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媛 張祖耀



摘要:針對當下藝術設計專業課程思政教學現狀,以“奮斗的幸福觀”思政元素為例,提出思政元素在設計專業課程中的融入機制與融入模式。在具體分析“奮斗的幸福觀”思政元素的基礎上,分析其融入設計專業課程教學的意義與價值,并以“創意生活設計”課程為例,詳細分析在設計專業課程的融入機制與融入模式下及其具體設計指導與設計結果,證明融入機制與模式的有效性,能夠有效地達到課程教學的智育目標與德育目標,同時提升藝術設計課程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課程思政 奮斗的幸福觀 思政元素 藝術設計課程 創意生活設計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 2021) 03-0094-03
引言
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主要目的是使各類專業課程發揮課堂效應,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形成育人的協同效應,培養具有正確價值觀、心懷遠大理想、扎實專業知識、高超專業技能的人才。[1]將“奮斗的幸福觀”作為思政元素融入藝術設計專業課程,構建適合的融入機制與模式,有利于設計倫理的認識,有利于設計思路的拓展,有利于設計內容的拓廣,有利于設計內涵的深入,對培養優秀專業人才,實現設計專業“教書育人,的雙重效應大有裨益。
一、“奮斗的幸福觀”解讀
習近平總書記曾在不同場合談及“奮斗”與“幸福”的關系,認為青年人應當為自己的人生和自己所在的社會奮斗,“奮斗本身就是一種幸福。只有奮斗的人生才稱得上幸福的人生。”[2]因此“奮斗的幸福觀”將奮斗觀與幸福觀融于一體,并將個人幸福與國家民族的幸福問題深刻融合在一起。在奮斗中獲得的幸福,不單純停留在精神世界里,而且是與現實的物質生活緊密相連的。這也正洽于設計的終極目的一從用戶滿意上升至為人類福祉創造更好的世界,因設計為生活注入更高品質的產品和環境,使得人們獲得幸福的物質生活,并在使用過程中體驗精神幸福。
二、“奮斗的幸福觀”融入藝術設計課程的意義與價值
在當前藝術設計專業學習中,設計專業學生對“奮斗,與“幸福”的內容理解和感受呈現多元化的趨勢。一方面來自于各自原生家庭情況,以及大學前所形成的教育背景差異;另一方面則是設計專業本身的多元性與西方化影響所形成的差異。因此以習近平“奮斗幸福觀”作為指引,將“奮斗的幸福觀”融入藝術設計專業教學,幫助設計專業學生樹立正確的“奮斗觀”與“幸福觀”,將較低層次、個人化的奮斗與幸福目標提高到與國家、與社會緊密相連的層面,進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要的意義與價值。
(一)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價值觀是人們思想引領行為的指引與基礎,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而青年又處在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時期,要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3]因此引入奮斗的幸福觀教育其核心在于幫助設計專業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4]引導學生思考需要將什么作為自己的理想信念,作為自己擇業標準,乃至自己的創新創作導向,在面對多元誘惑與負面影響下能夠保持頭腦清醒,利用自己的專業和能力服務大眾,為人們謀幸福生活。
(二)增強設計學習的內部動力:藝術設計專業本身是一門實踐性強的專業,需要學生知行合一,因此奮斗的幸福觀教育既是一種告誡一幸福是靠奮斗得來的,不是等來的;也是一種鼓勵,只要肯奮斗,幸福是能夠實現的。通過“奮斗的幸福觀”引導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動性,利用網絡等各種學習資源進行系統性、創造性的學習;當然,鼓勵奮斗也不是指蠻干,而是需要在學習設計知識的基礎上不斷鍛煉設計實踐能力,通過不斷設計實踐,解決實際問題。
(三)認識藝術設計的實踐價值:在馬克思的認識里,個人幸福是和社會幸福聯系在一起的,并需要通過“努力改造現實世界”來實現的[5],設計本身作為“努力改造現實世界”的一種手段,是提升生活品質、反映國民幸福指數的重要載體。因此藝術設計專業的價值不僅在產品或者生活的“美化”,更在于通過設計作品融入人民生活,通過產品、服務、系統為人們帶來全方位、深層次的幸福體驗,為滿足人民群眾的各種需求,構建中華民族文化與認同助力。[6]所以設計不應僅僅停留在文本和圖面上,更應該深入到社會生活實踐中,讓學生充分認識藝術設計的實踐價值,增強實踐意識。
