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倩茹
摘 要:從荊浩《筆法記》中“六要”論這一美學命題出發,探究“六要”論如何指導繪畫創作度象取真,通過逐句分析并對“六要”加以重新解讀,在領悟其間關系的同時試圖對當代山水畫創作有不同以往的理解和認識,對傳統的繪畫理論進行新的解讀,以促進中國當代山水畫發展。
關鍵詞:山水畫;“六要”論;度象取真
唐末政局多變,戰亂頻繁,民生困苦,促使中國文人的人文意識覺醒。受老莊“天人合一”思想的影響,面對動蕩不安的政局,文人逸士多選擇隱居不仕,山水畫因此勃興。唐末五代時期著名畫家荊浩將多年繪畫實踐經驗和創造性理論整理成著作《筆法記》。其中“六要”論、“圖真論”等極具建設性理論的提出對山水繪畫理論發展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目前學術界對這本畫論著作的研究多集中在對“圖真論”的探索上,筆者從山水畫創作的角度出發,對傳統繪畫理論思想進行新的解讀。本文通過探析“六要”論如何指導繪畫創作“度物象而取其真”,以期促進中國當代山水畫發展。
在《筆法記》中,荊浩提出畫有“六要”,即氣、韻、思、景、筆、墨,但他沒有立即解釋“六要”的具體定義,而是提出“度物象而取其真”這一美學觀點來說明繪畫創作如何表現客觀對象。“度”多指尺度、制度等,同時它又有揣測、忖度之意。在荊浩看來,“度”是一種深入品味物象的藝術創造活動。何謂“真”,“物之華,取其華,物之實,取其實”,荊浩以“華”與“實”闡述了對于“真”的理解。那么“度物象而取其真”就可以理解為畫家在繪畫創作過程中充分發揮自身想象力和創造力,表現物象的精神實質。雖然山水畫是對客觀自然的反映,但畫家在創作山水畫時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在荊浩的觀點中,山水畫雖然是對客觀景象的描繪,卻不是簡單地描摹刻畫,畫家需要將自己的主觀思想融入繪畫創作。若畫家仔細斟酌并將“六要”作為繪畫創作的核心要義,可以使創作的山水畫具有內在精神氣韻。因此,關于繪畫創作的現實基礎,即荊浩在其理論著作中提出“六要”,成為本文闡述的重點。
一、“度物象而取其真”的現實依托——“畫之六要”
“六要”即對繪畫創作提出的六個要求,也是繪畫創作的現實基礎。南朝齊梁時期畫家、繪畫理論家謝赫曾提出“六法論”,至此中國畫對于“氣韻生動”的追求延續至今,為中國畫理論的發展奠定了深厚基礎?!傲ㄕ摗笔侵x赫在其著作《古畫品錄》中依據人物畫的創作實踐歸納整理的品評繪畫的六條標準,對人物畫創作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至唐末五代時期,人物畫逐漸從繁榮走向衰退,取而代之的是山水畫的勃興,對于人物畫的品評和創作標準已不再適用于山水畫。因此,荊浩基于原有的觀點和多年繪畫實踐經驗,提出了“六要”論。“六要”論是對謝赫“六法論”的延伸和發展,對于山水畫創作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荊浩認為“氣者,心隨筆運,取象不惑”,將“氣”擺在“六要”的首位,點明“氣”作為山水繪畫創作的首要,是自然山水的精神與生命力?!皻狻庇跓o形中將心與筆相結合,使畫者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不被外象所迷惑,筆隨心動,下筆有神,表現繪畫對象之生氣。“度物象而取其真”首先要做到的是“取象不惑”,不執著于客觀物象的外在形象而缺乏了對“氣”的追求。只有做到“心隨筆運,取象不惑”,畫中神氣方能顯現,而山水畫之“真”自然而然顯露出來。
荊浩認為“韻者,隱跡立形,備儀不俗”。“韻”是一種內在的精神美,是畫中形象有一種自然流露的意味、不著痕跡的美感?!佰E”在這里指繪畫創作表現上不自然的痕跡,“隱跡”的意思是隱去矯揉造作的繪畫痕跡,使繪畫作品著重突出內在精神特質。荊浩強調在描繪畫中物象時,要避免刻意塑造帶來的矯揉造作之感,要脫離庸俗的法則,這樣方能凸顯物象本身特質,使作品富有韻味。荊浩雖將“氣”與“韻”分開來談,但“氣”與“韻”具有密切的關系,沒有對“氣”的把握,“韻”就無法“不俗”,對“韻”的追求同樣是荊浩求取“真”的必要因素之一。
“思者,刪撥大要,凝想形物?!焙我缘谩八肌保嫾倚枰跇嬎茧A段對客觀物象進行深入的觀察和細致入微的思考,在取舍提煉后將腦海中的意象呈現在畫面上。“思”是繪畫創作過程中審美意象逐漸生成的構思階段,也是從再現真實物象到表現藝術真實的關鍵環節。所謂“度物象”不只是超脫物象的外在形象,在筆者看來荊浩的“度”之中也有對外在形象的“思”,在取舍提煉后,達到對“真”的追求。
“景者,制度時因,搜妙創真”,這里依然要發揮畫家的主觀能動性,根據變化進行取舍,在不斷變化的事物和時令中抓住其真實本質進行表現?!八衙顒撜妗彼淖帜Y了荊浩繪畫創作思想,“搜”是對審美主體自身如何選擇的要求,畫者需要深入林泉搜尋對于自身而言觸動最深的自然物象作為創作題材?!懊睢背薪悠浜笫菍Α八选钡慕Y果的巧答?!皠摗保蠢L畫創造力,這種創造力亦是對“真”的追求。“搜妙”為“創真”服務,如何超脫自然物象達到“真”,需要畫家發揮主觀能動性,根據對不同季節不同景色的獨特感受進行繪畫創作。
