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野 李策
關鍵詞:貝多芬;鋼琴奏鳴曲;《悲愴》;藝術;演奏
中圖分類號:J62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21-0-03
《悲愴》創作于1798至1799年間。譜子開始處標記著Grave—重板,音樂中更多的是英雄氣概,而非標題中的“悲愴”?!侗瘣怼愤@首鋼琴奏鳴曲隱藏著貝多芬在面對不公命運與生命磨難之時流露出的痛苦、悲傷等情緒,但音樂本體更多地體現出貝多芬的英雄人格與崇高的理想境界,其面對命運并沒有選擇隱忍,而是對命運發起挑戰,對殘酷的現實發起抗爭,實現了對生命的升華,對理想執著且堅定的追求。《悲愴》正是因為具有獨特的創作技巧與深厚的情感,加之其演奏較為簡單,才受到人們的喜愛,并且時刻鼓舞與激勵著人們。
1 貝多芬鋼琴奏鳴曲《悲愴》的藝術魅力
貝多芬鋼琴奏鳴曲《悲愴》堪稱音樂典范,其為日記式生活狀態的映射。創作時,貝多芬已經受到耳聾的困擾與侵蝕,其在給友人的信中寫道自己會向命運發起挑戰。而《悲愴》的誕生昭示著貝多芬已經脫離了肉體與塵世的痛苦,找到了精神解脫的方法,在音樂本體中,作者也以一種英雄性的人格表達自己對命運、殘酷現實的挑戰與抗爭。
1.1 貝多芬鋼琴奏鳴曲《悲愴》的創作背景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德國作曲家、音樂家,素有“樂圣”之稱,是近代音樂史中大師級的音樂家,其在世界音樂發展史中占據核心地位,對后世的音樂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貝多芬創作的音樂作品大多帶有自傳的色彩,鋼琴奏鳴曲《悲愴》是貝多芬創作的32首鋼琴奏鳴曲中第一部由貝多芬親自命名的作品,該作品創作于1798至1799年間,歐洲社會的巨變以及自身遭遇的坎坷,使得貝多芬一度陷入悲愴的心境中。但從《悲愴》的音樂本體中可以發現,雖然貝多芬以音樂講述了自身經歷的辛酸、命運的不公,但總體情感是積極向上且樂觀豁達的,帶有濃郁的英雄氣概,正如貝多芬所說,是對命運的反抗以及對現實的斗爭。這首鋼琴奏鳴曲是貝多芬的巔峰之作,堪稱音樂典范[1]。
1.2 貝多芬鋼琴奏鳴曲《悲愴》的曲式結構
貝多芬鋼琴奏鳴曲《悲愴》的曲式結構十分完整且嚴謹。繼承海頓、莫扎特二者的奏鳴曲式,高度重視樂曲的展開部。貝多芬奏鳴曲帶有沉郁與暗淡的色彩,在完整且嚴謹的曲式結構內彌漫著一種悲壯、悲愴的情愫。樂曲第一樂章為宏偉的奏鳴曲式,延續了古典音樂結構,在此基礎上加入了引子部分與尾聲,開始為相當長的一段充滿悲愴情緒的極緩板,隨后轉為快板,體現出貝多芬遭遇殘酷現實但剛毅不屈的氣質。第二、第三樂章為帶有戲劇特點的回旋曲式。第二樂章為如歌的行板,是優雅的樂章,在經歷與命運緊張且激烈的斗爭后求得心靈的慰藉。第三樂章帶有明顯的田園特征,在傳承古典音樂的同時主題發生了細微變化,體現出了貝多芬獨特的音樂個性。
1.3 貝多芬鋼琴奏鳴曲《悲愴》的情感特點
