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德強 編輯:紫陌

大學畢業后,蘇清吾在寧波從事房地產文案工作。她每天都做著重復的事,這生活仿佛一眼就能望到頭。2016年,生性愛自由的她索性辭職回老家,做了一名獨立攝影師。平時接一些創意設計和拍攝廣告之類的單子,掙的錢從兩三千元到七八千元不等,雖然不多,但足夠生活。
為避免周圍人群的打擾,2017年,蘇清吾搬到了老家的山里,獨自居住。她希望有更多自由的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其間,她開始不斷探索自己熱愛的傳統文化。比如,她學會了用“金繕”的工藝修補殘缺器物,感受器物的不完美之美。
2018年開始,蘇清吾接觸到短視頻,她開始將這些做成視頻,在網上分享自己的手工作品,一面古風扇子,一個漢唐風格的繡球,自己燒的陶瓷碗等等。她說,特別喜歡這些傳統的東西,覺得它們既代表著文化自信,同時又傳遞著一種獨屬于我們中華民族的美,這也是她想要分享給大家的初衷。
蘇清吾特別喜歡一些與傳統文化相關的東西,比如“金繕”“巖彩畫”等等,就是想要通過自己的雙手,讓更多人知道這些傳統東西的美。其實她獨自建造“故宮亭”純屬意外。
在山里生活了兩年之后,蘇清吾每次做完一件小作品,她都會留下一個視頻作為紀念。而她拍視頻基本都在一面紅墻前完成,時間久了,她覺得有些單調,后來無意間翻到故宮的亭子,覺得配色非常好看。而且看上去,感覺構造也不算太復雜,有一天她突發奇想:為何不把故宮里的亭子“搬”回家?
2020年5月,蘇清吾決定要在自家后院里模仿打造一座精美的“故宮亭”。一提起故宮的建筑,想必大家的腦海中已經有畫面了:朱紅的墻面、明黃色的瓦片、屋檐上的彩繪,尤其是一處處的建筑工藝,簡直嘆為觀止!
一直非常熱愛古建筑的蘇清吾,決定研究故宮亭子的建造技術。前期準備工作一定要做足,她一邊大量地閱讀書籍,查資料了解建筑的相關知識,觀看相關視頻,一邊積極地尋找建筑原材料。
開花期是大豆需水的關鍵時期,這時代謝旺盛,耗水量大。如遇干旱,土壤含水量降低,易導致植株生理缺水,引起大量落花。必須給予水分補充,灌水提倡小水澆灌,水量不宜過大,防止大水漫灌。但遇暴雨或連陰雨時,要及時排水防澇。

蘇清吾雖然一直喜歡搗鼓手工藝,但她沒有學過一天的木工,過去做過一些小盤子,將木門改成沙發,不過成品都很粗糙。這次建故宮亭子,她可以說是從零開始摸索、學習。最難的當然還是實踐。真正動手之后,她才深切地體會到這個活計的繁雜與艱難。起初,她面對的只是一面水泥墻和一堆簡單的木材。后來她開始對著木材進行畫、鋸、鑿、挖、磨……
建造這個故宮亭子,蘇清吾采用的是古老的傳統榫卯技術。到底什么是榫卯技術呢?我們的古建筑主要是以木結構為主,在沒有釘子的時代,其實各個零部件就是通過“榫卯”來“連接”的。簡單來說,就是一端長(榫頭),一端被挖出一個與榫頭相同尺寸的口子(卯口),然后將榫頭插入卯口,形成“榫卯連接”。
蘇清吾說,古代人用木頭作為古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巧妙的。因為其易加工和重量輕的特點,讓很多古建筑更加結實耐用,因為這種組合有效地減少了木頭之間的扭動,這是鐵釘無法做到的。

