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行業科技

2021-03-09 05:12:00
江蘇年鑒 2021年0期
關鍵詞:科技農業

農業科技

【概 況】2020年,全省農村科技工作緊緊圍繞省委省政府“三農”工作的總體部署,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鄉村振興戰略,主動對接“六穩”“六保”的相關要求,統籌推進農業農村科技創新,為保障全省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的有效供給,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70%,居全國各省份首位。

【農業科技自主創新】圍繞保障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組織實施省重點研發計劃(現代農業)項目107 項,大力推進品種創新和關鍵技術突破,全面加強農業科技自主創新。積極實施品種創新工程,突出品種安全,以優質、高效、多抗等為主要目標,加快推進主要農作物育種技術創新、新材料創制和優良新品種選育,年內育成并審定主要農作物新品種111個,其中優良食味粳稻南粳5718、南粳3908、南粳晶谷等3個品種通過國家超級稻測產驗收;后補助支持農業新品種26個,蘇綠2號等新品種累計推廣面積超過120萬公頃,有效提升江蘇省農業生產的良種貢獻率和產業競爭力。加快農業前瞻性技術創新,緊跟世界農業科技發展前沿,聚焦農業發展重大需求,圍繞動植物重要性狀解析和基因編輯、動植物重大病害新型防治等前瞻性技術,組織實施高技術創新項目16 項,省撥經費3500萬元,積極搶占未來農業發展制高點。其中,“基于條形-編碼的單倍型基因組組裝方法”,有效解決復雜植物基因組的單倍型基因組裝難題,成功入選《2020年中國農業科學重大進展》。實施糧食豐產科技工程,大力推進稻麥優質豐產綠色增效等領域的技術集成創新,示范應用南粳5718、稻麥一次性緩釋肥、稻麥耕種管田間作業“無人化”等新品種、新產品、新技術26 多項,示范面積累計超1500萬畝次,水稻單產水平持續保持全國領先,為保障江蘇省糧食安全和優質豐產提供技術支撐。

【農業創新載體建設】多策并舉助推南京國家農高區加快建設。推動成立南京國家農高區建設領導小組,并組織召開兩次領導小組會議。研究制定南京國家農高區規劃體系,組織編制南京國家農高區國土空間、產業發展、科技創新、科技振興鄉村樣板區建設和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等“4+1”專項規劃。支持南京國家農高區列入科技部、財政部“百城百園”行動,以創新推動企業復工復產和穩定就業。在省科技計劃中專設農高區研發專題,組織實施一批重點科技項目,省撥經費1000萬元,支持農高區圍繞主導產業開展產業鏈關鍵技術研究和產品裝備研發。對作物表型組學研究重大基礎設施和未來食品技術創新中心等重大科技創新平臺給予省級專項計劃支持。啟動建設首批3 家省級農高區。指導淮安、連云港和宿遷市結合地方資源和稟賦優勢,編制農高區建設規劃和實施方案。淮安、連云港和宿遷三市農高區獲省政府批復建設。積極推進農業科技園區創新發展。組織指導常州、響水2 家省級農業科技園申報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并成功獲批。截至年底,全省共建設國家農業科技園區14 家,在全國率先實現設區市全覆蓋。配合科技部開展徐州、泰州、無錫、連云港、南通等5 家國家農業科技園區評估工作,5 家園區均通過評估驗收,南通、連云港被評為優秀園區。啟動建設新一批省現代農業科技園4 家,基本實現涉農縣(市、區)全覆蓋。

【蘇北特色產業培育】深化蘇北專項“放管服”改革。優化專項資金因素法分配辦法,規范會商、評審、立項等環節工作程序。圍繞蘇北36個縣域特色產業,加快推進特色產業關鍵技術研發及集成示范,共下達蘇北科技專項富民強縣資金7590萬元,蘇北地區36個縣(市、區)農業特色產業提質增效步伐明顯加快。積極推進科技扶貧工作。圍繞蘇北“6個重點幫扶片區”13個縣(市、區)和省科技廳幫扶點睢寧縣所涉鄉鎮經濟薄弱村,開展新品種、新技術示范應用,落實幫扶資金1660萬元,增強經濟薄弱村發展內生動力,帶動低收入農戶增收。突出智力扶貧,選派100 名“三區”科技人員,安排工作經費750萬元,為貧困地區提供公益性專業技術服務,推進農村科技創新創業。