“筆者,雖依法則,運轉變通,不質不形,如飛如動。”“法則”就是法度,雖然需要依照一定的法度進行繪畫表現,然而變通能力與駕馭筆墨的能力同樣關鍵。“不質不形”即不拘泥于物象外形,運用純熟的章法使畫面充滿靈動與生機。在創作時,應遵循一定法則,靈活地用筆將構想呈現出來,使筆意不受客觀形質的束縛,飛動傳神。
“墨者,高低暈淡,品物淺深,文采自然,似非因筆”,這是荊浩在山水畫創作上的開創性理論。王維首先采用“破墨”技法展開了對筆墨意境的追求,而荊浩根據當時山水畫發展現狀將“墨”提升至獨立的地位。荊浩以墨之濃淡代替賦彩足以證明在他心中用墨可以產生許多不同的效果,甚至比賦彩更有韻味。荊浩闡述了前人未曾專門提到的“墨”的重要性,但又指出繪畫創作不能僅依靠筆墨表現。對于“取真”而言亦是如此,筆墨的地位雖有所提升,但畫面生動真實依然有賴于“六要”而不是任何 “一要”。
二、“六要”論對當代繪畫創作的指導意義
通過對“六要”論內容進行逐句分析,我們對“六要”在繪畫創作中的作用與意義有了更清晰明了的認識,接下來筆者將其分成“氣韻”“思景”“筆墨”三組繼續分析“六要”論對于當代繪畫創作的指導意義。
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國當代繪畫受到日新月異的科技、多元文化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一些畫家忽視了時代的發展和景物的變化,執著于傳統繪畫的筆墨技巧和表現形式,其作品不符合現代審美,無法滿足大眾的審美需求;還有一些畫家則將目光從重視內在文化精神轉向追求外在形式美感,為了迎合時代的發展而背棄了中國傳統繪畫精神和創作要義,并以西方繪畫創作要義來要求中國山水畫。中國山水畫在新的時代需要新的發展,但不能逐末忘本。當代山水畫所面臨的諸多問題最終還是要落實到作品具體的氣韻、意境和筆墨問題上,這就需要當代山水畫對于傳統繪畫創作要義進行不斷解讀。
“氣韻”一直被視為中國傳統繪畫創作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荊浩將其分為“氣”與“韻”兩層含義,使二者的作用更加明確和突出:“氣”既作為藝術作品的生命力又作為藝術家的創造力,貫穿繪畫創作全過程并影響著藝術創作從取象、立意到意象生成整個過程的成敗;“韻”則是對山水畫意境的要求?!皻忭崱睂τ诋敶剿媱撟鞫酝瑯悠鸬浇y領全局的作用。雖然時代不同,山水畫的題材有所不同,然而都追求“氣韻”,這一點是不容忽略的。通過繪畫形成獨有的氣韻使得山水畫在新的時代呈現出新的精神內涵。
“思景”相當于繪畫創作過程的構思階段。山水畫的意境是整幅畫的靈魂,而塑造意境需要構思。構想生動靈妙會使畫面意境富有韻味。對物象進行細致的構思,“刪撥大要”,繼而形成獨具畫家藝術個性的意境,這在山水畫創作中是相當關鍵的步驟之一,也是當代山水畫創作需要多加關注的地方。在近年來的國畫展覽中,繪畫作品出現了精妙的構想與現當代社會文化相融合而成的獨到山水意象,時常令觀者耳目一新。日常生活學習中,繪畫創作者要有一雙善于發現美的眼睛,以獨到的眼光和構想創作出符合現代審美的山水畫作品。
“筆墨”在荊浩的理論著作中達到了獨立的新高度。荊浩認為“吳道子畫山水有筆而無墨,項容有墨而無筆”,強調筆墨結合在山水畫創作中的重要性??v觀山水畫發展歷程,不難發現山水畫逐漸脫離了對筆墨意趣的表達而是尋求以各種材料和色彩突出山水之美。不可否認,新的繪畫形式與技法非常重要,極大地促進了中國山水畫的發展。但是山水畫作為中國特有的畫種之一,是以筆墨造境的文人繪畫,荊浩以“氣韻俱盛,筆墨積微;真思卓然,不貴五彩”指出了筆墨在山水畫中不可替代的作用。筆墨發揮的不是繪形作用,它變化萬千,是表現作品“氣”和“韻”的重要手段。有學者認為,中國畫創作的精髓不在于題材的選取,而在于筆墨的運用。筆墨入境,方顯萬物神韻。因此,當代山水畫創作者要重視對筆墨的學習和靈活運用,掌握多種筆墨技法。
現代社會生活、審美情趣和審美觀念的變化必然引發傳統藝術表現形態的改變。面臨種種挑戰,中國山水畫要尋求新的發展,與時俱進,但不能背棄中國傳統繪畫精神和創作要義。對傳統繪畫創作要義的現代解讀對于當代繪畫創作者來說是相當有必要的,當代繪畫創作者應在“六要”論的基礎上,將當代美學思想與傳統美學理念融會貫通,使山水畫作品在氣韻、意境、筆墨等方面煥發全新的審美價值。
參考文獻:
[1]陳傳席.中國繪畫美學史[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9.
[2]張晶.“度象取真”與“畫有六要”:五代荊浩《筆法記》解析:上[J].名作欣賞,2020(7):122-126.
[3]湯凌云.荊浩《筆法記》“度物象而取其真”命題釋義[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4):64-67.
作者單位:
河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