再加上連接方式上屬于半連接,所以有著優秀的抗震性,即使在地震時,震動也不會讓建筑造成巨大的損害,因為榫頭與卯口之間會有一個復位的循環,這不就是大自然賜予的“抗震阻止器”嗎?其實“榫卯”也是一種文化,它體現了我國古代工匠的智慧。
有趣的是,需要精密計算的榫卯技術,讓蘇清吾這個文科生特別頭大,密密麻麻的數字,有時候怎么算也算不明白:“一旦計算錯了,榫卯不密實,就得推翻重做。”“一開始做資料沒太看懂,根據圖片參考著做,所以4個昂都是不一樣的……就在試錯……”
其中波折最多、最讓她頭疼的,是搭建亭子頂部的時候。“屋頂四個角要放四根斜著的脊木,它們要連到同一根橫梁上,相互間是有交叉點的。可能對好這邊的兩個點,放第三根的時候,因為相互作用,那邊又對不上了。牽一發而動全身,來來回回一直在調這個。”她總覺得各個部件銜接不起來,為此,蘇清吾特意來到北京故宮,專門找到她仿造亭子的原型,仔仔細細地觀看建筑細節,徹底看明白了,這才回來重新著手。她僅在做屋頂這個工序上,就耗時半個多月。
此外,還有制作斗拱、昂,調整柱子顏色等,蘇清吾都是邊學邊試錯后才慢慢上手的。
在亭子有了“型”之后,蘇清吾使用了中國傳統土木工程技法“地仗”。她用桐油、樟丹、豬血、石灰水、瓦灰等原材料進行攪拌,然后糊在木頭上做襯底。這樣能保證木材不受白蟻入侵,起到防腐防潮的作用,甚至還能防火。這些工作,都能為亭子“延年益壽”。
其間,有些材料比較難弄,多虧了鄉里鄉親的幫忙。譬如說,用來涂抹柱子的瓦灰血漆,需要新鮮的豬血,她問了好多人,才找到一個殺豬的屠夫;擰豬血的稻稈是向村里阿公要的;屋頂的黃泥是村里大爺帶著她去隔壁村挖來的。
最后,亭子的彩繪也是蘇清吾一個人完成的,她翻了書,挑了個自己覺得能畫出來的紋樣,把亭子的外觀描摹得更精致。看上去非常驚艷。
這個“故宮亭”用到了太多的傳統手藝,蘇清吾前前后后忙活了5個多月才完成。令人驚嘆的是,整個建造過程中沒用一枚釘子,一滴膠水。她用榫卯工藝讓木頭與木頭互相受力、制衡,組成堅固又減震的結構。而且在外觀上,這個亭子同故宮亭一樣精美,如魔術一般顯得美輪美奐。前來參觀的人,無不為之連聲驚嘆!大家更不敢相信,“故宮亭”的建造者不是老工匠,而是一個“90后”!
其實在整個建筑過程中,蘇清吾所借助的外力就是她的伯父、伯母和外婆,偶爾幫她搬運一下木材,扶住柱子腿為保證她搭建亭子的頂部,其余的更多細節性的工作,都靠她自己來完成。等到基礎結構起來以后,她再用瓦灰、麻絲給其封頂,覆上瓦片。
因沒做過木工和泥瓦工,整個亭子做下來,蘇清吾受了很多傷。給斗拱鑿孔的時候,錘子會敲到手,經常敲出淤青;用鑿子去修一修木頭的邊,修過頭了,就會戳得手流血;用鋸子鋸東西的時候,一不小心也會鋸到手。
“有一次比較嚴重,是在蓋瓦片的時候。我在桌子上又放了一張凳子,踩在那個凳子上去蓋瓦片,蓋完下去的時候踩空了,摔下來手心被戳破,腳也扭了,好幾個星期才好。”蘇清吾說道。但她并沒有因此而停止工作,傷好后馬上又繼續干。
蘇清吾的手,完全不像一個“90后”女孩應該有的纖纖玉手,而是非常粗糙,還有血口子,完全是一雙傷痕累累的手,她付出的努力和辛苦可想而知。
蘇清吾說,2020年11月“故宮亭”制作完成,她特別有成就感,當陽光照射在亭子上的時候,覺得陽光都更好看了。而造完亭子后,蘇清吾的一雙手,還沒停下。
她還用榫卯技術和大漆(是一種天然漆,為漆樹的一種分泌物)做了一把椅子,又用榫卯、大漆和螺鈿(用螺殼與海貝磨制成人物、花鳥做裝飾)做了一張古香古色的桌子。
她還特意在亭子周圍種了桃樹、海棠、牡丹等觀賞性植物。在這里小小地休憩一下,悠閑又自在。之后,曾經不理解她的父母也露出了驚喜的神情。偶爾家里來客人,蘇爸爸總是會特意帶著客人去參觀蘇清吾的這件建筑作品,然后自豪地指著亭子說:“這是我女兒自己親手蓋的,只花了萬把塊錢!”客人看后,總會連連贊嘆。
蘇清吾卻說:“第一次出手,還是留下了些許遺憾。很多尺寸比例還沒有掌握精準,不過這次得到了寶貴經驗,以后再做就順手多了,也不會經常受傷了。”
2021年5月,一條《90后女孩家中建了座“故宮亭”》的視頻,不僅引來300萬網友圍觀,還上了B站熱搜。畫面中,只見眾多木材之中木屑翻飛,樹木縫隙之間,一位年輕漂亮的女孩在執筆作畫。她全程無言,只是在埋頭苦干。視頻中的這位全能的“女中豪杰”便是蘇清吾。癡迷中國傳統文化、動手能力又超強的她,被網友譽為“建筑系的李子柒”!
蘇清吾說,未來她打算圍繞傳統文化生活美學的大方向,去做更多相關的學習和嘗試。“生活的方方面面能接觸到的東西,我都希望自己學得會,再呈現出來,那種所有東西都完全屬于自己的感覺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