6月30日,鎮江農科所果樹研究室原主任、研究員、果樹栽培專家糜林被追授江蘇“時代楷模”稱號。樂濤 攝/視覺江蘇網供圖

【創業服務體系建設】貫徹落實科技部等七部門《關于加強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若干意見》,聯合省農業農村廳等七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加強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組織構建適應江蘇特色的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積極推進農村科技服務超市總店改造升級,建設科技服務超市分店、便利店74 家,總數達525 家。完善農業科技成果線上線下交易平臺,提升農村科技服務超市建設水平。培育和建設高水平專業化“星創天地”41家,總數達208 家,位居全國前列。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印發《關于組織開展科技特派員登記注冊和選派工作的通知》和《關于組織動員科技特派員推成果強服務保春耕的通知》,發展壯大科技特派員隊伍。全年圍繞農業新品種、新技術等組織開展專題產學研對接活動10次,舉辦農業科技創新培訓8場,培訓農業從業人員400人次,推動農業科技成果供需有效對接。

(省科技廳)

【農機化科技項目】制定發布《2020年省現代農機裝備與技術示范推廣項目申報指南》,提出農機裝備與技術集成創新與推廣應用扶持方向,引導對特色農機化短板弱項、新型智能農機裝備與技術集成創新支持力度,著力解決部分環節“無機可用”“無好機用”難題。全年共安排4550萬元,評審立項61 項,其中集成創新類35 項、推廣應用類26 項。組織專家對原有10個省級農機創新平臺進行評估論證,確定等級水平,實行不達標(2個)淘汰,有進有出,推動創新平臺滾動良性發展。制定《江蘇省農機裝備與技術創新平臺管理辦法(試行)》,進一步加強和規范平臺建設。12月8日,“江蘇智慧牧業裝備科技創新中心”成立,為畜牧業機械化智能化創新打造動力源。為整合資源形成省內智能農機行業科技創新優勢,12月25日,江蘇大學、農業農村部南京農機化研究所等6 家單位發起成立“江蘇省智能農機裝備產業聯盟”。

(省農業農村廳 周忠誠)

【江蘇省農業科學院】2020年,省農業科學院具有高級職稱1162人,博士672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專家4 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1 名、省級以上突出貢獻專家54 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貼37人。擁有部省級以上科技創新平臺69個,其中,國家工程中心1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10個。2020年,公開招聘241人,引進高層次人才10 余人,柔性引進特聘研究員2人;新增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3人入選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人獲“江蘇省十大青年科技之星”稱號;新增“全國生態環保優質農業投入品評價技術機構”“江蘇省農業數據智能工程研究中心”等2個省部級平臺。“江蘇省農業生物學重點實驗室”被省科技廳評估為優秀。4月7日,與聯合國糧農組織簽署合作諒解備忘錄,正式確立優勢互補的合作關系。省農業科學院丘陵地區鎮江農科所果樹研究室原主任、研究員、果樹栽培專家糜林,被追授江蘇“時代楷模”稱號。

科研項目 省農業科學院全年到賬經費4.36億元,新上國家級項目156 項,其中作為主持單位申報的“抗黃花葉病毒綠豆新品種選育與示范推廣”等2個項目獲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資助;連續三年獲國家社科基金支持。

科研成果 省農業科學院10 項成果獲省科技獎,其中“小麥鐮刀菌毒素污染風險形成機制及管控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禽肉工業化加工共性關鍵技術及其產業應用”2 項成果獲省一等獎;與中國農業大學合作的研究成果“首次發現新型替加環素耐藥基因”入選2020年中國農業科學十大進展;第二屆江蘇“水韻蘇米”30個獲獎產品中,有28個來自省農業科學院南粳系列品種。

