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力文 代陽
關鍵詞:里弄街坊;更新設計;活力營造;營造途徑
中圖分類號:TU98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21-00-03
0 引言
里弄文化是上海中西文化融合特征的重要載體,城市形態和城市生活促進了大量里弄街坊的形成,里弄街坊生活的記憶是上海人獨特的文化血液,里弄街坊中蘊含的生機和濃郁的煙火氣是里弄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下,里弄街坊的更新發展逐漸跟不上城市化的腳步,里弄街坊的空間活力正在遭受嚴重破壞,如何保持和增強里弄街坊的空間生命力,是里弄街坊更新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問題。
1 空間活力
當下,空間活力的定義在學術界還沒有統一的定論,但查閱文獻可以發現國內外許多學者在相關研究中對空間活力表達了不同的看法。
國外的研究集中在探究空間活力對城市公共空間規劃設計的影響方面。楊·蓋爾認為,人和人群的活動是影響城市公共空間活力的因素之一[1];簡·雅各布斯認為,城市空間活力的影響因素是多樣的,其中四個必要條件是功能的重疊、街道、建筑和密度的分布[1]。
國內對空間活力與其使用者行為之間的關系做了研究。吳勇義認為,設計師要關注空間對行為的影響,空間活力與行為活力密切相關[2];黃驍探討了激發城市公共空間活力的原則,探討了如何在城市規劃中創造充滿活力的空間[3]。
國外關于空間活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的行為方式對空間活力的影響上,在城市層面主要研究如何在形態、功能、規劃等方面增強空間活力。國內關于空間活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活力的評價、基于空間活力的公共空間設計以及空間要素的保護問題等方面。通過上述歸納總結,可以得出人類活動和人類行為的多樣性以及活動與空間的相互作用程度,是空間生命力的重要表現形式,也是空間活力的重要衡量標準。
2 里弄街坊更新設計
改革開放至今,上海從以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為主要目標的增量開發模式,逐漸走向以小微更新和有機發展為目標的存量更新模式。這種變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在進程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逐漸解決問題的過程。
2.1 里弄類風貌保護街坊規劃管控原則
以街坊為單位對里弄類風貌保護街坊進行劃分與保護。風貌保護街坊包含石庫門里弄、公共建筑、花園洋房等,以及原始的道路系統、地面鋪設、歷史建筑、植物景觀等。在政府劃定的119個風貌保護區中,里弄類風貌保護街坊占半數。不同于其他街坊,里弄街坊的保護更關注空間形式、質感、文化價值。里弄類風貌保護街坊的管理應遵守以下三點原則。第一,注重整體和文脈保護。第二,分級保護,區別管制。第三,活化更新,持續利用。在保護原有歷史風貌的基礎上,結合主體更新需求,激發街區活力,填補空間關系的空缺,結合管控規劃,助力里弄類風貌街坊更新[4]。
2.2 上海里弄街坊更新的四種模式
目前,里弄街坊主要有四種更新模式:新天地模式、田子坊模式、步高里模式和建業里模式。新天地模式就是拆除重建模式,即在里弄街坊內營造商業氛圍,這是對里弄活化的第一次探索。田子坊模式即房屋產權依然在居民手中,他們在改造更新的過程中始終擁有充分的話語權和參與性,可以根據市場變化,自由決定經營模式。這是成片保留里弄片區、公眾自發參與有機更新的一次嘗試。步高里模式指的是保持原來的居住功能,改善居住環境,但鑒于條件有限,它的可行性和可持續性有待探討。建業里模式指的是將居住功能改為酒店功能,空間格局上與歷史原狀接近,但技術手段不成熟,沒有真正保留原狀。除了以上幾種模式的探索外,近年來,上海一直在摸索其他里弄街坊更新模式,這是一個摸著石頭過河的長遠工程。
2.3 里弄街坊更新與活力營造