三、融入“奮斗的幸福觀”思政元素的課程設計
思政元素的融入不是簡單的插入,而是需要“潤物細無聲”地融入到課程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方法、課程考核等整體教學過程中,形成合理的融入機制和模式,才能被學生接受、吸收并轉化為實踐的指導意識。
(一)德育目標與智育目標相結合:打破“思政”+“專業課”的“兩張皮”模式,做到“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的有機結合。[7],以“奮斗的幸福觀”從價值觀層面引導學生在設計實踐過程中注重“奮斗”的職業道德、“奮斗”的價值觀以及“奮斗”與“幸福”的意義。根據“奮斗的幸福觀”這一思政元素確定課程三方面德育目標,即提升學生的職業道德(“奮斗”是獲得成果的重要途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奮斗獲得的幸福才是我們應當追求的幸福)、明確設計的意義(設計的倫理價值是為人的生活帶來幸福),并與智育目標相結合,指導專業設計課程教學。
(二)將“奮斗的幸福觀”教學內容融入理論教學、案例教學、實踐實訓:在理論講授環節中,在設計知識、技能之外增加“設計為什么”等前置性問題的探討,將設計倫理相關內容主動融入到理論授課的部分中去[8];在案例分析和設計實踐環節中,打破傳統“先案例分析,再設計實踐”的順序思維,利用“體驗一分析一設計”的課程設計將案例分析和設計實踐串聯起來,通過設計實踐前期調研中的“體驗”過程,先得到感性的認識,再通過設計項目分解和案例分析獲得“分析”過程中從感性到理性的認識,最后的“設計”過程便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而不是“為賦新詞強說愁”;增加反思環節,在“就設計論設計”的總結匯報基礎上,對之前的思政元素教學進行回顧和思考。
(三)課程實踐結果與反思:“杭城舊食”項目設計實踐的結果總結為下表。從設計成果來看,“奮斗的幸福觀”思政元素融入設計非常自然,不僅設計的靈感來源于對“奮斗的幸福觀”的直接體驗,設計表現也與“奮斗的幸福觀”思政元素緊密相連。就教學效果和目標而言,學生不僅完成了智育目標,在文化創意設計方面有系統性、整合性、創新性的能力提升,同時在德育方面,學生對于原本有些抗拒的教條式的思政內容愿意進行思考,充分理解“幸福的獲得是依靠奮斗”的思政導向,樹立了正確的價值觀與幸福觀,如表1。
結語
課程思政是新時代下高等教育專業與課程建設的重要內容,本文提出藝術設計專業思政元素的融入機制和融入模式,在具體執行中通過提取思政元素的主要關鍵理論,精心策劃和設計相關的案例分析和設計實踐項目,將思政元素合理、合情、自然地融入設計專業課程教學。在具體的課程思政執行中,通過對設計過程和設計結果做思想上的反思鞏固思政教學的成果,最終達成德育目標與智育目標。
基金項目:杭州市精品課程《創意生活設計》建設項目。
參考文獻
[1]居繼清.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指針—— 學習習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講話精神[J]黃岡師范學院學報,2017 (2):98-101
[2]習近平.在2018年春節團拜會上的講話[EB/OL] .2018-2-14 http: //news.cctv.com/2018/02/14/ARTILAY8rr360viSi22a07Ybl80214.shtml
[3]李坤鵬,李慶華.習近平奮斗幸福觀對青年知識分子成長的價值意蘊[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19 (09):1-3
[4]黃璜,何培華.藝術設計專業教學中課程思政的有效應用[J]教育現代化,2020,7 (24):183-185
[5]查慧.馬克思主義的幸福觀及其現實意義[J].學理論,2019 (09):24-25
[6]吳翔,許桂蘋.產品幸福設計的概念、內涵與層次研究[J]包裝工程,2019,40 (12):1-7+11
[7]海濤.協同育人視角下《立體構成》課程思政教學實踐探究[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40(12):157-159
[8]王艷敏,彭冰冰,毛夢吉.課程思政視域下的設計倫理教育探析[J]設計,2020,33(03):97-99
[9]韋超現“課程思政,知行合一”高校藝術設計專業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J].藝術科技,2019,32 (1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