成果轉化 省農業科學院成果轉化到賬收益2.03億元,超千萬級成果轉化3 項。獲得國家“金橋獎”先進集體、江蘇省技術市場先進集體稱號。

科技服務 省農業科學院與地方人民政府、農業產業園區等共建“亞夫科技服務工作站”10個,遴選55歲左右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科技專家組成“亞夫科技特派員隊伍”,啟動實施“亞夫科技服務”專項29 項。與政府、企業新成立18家產業研究院,以1 項專利6個品種權作價300萬元,與連云港云勝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灌云港麗農產品種植專業合作聯社聯合成立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產業研究院。由223 名專家組成服務團,先后發布線上教學課件50 多個、農事指南60 余條,線下田間指導50 多場,建立“全天候”“不收工”的運行機制。

合作交流 省農業科學院與FAO 簽署全面戰略合作協議,推薦4 名專家入選WTF 南南合作知識共享平臺專家;與英國N8 農業食品聯盟對接,推動“農業科技協同創新中心”實體運行;與馬達加斯加簽署合作諒解備忘錄,共建5000 公頃農業示范園;依托“中緬政府間國際合作項目”,選育4個綠豆品種,在緬甸年推廣面積超過6666.67 公頃;主辦和參加第四屆國際噬菌體學術研討等國際交流活動15 場;農業農村部農產品及加工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南京)分場所落戶農創園;與南京農業大學簽訂全面戰略合作協議;以“協同創新、開放合作”為主題,舉辦對外合作嘉年華。

(省農科院 周至輔)

水利科技

【概 況】2020年,全省水利科技立項72個,安排資金1990萬元。重點開展變化情勢下長江江蘇段水文趨勢與影響關鍵技術、長江江蘇段洲灘演變及其對河勢控導響應、太湖流域北部江河湖水系連通工程聯合調度優化與水質提升關鍵技術、太湖藍藻水華中長期情勢預測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江蘇省江水北調、東引工程與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統一調度和聯合運行關鍵技術、高郵湖生態系統演變特性及健康生態系統構建技術研究與應用等多項重大技術攻關研究。修訂《江蘇省水利科技項目管理辦法》,制定出臺《江蘇省農業(水利)科技創新與推廣補助專項資金管理辦法》,定期開展在研項目年度執行情況檢查、通報,全年共完成80 多個科技項目結題驗收。“近岸風暴潮浪集合預報與動態預警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獲大禹水利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省水利廳 季 平 朱振榮)

【水利技術標準】《現代灌區建設規范》《農田管道輸水灌溉工程技術規范》《灌溉用水定額》《泵站輔助設備系統檢修技術規程》《水利工程螺桿式啟閉機檢修技術規程》《水閘泵站標志標牌規范》《水利風景區評價規范》《水利工程建筑信息模型設計規范》《土工袋護坡技術規范》《堤防工程技術管理規程》《河道管理評價規范》等11 項涉水地方標準被省市場監督管理局批準發布實施。《河長公示牌規范》《河流水生態監測規范》《生態清潔小流域技術規范》《農村便攜式灌溉用水計量率測定裝置通用技術規范》《水工船閘運營人員服務規范》《水利防汛物資儲備安全生產規范》和《水文自動測報系統數據傳輸規約(修訂)》等7項涉水地方標準列入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編制(修訂)計劃。

(省水利廳 季 平 丁 亞)

交通科技

滬通長江大橋主橋采用雙塔斜拉橋設計,主跨1092 米,是世界首座跨度超千米的公鐵兩用斜拉橋。圖為 5月27日晚,參與荷載試驗的重型卡車排列在主航道橋上,滬通長江大橋主航道橋荷載試驗圓滿完成。許叢軍 攝/視覺江蘇網供圖

【概 況】2020年,江蘇“自動化作業技術及裝備交通運輸行業研發中心”“交通運輸行業野外觀測研究基地”“交通運輸衛生防疫技術研發中心”3個行業研發中心通過交通運輸部認定并授牌。新一代國家交通控制網(常州)試點工程通過全國驗收。建成國家智能商用車質量監督檢驗中心,成為全國首家智能商用車領域國家級檢測中心。全年全省交通運輸行業(不含省內高校)共獲得江蘇省科學技術獎8 項,中國公路學會、中國航海學會、中國水運建設行業協會科學技術獎22 項,其中一等獎以上9 項,入選交通運輸部行業重點科技清單項目6 項,交通運輸重大科技創新成果庫入庫成果13 項。全省交通運輸領域發布22項行業地方標準和2項智慧交通標準。