里弄街坊作為新增的保護類型,其規劃和更新方法也在持續探求和完備。目前,由于缺乏管理和維護,里弄街坊環境質量差、公共空間利用率低。里弄街坊在更新過程中挖掘鄰里關系,鼓勵居民自發參與;恢復建筑外立面,提升街道的整體風貌;整合弄內的分散空間,提高公共空間的利用率;為居民提供良好的空間環境,激發里弄街坊空間活力。由此可知,活力營造是改善街區環境、優化居民生活環境、增進鄰里交往、激發街道創意創新、增強人們幸福感的一種里弄街坊更新方式。
3 里弄街坊空間活力營造途徑
影響空間活力的特征要素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在社會經濟背景和人們意識形態的發展中不斷變化。空間活力特征要素的變化蘊含著對“舊”的思辨,它或保持,或發揚,或消失,因事物自身發展的規律而產生,也有的因意識不夠、認識不足而產生,還有一些會受制于市場趨利性。在里弄街坊更新的目標下,維持和增強里弄的空間活力營造主要有以下三種途徑。
3.1 以居民需求為先導,改善居住環境,促活力新生
為避免對城市風貌的大規模、毀滅性改造,改善住區環境、保持原有的居住功能是漸進式的、可持續再生的。這些方式原真性地保持舊城居住區原有的空間環境和人居文化,也有效地保護了城市風貌和空間活力。這種再生方式保持和維護了住區的尺度感和可達性,符合現代人的交往習慣,以及對功能明確的住區空間的需求[5]。
以上海四平路社區為例,社區內多數老公房年代久遠,公共設施陳舊,活動空間少,存在人口老化等問題。為解決這些問題,在更新的過程中對社區文化中心外使用率低的自行車停車場進行了設計再利用,通過重塑地面規劃、停車架改造和再利用的形式,為居民提供活動場地,吸引更多人參與。在社區約80 m長的人行道嵌入具有趣味展示和實用功能的字體藝術裝置,打造沿街口袋花園[6]。將社區沿街分布的花壇交由居民、社區企業、志愿者等共同維護,增強居民的責任感,引導社區居民走出個人空間,改變相對封閉、冷清的社區氛圍,促進互動交流,激發潛在的社區活力。為更具活力,將街道長期閑置的電話亭改造成臨時小型展覽館,小小的空間每隔一段時間都會展示新的展品,引來了不少路人駐足觀賞,增強了社區街道的活力。在公共活動空間放置具有設計感的長生椅,長生椅呈半圍合式擺放,為居民提供了更多的互動交流空間。這一系列的更新設計豐富了居民的日常生活,提高了居民的幸福指數,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環境,提升了社區空間的活力值。
四平路社區的空間活力營造更新設計以社區居民的需求為先導,通過小規模、漸進式的更新方式,改善社區居民的居住環境,升級改造閑置空間,挖掘潛在空間的功能性,打造多功能的互動休閑場地,重煥了老舊社區往日的活力。因此,在改造時可探索多種更新設計方法,營造街區空間活力,細心探究街道空間中可利用的潛在功能,在空間的大小上創造不同類型的互動場所,增強街道的生命力,創建充滿活力的宜居空間。
3.2 以文化自信為指引,升級置換功能,促活力發展
為符合城市發展的需要,對不滿足居住功能的舊城區,部分或全部升級或置換功能,在保護的同時對其進行活化以達到再發展,已成為舊城居住區活力再生的目標。升級舊城居住區的功能,要優先考慮保留原有空間要素,維持原有空間活力,升級空間功能,對部分空間活力特征進行改進,通過改變空間功能和活動內容,有效維持和促進空間活力再生。
新天地廣場是上海太平橋區舊城改造工程的一部分,針對太平橋區舊城環境不符合城市商業發展的需要,政府計劃通過舊區更新和空間功能再開發,改善周邊整體環境,提升空間軟實力[7]。更新后的新天地廣場以其獨特的里弄文化成為上海新時尚地標。在更新過程中,重新設計原有局促的室外空間,規劃步行街、露天餐廳、街邊酒吧等,突破空間格局,旨在打造張弛有度的新天地。區域內改造開發強度較低,以保護和利用原里弄建筑群為基礎,對里弄內部空間拆除改造,個別區域重建,最大限度地保護里弄街坊,維護原有里弄街坊之間的建筑尺度和街道風貌。同時,注意空間尺度的合理性。里弄街坊的規模相對狹小擁擠,在空間轉型的過程中,要注意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空間尺度。例如,里弄的支弄寬2~3 m,總弄寬不過10 m。不同于其他商業空間,新天地廣場的設計中規劃了許多共享設施,弱化了公共空間與私人空間的界限,極大地激發了不同群體之間的互動。完善的公共設施和新穎的街道家具為新天地廣場營了舒適的氛圍,合理的設計為人們提供了高質量的互動環境,吸引了更多的消費者,增強了空間的整體活力。
