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濱
摘 要:大豆種植過程中影響產量的因素有很多,本文主要從大豆病蟲害防治方面來討論提升大豆產量的措施。
關鍵詞:大豆;高產栽培;病蟲害防治
黑龍江省一直是我國大豆的主產區。大豆作為糧食和經濟作物,在農業和工業發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今,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食品營養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大豆的營養價值較高,價格普遍較低,大豆中富含優質蛋白和多種維生素、礦物質,有助于提高人體的免疫力,因此,大豆的市場需求量一直居高不下。近年來,由于重茬種植,生長過程中管理方式過于粗放、氣候條件異常等種種原因,大豆病蟲害發生比較嚴重,導致大豆產量下降,品質受到影響。正確認識病蟲害對大豆質量和產量的影響,可以針對病蟲害及時采取一定的預防措施,從而確保大豆的供應。
1大豆病蟲害癥狀
大豆病毒病:大豆病毒病由種子攜帶病毒形成病苗,通常在單葉期出現,呈花葉、縱卷、扭曲變形或倒三角形。1?2片復葉全都起皺縮卷,淺暗綠色相間、黃葉,有的沿中脈出現疤斑,或葉脈壞死,可形成頂端枯萎。患病的植株出現矮化。種子通常會產生放射狀或云紋斑駁,其顏色與肚臍相同,在褐色臍豆上形成褐色斑點,稱為褐斑粒或花臉豆。
大豆卷葉螟:大豆卷葉螟在本地區1年發生2~3代,有世代重疊現象,以老熟幼蟲在枯枝卷葉內化蛹越冬。大豆卷葉螟以幼蟲卷葉、綴葉、食害葉片為害豆類作物,從而影響作物的光合作用。在嚴重的情況下,植株的50%的葉子受損,這會影響豆莢的飽滿度,降低大豆產量。
斜紋夜蛾:斜紋夜蛾多在7-8月大發生,一般以老熟幼蟲或蛹在田基邊雜草中越冬。初孵幼蟲具有群集危害習性,3齡以后則開始分散,初齡幼蟲嚙食葉片下表皮及葉肉,僅留上表皮呈透明斑;4齡以后進入暴食,咬食葉片,僅留主脈;老齡幼蟲有晝伏性和假死性,白天多潛伏在土縫處,傍晚爬出取食,遇驚就會落地蜷縮作假死狀。
大豆霜霉病:大豆霜霉病危害幼苗、葉片和子粒。當第一片真葉展開后,沿葉脈兩側出現褪綠斑塊。成株葉片表面呈圓形或不規則形,邊緣不清晰的黃綠色星點,后變褐色,葉背生灰白色霉層。病粒表面黏附灰白色的菌絲層,內含大量的病菌卵孢子。病菌以卵孢子在種子上和病葉里越冬,成為來年初侵染菌源。每年 6 月中下旬開始發病,7-8 月是發病盛期,多雨年份常發病嚴重。
大豆菌核病:其主要危害成株大豆,莖稈變褐枯死,莖部發生褐色病斑,上生白色棉絮狀菌絲體及白色顆粒狀物,后變黑色成為菌核,近幾年,發病面積呈上升趨勢。嚴重影響了大豆產量和品質。
大豆蚜蟲:大豆蚜蟲1年發生20多代,以卵在枝條上芽側或縫隙中越冬。6月下旬至7月中旬進入危害盛期,7月下旬出現淡黃色小型大豆蚜,蚜量開始減少。它主要吸食大豆嫩枝葉的汁液,造成大豆莖葉卷縮,根系發育不良,分枝結莢減少。此外,還可傳播病毒病。近幾年均輕度發生,危害不大。
大豆食心蟲:大豆食心蟲又稱小紅蟲,在每年 8 月上旬進入成蟲盛期產卵孵化成幼蟲,蠶食豆粒,嚴重影響大豆質量,降低大豆商品價值。