【交通科技創新】圍繞推動行業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和動力變革,重點在智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高新技術創新應用、智慧交通產業發展3個方向,推進新一代國家交通控制網、智慧路網管理與服務云控平臺、智慧公路、智慧港口等4 大亮點工作,形成一批可推廣、可復制的先進經驗和典型成果。打造全國首個“一張網、一朵云、一套庫、一平臺”的省級云控平臺;新一代國家交通控制網(常州)試點工程通過全國驗收,成為交通運輸部新一代國家交通控制網全國首個正式建成并通過驗收的試點工程;建成全國首家智能商用車領域國家級檢測中心——國家智能商用車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在全國率先實現基于車路協同的城市公交安全輔助駕駛示范運營;建成國內首條覆蓋建、管、養、服全生命周期普通國省干線智慧公路。

【交通產學研用協同創新】“自動化作業技術及裝備交通運輸行業研發中心”“交通運輸行業野外觀測研究基地”“交通運輸衛生防疫技術研發中心”3個行業研發中心通過交通運輸部認定并授牌。組織大院大所深度參與江蘇智慧高速公路研究等重點科技項目。推動蘇交科集團、中設設計集團等單位參與國家重點專項相關子課題“道路設施狀態智能聯網監測預警”“內河航道設施智能化監測預警與信息服務”研究。落實國家“科技興安”戰略,在基礎設施、道路運輸、水路運輸、城市客運等領域加強科技創新,提高交通運輸本質安全度。組織編制《城市公共汽電車車輛主動安全智能防控系統技術規范》,已應用于鎮江、揚州、泰州、徐州、鹽城、泰興、姜堰等多地公交企業。組織編制江蘇農村公路安全生命防護工程實施技術指南、指導手冊和圖集,指導設計人員及基層管理人員開展農村公路安全問題診斷、實施安全生命防護工程等工作。開展GIS+BIM 的港口常壓儲罐安全全生命周期監測技術研究應用,結合GIS +BIM+視頻+物聯網構建三維可視化系統,實現對港口危險貨物倉儲企業儲罐及相關附屬設施的三維模型展現,以及儲罐的溫度、液位、壓力、可燃氣體等物聯感知設備的動態監測指標實時自動監控,研究成果已在海江河全覆蓋的港口安全監管信息平臺示范工程等項目中應用。

【科技攻關和成果轉化】集中組織實施智能交通、科技興安、綠色交通、運輸服務、治理能力提升、交通基礎設施建管養和交通運輸標準化7 類29 項省級科技項目,突破一批關鍵技術瓶頸,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應用推廣。完成交通運輸部科技示范工程“綠色智能航道建設與維護”,并在通揚運河等工程中應用推廣。實施蘇錫常南部高速公路太湖隧道部科技示范工程。推進智慧高速公路、京杭運河智能航運等10個重大專項,淮安有軌電車自動駕駛等15個科技示范工程研究。制定堰筑法公路隧道工程質量檢驗評定標準、江蘇省智慧高速公路建設技術指南等20 余項。出臺《江蘇農村公路安全生命防護工程實施技術指導手冊》等8 部。開發“高效環保智能型微波熱風復合加熱就地熱再生”等設備5 臺套。研發25 項工法,部省級QC 成果50 項。研制路面封層、冷再生乳化瀝青等新材料4種。在滬寧高速無錫段、G344、S420 智慧工地、通揚運河航道整治工程等25 處進行科技成果示范應用。

(省交通運輸廳)

建筑科技

【概 況】2020年,省住房城鄉建設廳圍繞國家和省確定的城鄉建設系統重點工作,聚焦行業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下達10個計劃類課題。經推薦,共有24個科學技術計劃項目在住房城鄉建設部獲批立項。完成125 項省級和32 項部建設科學技術計劃項目的驗收工作。江蘇“綠色保障性住房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示范”等27 項建設科技成果獲華夏科學技術獎,其中一等獎10 項,二等獎8 項,三等獎9 項。