上海新天地在空間活力重塑的過程中,結合海派文化,通過升級置換空間功能和再生上海里弄街坊形態等方法,有效地保留了舊城區的歷史風貌,創造了更多的商業機會,使每個商鋪都能更好地發揮經濟功能,進而提升了空間日均人群活躍密度。里弄街坊的更新設計,既要維持原有歷史建筑環境形態,保護文化風貌特征,吸引人群消費,又應順應現代人的生活需要,營建良好的城市公共空間,實現保護與發展的有機結合,進而突出上海地域文化特色,創建充滿活力的里弄空間。
3.3 從場地、產業和生境入手,促進活力再生
在當前的城市更新過程中,可從小區域改造入手,在分散、局部的區域內開辟新的空間和新的業態。使原有空間與新植入的空間共存,并保持一定的現有商業形態和民居,使原有空間具有更為完整的功能和新生活力,從而使其得以持續生存。在設計中,通過空間更新創造生命力的出發點最終應該是使空間更好地為人們所用,生生不息。
音樂谷位于上海市虹口區南部,2010年,國家設立音樂產業基地,推動虹口港的產業轉型,啟動虹口港音樂谷項目的開發建設。該項目保留了原有供水系統的里弄建筑群,水系兩側分布的老廠房為街區的活力再生提供了潛力和機遇[8]。音樂谷項目以商業和住宅設施規劃為主,政府適時出臺“居該非”政策。該政策將音樂谷街區的部分街道劃分為非住宅改造試點區,并率先嘗試將部分居住區轉變為商業用地,以增強土地利用的兼容性,增強其街區的商業活力,提高其產業價值。在政策的鼓勵下,音樂谷街道沿線的住宅用地兼具商業和娛樂等混合功能。混合型土地的利用方式增強了街區功能性,提高了全齡人群生活的多樣性,里弄居民、創作者、藝術家和游客逐漸成為該地區的活力營造者。老廠房購物、露天廣場休息、藝術工坊工作和創業,多樣的空間類型呈現出復雜活躍的空間分布和高度重疊的活動范圍,該地也逐漸發展為極具活力的空間。
虹口港采用老舊里弄街坊梳理、廢舊廠房外立面刷新、河道清理等更新方式,吸取傳統園區功能單一化的教訓,打造集工、商、娛、憩多重功能于一體的動態空間混合模式,重塑老舊街坊的空間形態,將其更新轉型為全新的創意園區,豐富了區域內部的社會構成,增強了空間的混合性功能,增強了整體的區域復合效果,營建了產業化的現代體驗環境,提高了人群混合度,增強了空間維度的活力。同時,土地分布有機交錯,每個街區基本上都有大型商務寫字樓或商業娛樂中心,沿街分布的商業形態,多種業態類型的有機地聚集,空間功能的穿插交錯排列,實現了人群的多元化,推動了空間容納性能的提升,為空間活力營造提供了更有利的條件。
4 結語
里弄街坊作為上海一種獨特的建筑形式留存至今,它保留了濃郁的老上海生活氣息,積淀著濃厚的傳統鄰里文化,百年情愫與海派文化風情在弄堂中無聲地訴說著文化與傳承。文章探討里弄街坊更新過程中空間活力的營造途徑,分析相關案例,總結活力營造對里弄街坊更新的意義。新時期,上海里弄街坊的更新設計應在延續包容中有所突破和創新,在探討空間活力營造策略和優勢中助力里弄街坊的新發展。以文化自信為指導,以居民幸福為導向,以業態經營為途徑,探討里弄街坊更新方式,激發里弄街坊空間活力,發揮里弄文化的價值,釋放與時俱進的活力元素,為里弄街坊的有序更新和活力營造奠定基礎,讓其呈現里弄獨特的文化內涵與歷史價值,為未來里弄街坊更新設計中的空間活力營造探索提供新思路。
參考文獻:
[1] 尹靜賢.城市空間活力研究方法綜述[J].四川建筑,2019,39(3):54-55,57.
[2] 吳勇義,李燕寧.活躍區間:淺談空間活力與使用者行為[J].低溫建筑技術,2012,34(7):25-27.
[3] 黃驍.城市公共空間活力激發要素營造原則[J].中外建筑,2010(2):66-67.
[4] 陸遠.上海市里弄類風貌保護街坊規劃管控的思考[J].上海城市規劃,2017(6):49-55.
[5] 陳圓圓,呂斌.基于空間句法的舊城區可持續再生空間設計方案評價[J].規劃師,2014,30(2):79-84.
[6] 嚴雅琦,田莉.漫步四平:上海社區微更新之街道空間的活化[J].人類居住,2019(2):38-41.
[7] 姜文錦,陳可石,馬學廣.我國舊城改造的空間生產研究:以上海新天地為例[J].城市發展研究,2011,18(10):84-89,96.
[8] 周詳,窪田亞矢.介置、轉置、原置、重置與并置:上海石庫門公共消費空間重塑對里弄社區空間的影響[J].新建筑,2018(1):109-113.
作者簡介:張力文(1996—),女,河南開封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城市更新。
代陽(1983—),女,遼寧臺安人,博士,高級工程師,系本文通訊作者,研究方向:城市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