鋼琴奏鳴曲《悲愴》篇幅并不長,其以短短的三個樂章展現出與命運抗爭,到得到心靈慰藉,再到精神勝利的全過程。整部作品的曲式結構雖然有著濃郁的悲愴韻味,但音樂的本體則體現出一種與“悲愴”截然不同的情感。貝多芬以戲劇性的創作賦予樂曲如詩般的審美特征、跌宕起伏的旋律、鏗鏘有力的節奏、浪漫主義的情節,使整部作品哀而不傷,在書寫悲愴人生境遇與悲傷心境的同時,展現出了貝多芬驚人的毅力、豁達的心性、百折不撓的意志以及悲喜交織的情感。樂曲中伴隨旋律流淌的是一種超脫塵世苦痛的頑強生命力,以及對理想及希望的不倦追尋[2]。
2 貝多芬鋼琴奏鳴曲《悲愴》的演奏技巧
貝多芬鋼琴奏鳴曲《悲愴》由三個樂章構成。第一樂章內較為緩慢的前奏為整部樂曲蒙上了悲壯的色彩,緊隨其后的奏鳴曲式樂章在悲傷、憤怒、無奈的情緒內與前奏融為一體;第二樂章為回旋曲式,帶有崇高、純凈與抒情的色彩;第三樂章內主題出現了四次,加之明亮的結尾,酣暢淋漓地表達了情感。不同樂章結構情感基調不同,演奏時需精準把握并具體分析。
2.1 第一樂章的演奏分析
貝多芬鋼琴奏鳴曲《悲愴》第一樂章為宏偉的奏鳴曲式,起始部分為較長的、充滿悲壯情緒色彩的極緩板,隨后轉變為輝煌的快板,情緒依然悲壯,但流露出一絲堅定。重板的引子充滿日耳曼音樂風情,兼具悲劇氣氛與雄辯的語調,充滿了英雄性的人格而絕非扭捏作態之姿,表達出了作者身處絕境但依然剛毅不屈的氣度,令人為之振奮、熱血翻騰。貝多芬鋼琴奏鳴曲《悲愴》第一樂章分為引子、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與尾聲。
第一,引子部分的演奏技巧。引子部分為第1至第10小節,在開始部分便以深沉、陰暗的色彩拉開序幕,在演奏時需要保持起奏聲音集中、結實,從而體現出命運的不公與現實的殘酷。接下來的旋律緩慢且沉重,盡量以切分踏板演奏四分音符。第5、6小節的最高音可以突出彈奏,注重ff與p的交替出現及對比,在音量上要持續推進,漸漸增加。同時,在演奏時一定要把握好速度,雖然情感持續增強,但速度不宜加快,而是要保持音樂的莊嚴、肅穆。尤其是在演奏第9小節時,休止符要演奏得準確適宜,在力度控制上要具備分寸感。在演奏第10小節時,要做好最后兩個音的延長處理,特別需要注意的是,最后兩個音的延長并不是等待的象征,而是對情感迸發的準備[3]。
第二,呈示部演奏技巧。呈示部為第11小節至第134小節,共包括兩個主題。第一主題由第11小節開始,旋律變得高亢激昂,低聲部宛如戰爭前敲響的行軍鼓,在持續震音的伴奏下體現出勢不可當、沖破黑暗、抗擊命運的決心與毅力。上行的雙音旋律、筆直上升的音型、堅定的節奏以及分解八度主音的出現,都體現出了貝多芬與不公命運抗爭到底的毅力與追求。在演奏時需要以手腕帶動手指輕輕搖動彈出聲音,使用的指法應當正確適宜,否則難以滿足樂曲速度加快的需求。在演奏時需要把握好強弱關系,震音演奏應當均勻連貫。
經過第49至50小節過渡后,樂曲進入降E小調的第二主題,旋律優美靈動、力度較弱,活潑抒情的音樂一唱一和,與引子部分的沉重、第一主題的高亢形成鮮明的對比,表示與不公命運、殘酷現實的斗爭愈發激烈,內心越來越強大,信念也逐漸堅定。在演奏時,低音要連貫并富有生氣,右手彈奏要準確且要突出力度的變化。同時,在演奏89小節時,應當充分保持二分音符的長度,以手指急速跑動體現出一種緊迫的感覺。在演奏第121小節后出現的第一主題節奏型時,應當將每一個和弦都彈得堅定,中間不可松懈,并且要將134小節無限延長,以此為后續的彈奏做好鋪墊。
