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 佳 鄭雯雯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人才工作,多次在不同場合發表重要講話,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努力造就一大批能夠把握世界科技大勢、研判科技發展方向的戰略科技人才,培養一大批善于凝聚力量、統籌協調的科技領軍人才,培養一大批勇于創新、善于創新的企業家和高技能人才”,為高層次人才選拔培養引進工作擘畫了藍圖,指明了方向。
高被引論文(學科內被引用次數前1%的論文)被認為是代表該國高層次人才實力的指標之一,高被引論文數越多,國家的高層次人才實力就越強。近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完善科技成果評價機制的指導意見,評價維度更科學、更全面之后,“高被引科研人員”的人數就成為新的科研質量評價指標之一。2014年-2020年期間,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每年度公布全球高被引科研人員名單(Highly-Cited Researchers),累計有31828人次入選。這些科研人員分布于22個學科領域中,是基于Web of Science數據庫10年內發表高被引論文數量最多的科研人員中遴選出的優秀人才。本文分析了2014年-2020年間的高被引科研人員信息,旨在展現我國高層次人才的優勢和不足,為我國今后引進和培養高層次人才提供參考。
2014年-2020年,美國以14369人次入選的絕對優勢排在全球高層次人才數量首位,英國位居第二,共2825人次入選。中國大陸(內地),有2503人次入選,總人次數排名第三,占全球總人次的7.9%。同時,港澳臺地區有447人次入選(香港特別行政區267人次,澳門特別行政區30人次,臺灣地區150人次)。2014年-2020年,中國大陸(內地)入選人次數量呈不斷上升趨勢,2019年起人次數量超過英國,位居第二名。
高被引科研人員中,中國大陸(內地)入選的2503人次在全部22個學科領域中均有分布,相對集中于交叉學科(856人次)、化學領域(363人次)和材料科學(352人次)。入選人次排名前10位的其他學科按照人次數量排序依次為機械工程(283人次)、計算機科學(147人次)、物理學(103人次)、數學(84人次)、地球科學(80人次)、植物學與動物學(59人次)和農業科學(37人次)。
2014年-2020年,中國大陸(內地)2503人次分布在154所高校、13個研究院所、8個企業和5所醫療機構。其中,高校科研人員入選1916人次,占總數的76.5%。入選人次排名前三位的高校分別是清華大學(161人次)、北京大學(92人次)和浙江大學(92人次)。其他排名前10位的高校按照入選人次數量排序依次為蘇州大學(66人次)、電子科技大學(65人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60人次)、東南大學(59人次)、復旦大學(59人次)、上海交通大學(54人次)、哈爾濱工業大學(46人次)、華南理工大學(46人次)和中山大學(46人次)。
通過以上數據可以發現,高水平高校的優質科研生態環境對培養高層次人才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在多個人才評價體系中得到充分體現。
2014年-2020年中國大陸(內地)入選高被引科研人員的2503人次中,研究院所入選528人次,占總數的21.1%。其中中國科學院入選494人次。高校和中國科學院入選總人次為2410次,所占比例達到96.3%。入選人次數量排名前3位的研究院所分別是中國科學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和中國農業科學院。
2014年-2020年中國大陸(內地)入選的高被引科研人員中,企業入選48人次,其中36人次來自于華大基因,4人次來自于碳云智能。醫療機構中,廣東省肺癌研究所、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解放軍總醫院、南方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和深圳市精神衛生中心共有11人次入選。
根據上文數據顯示,我國高層次人才的學科分布最多的前三為交叉學科(856人次)、化學領域(363人次)、材料科學(352人次)。而這些學科中國在世界排名都靠前,很多學科僅次于美國。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我國高層次人才較少的幾個學科領域為:經濟學與工商學(6人次)、免疫學(6人次)、臨床醫學(4人次)、精神病學與心理學(3人次)和藥理學(1人次)。
這說明平均水平高的學科比平均水平較低的學科出現拔尖人才和產生高影響力學術成果的幾率要大得多。我國既要保持這些強勢學科的領先地位,也要著重提高弱勢學科的平均水平。
高層次人才是“扎堆”工作、互相影響的。依靠固定且有實力的合作團體及機構,是獲得優秀研究成果強有力的基礎。培育一個科技團隊的核心成員并最終形成穩定的合作團隊,是培養高層次人才的基礎。同事、師生甚至親人同時入選高被引科學家的現象已經屢見不鮮,優秀的科研社會關系對研究者取得高質量成果有著非常重要并且積極的作用。
其次,還要鼓勵高水平科研人員之間的交流和合作。如果科研工作者能夠向本領域內的著名科學家、科研團隊學習或者與之共事,對于自己科研水平的提高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從上文數據可以看出,我國高層次人才最為集中的仍然是高校和研究機構,兩者總人次超過總數的97%,這說明我國高校和科研機構的科研水平飛速發展,培養高層次人才的能力不斷提升,今后仍然要依托知名高校和科研機構帶動人才能力發展。
中國高層次人才中有48人次來自8個企業入選高被引科研人員名單,這說明我國科研人員的職業路徑正在向多元化趨勢發展,隨著我國科技水平的快速發展和企業創新能力的不斷提高,像華大基因、碳云智能這樣培育高層次人才的企業將會越來越多。
雖然我國入選醫學類學科的高層次人才很少,但還是涌現出廣東省肺癌研究所、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解放軍總醫院、南方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深圳市精神衛生中心等高水平的醫學研究機構。同時,也對我國的醫學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有更多高水平的醫療機構培育更多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高水平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