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蘇悅
唐宋時期詠茶詩出現并盛行主要是兩方面原因:一方面,茶葉在我國有悠久的種植歷史,隨著飲茶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到了唐宋時期,飲茶逐漸成為文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另一方面,茶葉大多種植于深山之中,同時茶葉本身的味道較為清單、略帶苦味,這些特性與儒道思想暗合,并且早在晉代茶就成為部分地區的待客之物,有了淡薄寧靜的意象。
《中興書》中記載,陸納在擔任吳興太守時期宴請謝安將軍,陸納欲以茶果待客,其侄子卻認為茶果待客過于寒磣,便自作主張擺上大宴,在賓客走后,陸納責備侄子破壞了他淡泊的操行。由此可見,早在晉代,茶葉就已經成為文人表明自身淡泊名利的載體。茶葉頗受文人青睞,文人在寫詩作詞時,經常通過詠贊茶葉來表明自身的志向與審美情趣。唐宋詠茶詩體現了詩詞作家深厚的文學功底、體現了當時的茶文化,分析詠茶詩可以了解詩詞作家的文人風骨及其審美情趣,從而了解唐宋時期的文人風貌。
一、唐宋時期詠茶詩興盛的社會背景
縱觀我國古代詠茶詩的發展歷程,詠茶詩在唐宋時期發展達到鼎盛,而茶葉之所以被唐宋文人青睞,被頻頻寫入詩詞作品,與唐宋時期的社會背景及文化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
(一)唐宋詩歌題材的重大抉擇
飲茶文化在唐朝初期便已經出現繁榮之景,出現了一定數量的飲茶詩詞作品,《茶經》的出現進一步推動了唐宋時期飲茶文化、寫作詠茶詩的發展。《茶經》系統地講述了茶葉的起源、種植方法、器具制作、制作方式與飲茶器皿、飲茶方式,受到文人廣泛關注。自此,茶葉在文人詩詞作品中出現得更加頻繁,出現了諸多詠茶佳作。唐朝詠茶詩大力詠嘆自然意象,催生出“盛唐氣象”,宋代的詠茶詩則突出茶葉的文化意境,審美含蓄內斂。
(二)“三教融合”的社會背景
唐宋時期政治、經濟高度繁榮,在這樣的背景下,唐宋文化呈現高度繁榮之態,儒教、佛教、道家文化都在這一時期得到空前發展。佛教文化宣揚超脫世俗、自然清凈的思想,儒家強調和諧中庸思想,道家倡導無為、清凈自然的思想,盡管三教思想之間存在較多差異,但在唐宋時期三教呈現融合現象。而茶生長于深山,味道略苦,具備清凈遠淡的品性,因此茶葉與三教中的某些思想不謀而合,能夠較好地將三教思想進行融合。因此,在唐宋的詩詞作品中,文人經常通過詠贊茶葉來表達自身的審美志趣,抒發自身的言行思想。
(三)“以俗為雅”的生活審美觀念
唐宋年間,佛教思想和儒家思想盛行,文人深受禪宗思想與儒家思想的影響,唐宋文人詩詞也趨于世俗化和內斂化,逐漸形成了以俗為雅的審美觀念。在這樣的審美觀念影響下,生活中的事物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文人墨客的詩詞作品中,茶葉在唐宋時期逐漸走進文人甚至是普通百姓日常生活,具體表現為以下三方面。