第三,展開部演奏技巧。展開部為第135小節至196小節,與引子部分的音型具有相通性,在速度與性質上與引子的起始部分相同,但篇幅縮小,只余下四個小節。同時在情感色彩上,發展部的進行在G小調上出現,因此相對于引子部分而言,不那么陰沉、暗淡。演奏時,對138小節的弱音記號要做到位,稍加平緩后以更加迅猛的勢頭演奏,昭示著斗爭與反抗愈加激烈。自第139小節開始,音樂進入快板,旋律變得激昂,演奏時要由輕音迅速膨脹至強音,體現出力度的強弱交替。從第151小節開始,右手持續演奏18小節震音,左手四分音符的演奏要均勻連貫。到第161小節,要保持演奏的力度,將樂曲推向高潮,至第165小節,力度要驟然減弱,形成鮮明的對比。第183小節開始,要平滑、靈活地演奏過渡句,不宜出現速度與力度的變化,而是要自然而然地過渡至再現部。
第四,再現部演奏技巧。再現部為第197小節至296小節,與呈示部主題基本相似,但也有明顯的不同之處,在演奏時要注意凸顯出來,以體現出情感的變化。
第五,尾聲演奏技巧。樂曲的尾聲重復出現了三次引子部分的主導動機,每一次出現都省略強音音型。在演奏時需要注意休止符,做好停頓以及呼吸。結尾部分為6個小節的第一主題與6個小節的和弦,在演奏時要保持短促且強烈,鏗鏘有力、干凈利落,以此體現作品的深厚內涵。
2.2 第二樂章的演奏分析
貝多芬鋼琴奏鳴曲《悲愴》第二樂章為如歌似的慢板,崇高、純凈且抒情的無詞歌。第二樂章的主題為人們十分熟悉的一段旋律,表達出了貝多芬對生命、人類不添加任何雜質的愛。
第二樂章共有70小節,似乎是命運抗爭與現實斗爭中的間歇,旋律優美靈動,體現出憂郁但質樸的情感,帶有一種祈禱的氣息。開始的16個小節如弦樂四重奏,以十六分音符為伴奏型,平穩、均勻中高低音交相輝映,如抒情的無詞歌,在演奏時需要遵循譜面規則,速度與力度不宜發生改變,無須多余且夸張的演奏技巧,而是要注意保持音樂的莊嚴、肅穆以及沉穩與純潔。在演奏時需要采用連奏技法,注重體會5至7小節中和聲的變化,在處理十六分音符三連音時要保持速度均勻,加深樂曲的情感,跳音要連貫自如。相對于呈示部而言,第二樂章開始部分要演奏得更加虔誠、溫暖[4]。
第17小節開始出現f小調的第一插部,有著優雅的田園音調,帶有詢問的語氣。至第20小節,語氣進一步增強,在演奏時切忌回音過快,而要采用旋律化的演奏技法,注意裝飾音的應用,并加深這一情感,自然地進入降E大調。隨后,樂曲的旋律平緩但不平靜,要找準半音階下行的音調,在看似平和的旋律內演奏出辛酸且悲慘的經歷。第29小節是對第一主題的再現,演奏時要表現出作曲家對自身的安慰與寬撫,右手奏出跳動旋律,與左手的上下級相互呼應,如自問自答般引人深思。到第48小節,樂曲出現與呈示部相似的主題旋律, 但情感更有溫度,仿佛獲得慰藉一般充滿新的力量,在演奏時要體現感慨的性質,尤其是在四連音演奏時要保持好速度與力度,切忌太趕或急切,借助手臂的自然重量以帶動手腕及手指,以輕巧且優雅的演奏使發音更為深沉,在安靜的降A和弦中結束第二樂章。
2.3 第三樂章的演奏分析
