧省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遼寧省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和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主辦,中國東北振興研究院承辦,中日韓合作秘書處作為支持單位的2021“東北亞區域合作論壇”暨“東北振興論壇”在沈陽東北大學成功舉辦。根據現場速記,將與會專家學者發言的主要觀點整理如下,以饗讀者。
〔關鍵詞〕制度創新 東北振興 新突破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入推進東北振興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貫徹落實國家“十四五”規劃提出的“推動東北振興取得新突破”的要求,2021年9月28日,由東北大學、遼寧省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遼寧省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和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主辦,中國東北振興研究院承辦,中日韓合作秘書處作為支持單位的2021“東北亞區域合作論壇”暨“東北振興論壇”在沈陽東北大學成功舉辦。來自全國政協、中央和國家部委的領導,國家級智庫、東北地區高校、科研機構和日韓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以及來自新華社、中新社、遼寧電視臺、遼寧日報、沈陽日報等媒體的代表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參與此次論壇?,F將專家在論壇期間關于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的發言觀點整理如下,以供參考。
一、東北地區高質量發展歸根結底要靠深化改革
遼寧省人民政府研究室原主任喬軍指出,2014年7月初,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辦公廳回訪調研報告上作出重要批示,“東北地區的振興發展,事關我國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的實現,事關我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協調發展,事關我國周邊和東北亞地區的安全穩定,意義重大,影響深遠。遼寧當前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東北地區其他省也存在,這些困難和問題歸根結底仍然是體制機制問題,是產業結構、經濟結構問題;解決這些困難和問題歸根結底還要靠深化改革。”喬軍認為,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兩個“歸根結底”的重要論斷,科學地回答了“十四五”乃至今后時期,事關東北實現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一系列帶有方向性、根本性、戰略性、全局性的重大問題,是貫徹黨中央“十四五”規劃《建議》中“推動東北振興取得新突破”的根本遵循。
中國東北振興研究院副院長李凱認為,習近平總書記的這個論斷,是對東北問題根源的根本性判斷,是思考和解決東北問題的一把鑰匙。目前東北遇到的困難和問題的根源,在于經濟體制機制原因以及相互交織的結構原因,其中體制轉型問題更加突出一些,所以要求東北地區要從深化改革入手,建立起完善的市場經濟體系,使東北地區的振興發展具有制度保障。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張占斌認為,當前,東北地區國有經濟比重過高、重化工國有企業偏多、國有經濟和國有企業競爭活力不足、民營經濟發展不充分、新興產業發展偏慢等問題和矛盾依然沒有緩解。針對東北國有經濟和民營經濟的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深化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是東北振興的重中之重,因此應加快東北地區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進程,加大東北地區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力度。
二、制度創新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
喬軍認為,“十四五”推動東北振興取得新突破,要靠高水平的制度創新成果來解決體制機制、深化改革問題,要靠高質量的投資發展項目來解決產業結構、經濟結構問題。高水平的制度創新成果用來改革調整優化社會生產關系,高質量的投資發展項目用來激活夯實壯大社會生產力。培育高水平的制度創新成果,是關系東北振興發展具有戰略性、全局性基礎性的重大工程,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是高質量投資項目落地的前提要件和制度保障,所以,破解當前東北振興發展戰略全局的重大問題,首先要在培育高水平制度創新成果上取得新突破。
張占斌認為,改革是東北振興的根本出路,要抓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機會,下大氣力推進體制機制創新。東北要振興必須實現體制機制的創新,特別是國有企業改革要走出新的道路。供給側改革不僅僅是要求企業來提供更好的產品和服務,也要求政府提供更好的產品和服務,政府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在很大程度上體現在體制機制上的創新,更好地在投資、金融、土地、科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等方面的體制機制上做出創新。
三、培育高水平制度創新成果的政策建議
喬軍認為,“十四五”時期東北面臨的最大的差距與挑戰是思想觀念問題和認識問題。破解制約發展戰略全局重大問題,要著力培育具有時代特色、高水平的制度創新成果,在培育高水平制度創新成果上取得新突破,以高水平的制度創新促進東北高質量發展。
張占斌建議,應該在東北設立混合所有制改革綜合試驗區。張占斌認為,推進東北地區的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實現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資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經濟發展,有利于放大輻射東北國有資本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競爭力;有利于各種所有制資本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提高“東北域”整體資源的配置效率。東北地區設立混合所有制改革綜合試驗區,可以有效釋放國有經濟改革紅利?;旌纤兄聘母镒畲罂赡艿匚龂H國內新的高端生產要素,帶動盤活區域內原有中低端生產要素,為國有企業和國有經濟發展注入新鮮的“血液”,激活“休眠資源”并提高科技創新能力,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并持續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張蘊嶺認為,東北地區的GDP等經濟指標跟南方相比不具優勢,要根據東北地區的優勢,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構建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制定適合東北特點的發展指數,形成對東北振興的理論指導,提振新形勢下東北振興的信心。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中國東北振興研究院院長遲福林建議,從國家層面強化東北四省區跨區域協調機制,建立多層次的跨省區合作機制。遲福林認為,推進東北經濟一體化,需要打破現行行政體制的束縛,建立高規格的跨區域行政協調機制,并由此形成東北地區整體融入東北亞的合力。建議參照粵港澳大灣區的經驗,在現行四省區行政首長聯席會議機制的基礎上,形成由國家發改委牽頭、各省區市主要領導參與的高層次協調機制與高效的工作機制。由東北四省區政府主要領導牽頭,工作機構設在各省區發改委,由商務、交通、農業、能源、礦產相關部門參與,在基礎互聯互通、強化產業互補、促進產業開放等方面形成新的合作機制。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教授常修澤認為,加入CPTPP對中國各個方面影響都很深,申請加入CPTPP的過程可能時間比較長,在這個進程中應該主動做一些準備工作,建議在遼寧籌建中國申請加入CPTPP進程先行探索區。從地理、歷史角度看,遼寧具有地緣優勢和與日本交往的歷史淵源;從與國際規則“接口”的角度看,在遼寧籌建先行探索區比其他地區更具有典型意義;從現實條件來看,遼寧省體制創新的積極性很高,這是先行探索區必須具備的內在條件。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卓賢建議,提升東北地區的全生命周期的營商環境。卓賢認為,國內相關部門非常有必要對各個地區營商環境進行量化評估。從目前一些機構發布的營商環境評估來看,東北似乎并不差。但很多評估方式更多著眼于對前置的準入環節評估,只管“生”,不管“死”。可以考慮用民營企業三到五年存活率,以創新型企業研發和投入與研發成果之間比例的關系等,來反映全生命周期的營商環境改善。
吉林大學東北振興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劉威認為,東北振興首先在于思維的突破。東北要想實現突破性發展,必須要解放思想,使用非常規手段,選擇一種“無中生有”的制度創新、制度設計,不能按部就班地走常規發展道路。制度創新絕不是自己搞出來的,要從頂層或外部植入新制度,推動顛覆性創新,用制度突破來引領人才流動、技術創新和資源配置,通過制度創新來釋放技術能量和產業優勢,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建議建立人才特區,財稅、產業特區,把東北能量發揮出來。
國浩律師事務所創始合伙人、中改院—國浩自由貿易港法律研究院院長李淳認為,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法治是最好的政策保障,法治是東北全面振興的必由之路,法治是東北全面振興的戰略選擇。東北全面振興,重在法律保障。建議適時制定“東北振興法”。
(作者單位:東北大學東北振興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