首先,唐宋時期的人嗜茶。如《封氏聞見記》記載,當時佛教、禪宗推崇飲茶,而佛教在唐朝時期極為盛行,禪宗飲茶文化因此得以推廣到文人群體中,被文人所接受。這樣的飲茶文化在宋朝時期得到了傳承與發展,成為繼酒之后宋代文人雅士待客的又一重要飲品。其次,唐宋時期在種茶、制茶、茶具、茶水等方面都有了較為系統的研究,唐代有陸羽編制的《茶經》,宋代有蔡襄的《茶錄》等作品。再次,唐宋時期文人不僅喜愛飲茶,而且十分欣賞茶葉所蘊含的品格。唐宋文人時常寫作詠茶詩,為日常飲茶生活增添情趣,唐宋文人的這一行為對于我國茶文化的形成和傳承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唐宋時期詠茶詩的發展及其特點
研究詠茶詩不難發現,唐代是詠茶詩最為繁榮的時期,進入宋代之后,詠茶詩繼續繁榮與發展。
在唐朝,我國政治、經濟、文化高度繁榮,且社會環境相對開放,在這一時期文人的物質生活較為豐富,且思想上較為開放,其創作的詩詞作品也大多具有較強的創造性與藝術性。在唐代的詩詞作品中,很多詩詞作品將重點放在了茶葉本身,作詩描述茶葉的做法,稱贊茶葉,或者是通過茶葉來表明自身的志向。唐代詠茶詩數量繁多,至今保留約1 000余首,杜甫的《重過何氏五首之三》,李白的《答族侄僧中孚贈玉泉仙人掌茶(并序)》都是詩詞作品中的經典之作。其中不僅描述了茶葉的采摘與制作過程,還表明了詩人的志向。不同詩人的藝術風格也存在較大差異,這進一步
豐富了詠茶詩。
宋代,詠茶詩進一步發展,相對于唐代的詠茶詩而言,宋代的詠茶詩詞作品形式更為豐富,涉及絕句、律詩、回文詩、宮詞等多種文體。在數量方面,宋代的詠茶詩至今留存的數量也多于唐代詠茶詩,不僅如此,我國熟悉的詩人,如歐陽修、蘇軾等,都曾創作過詠茶詩。在詩詞寫作風格和手法方面,宋代詩詞出現了以茶喻理的寫作手法。以蘇軾為例,蘇軾十分愛飲茶,從詩詞“沐罷巾冠快晚涼,睡余齒頰帶茶香”(《留別金山寶覺圓通二長老》)即可見飲茶是其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活動,即便是睡前,也要飲上一杯茶。蘇軾雖然在文學領域造詣頗高,是宋代十分有名的文人,然而在文人十分重視出仕為官的宋代,蘇軾的仕途卻頗為坎坷,經歷了數次政治斗爭。蘇軾支持改革,對于舊派的部分觀點也頗為贊同,這導致新派與舊派都不喜與蘇軾結交,都將蘇軾視為異己,因此蘇軾仕途不順,屢遭貶謫。在仕途抑郁不得志的人生中,蘇軾喜歡通過飲茶來參悟人生道理,并將這些道理與飲茶日常結合起來,從而達到以茶明志、抒發內心所思所想的目的。
三、唐代詠茶詩詞的藝術風格與審美意境
(一)禪茶一味的禪境之美
在唐代,儒道佛三家思想均十分盛行,茶葉的種植環境及茶葉本身的味道與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佛家思想的淡薄、道家思想的清凈自然思想暗合,因此茶葉備受文人士子青睞。在唐朝的詩詞中,茶葉與儒道佛思想相融合的詠茶詩數量非常多。唐代的許多文人雅士都抓住了禪與茶的這一契合點,創作了膾炙人口的佳句,錢起所創作的詩句“塵心洗盡興難盡,一樹蟬聲片影斜”(《與趙莒茶宴》)就深刻體現了禪茶一味的意境。唐朝詩人愛好飲酒,飲茶也逐漸進入文人的日常生活,李白、白居易等詩人開始將茶引入詩詞,這對于推動茶在唐朝詩詞中地位的提升產生了重要影響。不僅如此,唐朝的飲茶習慣及以茶作詩的習慣還延續到了宋代,對于宋代詩詞風格也產生了重要影響。
以白居易為例,白居易深受佛教影響,對于禪宗有著較為深入的研究,白居易以香山居士自稱,并接受了禪宗戒律儀式。白居易在研究禪宗的過程中寫下了不少詩作,并經常寫作詠茶詩來體現自身超然淡泊的生活品味,白居易曾寫下“藥圃茶園為產業,野麋林鶴是交游”(《重題》)的詩句,體現了他對茶陶冶人性情的觀點,以及自身希望遠離世俗煩惱、親近自然、返璞歸真的情感,這樣以茶品味人生、期待親近自然的態度體現了禪茶一味的思想。