貝多芬鋼琴奏鳴曲《悲愴》第三樂章為回旋奏鳴曲式快板。該樂章的主題與第一樂章主題動機有相通之處,旋律優美靈動,其中有著不穩定的游移情緒,昭示著此時創作者正處于一種徘徊的心態中。起始部分洋溢著青春的明亮色彩,大調的幅部主題明朗中帶有絲絲不穩定,插部則表達了堅強的意志,再加上明亮輝煌的結尾,體現出了貝多芬的自信與瀟灑。
第三樂章共計210個小節,開始為弱起小節,延續了第一樂章副主題的音樂動機,情感以悲傷為主。在演奏第1小節時,左手伴奏要均勻、明亮且澄澈,在演奏主題旋律時要將力度控制在p。右手演奏樂句時,要奏出連續不斷、順暢自然的旋律線條,演奏裝飾音時也要均勻、清晰。演奏第3小節時,要正確處理三個三度音,保證其清晰、清澈且輕盈、靈動,還需要突出第4小節的高音。第5、6小節的演奏要把握好裝飾音及基本的節奏型,第8小節的演奏要體現出完全終止,適度拓寬主題的陳述,并且要保持演奏的音響明亮透徹。演奏12小節時要注意切分音,14小節的演奏要注意強調切分音的do,且在演奏16、17小節時要干凈利落地結束第三樂章的第一段[5]。
第25小節開始出現第二主題,演奏時要注意31小節的漸強是自然的、漸進的,演奏時必須連貫且富有顆粒感。第44至61小節為連接部,演奏時要突出左手的降A以及p的突然進入,以此體現由安靜到積極的轉變,反映出一種英雄性的抗爭精神。第79小節開始出現了第三主題,左手演奏要鮮明有力,右手保持斷音,洶涌澎湃地將樂曲推向高潮。在第121小節,第一主題第三次出現,以左手奏出后半樂句,連接不和諧的旋律,隨后輕輕抬起,與第四次出現的主題相互銜接,最后以堅定有力、簡短凝練的結束音體現作曲家的豪情滿懷、自信灑脫、頑強不屈與百折不撓。
3 結語
《悲愴》是貝多芬于1798至1799年間創作的鋼琴奏鳴曲,此時貝多芬深受耳聾的困擾,加之歐洲社會的巨變,其一度陷入一種悲愴的心境。全曲分為三個樂章,有著與“悲愴”截然不同的情感。演奏該鋼琴奏鳴曲前,需要做好作品分析,把握好不同樂章的情感基調與藝術特點,演奏時注意體現出不同的情感,做好音樂的細微處理,選擇適宜的演奏方法,并且需要將作品的內涵、深刻且復雜的情感表現得淋漓盡致。
參考文獻:
[1] 韋江.貝多芬鋼琴奏鳴曲的悲愴特色及演藝風格研究[J].北方音樂,2018,38(22):23-24.
[2] 蔣艷.淺析貝多芬鋼琴奏鳴曲《悲愴》創作的藝術性[J].戲劇之家,2018(35):42-43.
[3] 高甜甜.淺論貝多芬《悲愴》奏鳴曲及其演奏[J].中國文藝家,2017(10):44.
[4] 劉暢.貝多芬《悲愴》奏鳴曲及其演奏研究[J].明日風尚,2017(17):267,345.
[5] 任陽路.貝多芬鋼琴奏鳴曲《悲愴》的創作藝術與演奏手法研究[J].北方音樂,2016,36(19):175.
作者簡介:張野(1996—),女,黑龍江伊春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音樂與舞蹈學的鋼琴演奏藝術。
李策(1978—),男,黑龍江佳木斯人,碩士,教授,研究方向:鋼琴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