大豆根蛆:大豆根蛆又叫大豆根潛蠅。只危害大豆和野生大豆。幼蟲咬食大豆幼苗根部,形成蛆道,并排泄糞便,造成根部腐爛、豆株矮小,被害嚴重的豆苗枯死。此蟲一年僅發生一代。以蛹在大豆根皮腫瘤或土縫內越冬,來年5 月中下旬,羽化為成蟲,在大豆根處產卵,孵化出幼蟲,危害豆苗根部。
2 大豆病蟲害的綜合防治
2.1農業防治
加強種子處理,兼治多種病蟲:種子的品質決定大豆的產量,精選大豆種子至關重要。播種前可通過人工或機械選種,剔除病斑粒、蟲食粒、破損粒及雜質,選用粒大、飽滿、沒有病蟲和雜質的種子。可直接選擇包衣種子。未選擇包衣種子必須用藥劑處理。結合上年田塊病蟲害發生情況,選擇不同的種衣劑。如克百威、福美雙、多菌靈或甲霜靈等。
合理輪作倒茬 ,降低病原基數:重茬或迎茬的種植大豆,會出現生長緩慢,植株矮小,葉色黃綠,易受病蟲害侵害,莢果少,粒小等,產量降低。因此,盡量避免重、迎茬,進行輪作倒茬。合理輪作可以減少大豆土壤病害的危害程度。
有條件的地方可實行 3 年甚至 5 年以上的輪作,特別是和禾本科作物的輪作不重茬,不迎茬,以減輕連作對大豆產量和品質的影響。
清除病株殘體,減少病原菌量:大豆收割后應及時清除田間病殘體,并于秋季進行深翻地,將病殘體深埋地下,可大大降低病蟲越冬基數,破壞其生存環境,降低其存活率。
清除病株殘體可以有效地控制多種病害的發生和流行,并能明顯降低大豆食心蟲等害蟲危害。
合理密植,適時播種:
適期播種與控制播種深度可以減輕大豆病害的發生,一般在土表 0~5cm土溫穩定在 6~8℃即可播種。根據不同品種確定適宜的播種密度,一般以 22.5~27.0萬穴/hm2為宜;播種深度以 3~4cm 為宜,土壤水分較差時適當深一點,水分充足時要淺一點。
2.2物理防治
點燈誘蛾,利用成蟲趨光性,于盛發期點黑光燈誘殺。糖醋誘殺,利用成蟲趨化性配糖醋 (糖∶醋∶酒∶水=3∶4∶1∶2)加 少量敵百蟲誘蛾。柳枝蘸灑敵百蟲500倍液誘殺蛾子。
2.3化學防治
大豆病毒病防治,可結合苗期蚜蟲防治施藥。用3%啶蟲脒乳油。225~300m L/hm2防治蚜蟲防效可達100%,且持效期長,安全性高并可兼防紅蜘蛛。用5%銳勁特懸浮劑450~750m L/hm2防治大豆卷葉螟和斜紋夜蛾效果均最佳,防效達95% ;其次是 15% 安打懸浮劑,防治效果在90%以上。 防治蚜蟲、薊馬、紅蜘蛛等害蟲可選用10%比蟲啉每公頃 150-225 ml對水噴霧。防治大豆灰斑病、褐紋病,每公頃可用 40%滅病威膠懸劑 1500g,或 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800g/hm2,或用5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800g/hm2對水噴霧。防治大豆食心蟲可選用5%銳勁特 1000 倍液或 20%綠得福 1500 倍液或 0.36%苦參堿 1000 倍液或 2.5%菜喜 1000 倍液或 48%樂斯本 1500 倍液,不同農藥要交替輪換使用。
參考文獻:
[1]張浩偉.大豆種植技術和病蟲害防治技術[J].農家參謀2020(06):20-21.
[2]鄭立晨.病蟲害對東北大豆質量和產量的影響[J].農業工程技術2020(06)15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