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尚燕琴 編輯:萌新

我家先生是個話少的性子,每天下班回到家,順心時候會和我聊幾句;心情不暢的時候,悶頭吃過晚飯就一個人坐在書房,別說和我聊幾句了,就連個正臉也難看到。每每這時候,我心知肚明——這肯定是白天工作上窩著火氣,無處可說無處可泄,只能獨自坐在一旁默默內化。以前遇到這種情形的時候,我多半是不理會他——若是這時候理會他,有事沒事他都是沒個好聲氣、沒個好話,我碰一鼻子灰自討苦吃。
但現在,看著先生孤獨僵硬的后背,我有點心疼:我若是受了委屈,家人、好同事、好閨蜜,但凡能說的,我都會找他們訴苦,被他們安慰一番,氣也消差不多了。可先生卻只是忍氣吞聲,自己一個人扛著去消化它。我決定去點把火,讓先生把脾氣發出來。我走過去站在他身邊,先是嘮叨些無關緊要的閑話,先生不耐煩地讓我別打擾他。我故意胡攪蠻纏、無理取鬧去找茬,果然先生一通劈頭蓋臉的痛斥,說什么在公司就夠煩心的了,回家也不消停如何如何。
等先生發完了脾氣,我笑容可掬地把臉湊到他面前溫聲軟語地說:“要不要給你煮碗面?”這是大家常說的港劇里那個安慰人的梗。當初還是先生講給我聽的,所以,我這么一說,先生一下就明白我的用意了。雖然他此時還心存余怒,語氣不善地回一句,剛吃完撐著呢。我繼續推進劇情,拿腔拿調說:“做人呢,最重要的是開心。”先生有點忍不住了,一把推開我說,行了行了,知道了。
到了這個份上,我覺得可以把話挑明了,告訴先生,心里有氣,回家不要憋著,可以沖我發脾氣的。先生沉默一下,看了我一眼說聲知道了。
到此,我的感悟是,夫妻之間,發脾氣是一種親密的行為。因為越是親密無間,才越是能無負擔地隨意相處,如果在最親近的家人面前也要拘著、忍著,那多憋屈啊。
后來,先生也不再刻意隱忍,有一次我正在做晚飯,聽到敲門聲,我沒有立即去開門,想等著把手里正在切的蔥花切完了再去開。結果下一秒就聽到用腳踢門的催促聲。一打開門,先生抱著一個齊脖子高的箱子,露著一張慍怒的臉,斥責我開門慢。我一邊解釋一邊殷勤地接過紙箱,即便如此,先生的攻勢依然不減,又開始抨擊我亂花錢,天天買東西天天有快遞。我正要反駁,轉瞬一下明白了:先生這是發脾氣呢——對,就是我自己鼓勵的那個發脾氣,那就什么也不說了唄。
我聽著先生從當前經濟背景到家庭收支,再到我看直播易形成沖動消費等,一席痛批指責直說到晚飯上桌。
我一臉贊許地盯著先生說:“呀,以前不顯山不露水的,今天才見識到,我家先生口才不錯啊!條理分明,用辭嚴厲,一下就把我打敗了吧,大有舌戰群儒的潛力啊。繼續繼續。”
先生白了我一眼,揮揮手說,繼續什么,吃飯吃飯。
飯桌上,我真心實意地閑聊說,我一直很想成為那種能“上得了戰場的人”,這個戰場是指在外面受到別人的欺負時,能挺身而出拒理力爭,能嚴辭維護自己和家人。可直到現在我一遇上事時,氣血上涌自己就頭腦混沌,語無倫次,甚至說話都結巴了,不戰而敗啊。
先生聽著,沒好氣地說我沒出息。沒出息就沒出息吧,反正,先生發完脾氣后,身心放松了,我也成功化解了現場緊張的氛圍。
其實我也不是佛陀大肚,能容先生脾氣。有些時候,先生的脾氣不是發泄外來壓力,而是真的和我起矛盾發生爭執了,吵過之后,我也有點忿忿。但轉而一想,兩人說開了,總比冷戰要好吧。剛才扯著嗓子和先生對吵,現在嗓子有點兒干癢,我可憐巴巴地央著先生給我倒杯水。先生嘟囔著,吵完架還得給倒水潤嗓子,這什么事喲。
發脾氣、吵架,這都不算事,減壓不憋氣才是最重要的,而且還能鍛煉口才、增加肺活量甚至減肥……這么想想,還有什么脾氣是容不下的呢?
以前人們夸贊夫妻間相處和諧時總是這樣描述:兩人從沒發過脾氣,沒紅過臉。但現在我覺得,應該鼓勵對方:心里不痛快就沖我發脾氣吧!我是你的棉花糖——打上來,不疼還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