(二)茶性淡泊清心之美
在唐代,我國許多著名詩人都曾做官或者有出仕做官的想法,然而大部分著名詩人仕途不順,官場的失意導致他們失落情緒。面對仕途不順的境遇時,部分詩人產生了歸隱思想,并辭官隱居。在辭官隱居期間,由于茶葉生長于遠山之中,遠離世俗環境,詩人經常通過詠茶來表明自身辭官隱居的決心。例如,韋應物所作的詩歌《喜園中茶生》:“潔性不可污,為飲滌塵煩。此物信靈味,本自出山原。”在贊美茶的品格的同時,描述了茶能夠陶冶人情操的作用。除此之外,這首詩也有另外一層含義,借助寫茶來寫人,詩人希望通過飲茶來陶冶情操,希望自己能夠達到淡泊名利的心境。詩人對茶的追求體現了詩人對自我的追求,詩人希望自身在世俗生活中能夠保持內心的一方凈土,也體現了詩人對于自然、悠然寧靜生活的向往。
四、宋代詠茶詩詞的藝術風格與審美意境
(一)茶葉的清新怡人之美
茶葉經過唐代的發展,在宋代進一步發揚。在宋代,茶葉已經成為文人墨客聚會中不可缺少的飲品,以茶會友盛極一時,這一做法流傳至今,成為我國傳統的待客之道。在宋代文人聚會中,茶與酒是不可或缺的飲品,茶、酒成為文人墨客作詩中的即興創作的重要寄托。例如,蘇軾的作品中就存在茶、酒并提或者以茶為主、兼顧美酒的詩詞作品。“休對故人思故,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蘇軾的《望江南》一詩創作于蘇軾飲酒后、醉意朦朧之時,飲上新茗一口,清新之意瞬間涌上心頭,在這樣的狀態下,蘇軾通過詠茶表達了在大好年華不要辜負美酒、香茗的樂觀豁達思想。
(二)人生詩意之美
在宋代,文人墨客創作了大量與茶葉有關的詩詞,詩詞廣為流傳,茶葉這一飲品的流傳范圍不再局限于文人、士大夫,在民間也逐漸流傳開來。在宋代,無論是文人宴客還是市井待客,都離不開茶葉。在宋代時期,茶葉早已脫離于本身,成為精神上的象征,代表著清凈自然、公正廉明等美好品質。
宋代的文人追求自然和諧、返璞歸真,關注個人真情實感的表達,而詩詞作品的靈感來源主要基于生活,茶葉在宋代早已成為文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用品,而茶葉本身也體現著返璞歸真和自然和諧的思想。因此,宋代文人尤愛創作詠茶詩,通過詠茶詩來表明自身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樂趣。蘇軾是宋代文人的代表,蘇軾的詠茶詩中不乏表達出仕與歸隱情緒的作品,出仕思想與隱居思想看似矛盾,但文人雅士擅長用對隱居山林、躬耕東坡的追求,來表達個人郁郁不得志的境遇,而茶葉既具有淡泊、自然之意,同時兼具公正廉明的含義。因此,茶葉能夠很好地將出仕思想與歸隱思想融合起來。蘇軾創作了大量詠茶詩,不難看出蘇軾將生活中的事物寫入了詩中,使其生活充滿了詩情畫意。
五、結語
茶葉是我國傳統禮儀的重要代表,是人們待客不可或缺的物品。茶葉生長于遠山,味道清淡、微苦的特點與傳統儒道佛的思想不謀而合,因此備受文人墨客的青睞,成為詩人寄托思想、表達審美情趣的重要載體,并形成了我國歷史悠長的飲茶文化。
(湖北第二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