【工程建設標準建設】全年全省共立項工程建設標準21 項,組織審查標準(標準設計)39 項,發布標準28 項。省住房城鄉建設廳啟動并高質量完成《住宅設計標準》《綠色建筑設計標準》等地方標準的修訂工作,為疫情防控常態化新形勢下“住有所居”向“住有宜居”邁進提供標準支撐。編制完成《居住建筑熱環境和節能設計標準》,填補我國夏熱冬冷地區75%節能標準的空白。組織召開《既有住宅適老化改造技術標準》(初稿)研討會,做好涉及民生重大標準編制工作。組織開展2020年江蘇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服務業標準化試點項目申報,確定“江蘇省建設領域科技成果推廣應用服務標準化試點”等兩個項目被確定為省標準化試點,實現江蘇建設領域標準化試點示范“零”的突破。

【建筑技術新工法推廣應用】持續推廣新技術應用,全年共審批通過省級工法及新技術應用示范工程769 項,并完成711 項目標項目的審批。聯合省經信委扎實做好省級技術研發中心申報企業的認定及評審工作,全年共認定“省級技術研發中心”12 家。

(省住房城鄉建設廳)

6月1日,高空鳥瞰南京市建鄴區江心洲江島智立方綜合體。初現雛形的智立方綜合體由8 棟五邊形建筑組成,每棟建筑均設計綠色屋頂,確保最大化自然光線的滲透。邵丹 攝/視覺江蘇網供圖

環保科技

【國家水專項江蘇項目】完成“梅梁灣濱湖城市水體水環境深度改善和生態功能提升技術與工程示范項目”“望虞河西岸清水廊道構建和生態保障技術研發與工程示范項目”等2個項目9個工程示范的第三方評估。“十三五”水專項涉蘇45 項示范工程全部完工,其中工程示范38個,平臺示范7個。

【省級生態環境科技研究】全省安排省級財政資金1364.35萬元用于環境科學技術研究和示范。其中,538萬元用于江蘇省土壤地下水污染協同治理、生活垃圾焚燒飛灰中的氯鹽、重金屬與二噁英毒性去除、生態環境科技管理體系優化、長江江蘇段水體中抗生素污染評估及控制等重大技術攻關,414萬元用于基于大數據的流域排污許可監管與預警、太湖湖泊生態系統修復、太湖流域農業面源污染監測、望虞河調水沿程水質變化及對太湖水源地水質和藍藻水華生長影響等太湖水環境治理研究,216.55萬元用于河湖生態緩沖帶劃定及綜合管控、地下水環境質量變化分析及污染防控、公民生態環境行為監測評估、典型湖泊水生生物DNA 物種庫建設及水生態健康狀況評估等技術研究,195.8萬元用于環境管理科學研究。2020年,獲國家環境保護科學技術二等獎9 項、科普類獎1 項。

(省生態環境廳 劉 波)

自然資源科技

【科技創新體系建設】2020年,全省土地科學、基礎地質科學、海洋科學、規劃科學等學科建設和基礎研究成果突出。科技創新平臺建設不斷完善,重點建設現有的3個部重點實驗室,新增建設5個以上(含5個)科普基地,拓展“廳校共建”科技平臺,打造3個江蘇自然資源管理新型智庫基地,建設覆蓋多領域、多行業的江蘇自然資源專家庫。創新型人才隊伍建設加快,積極實施自然資源人才培養工程,培養100 名以上(含100 名)高層次科技人才。在全國系統率先制定《省自然資源廳專家庫分類標準》,設置一級類7個、二級類27個、三級類109個,形成體系完善、層次清晰、邏輯嚴密的分類標準。完成省自然資源專家庫建立工作,600 余名專家入庫。

【科技服務能力建設】突出自主創新引領,通過提升科技能力來支撐服務業務工作。推進科研平臺交流合作,組織自然資源江蘇省衛星應用技術中心與自然資源部國土環境與災害監測重點實驗室簽訂戰略合作協議,發揮省衛星中心在數據資源、產品加工、應用實踐的能力和實驗室在人才培養、科技研發、成果轉化等方面的優勢,共同推進自然資源衛星應用體系建設。完成年度自然資源科技項目申報立項工作,64個項目獲批立項;完成年度省自然資源發展專項(海洋科技創新)申報立項工作,11個項目獲批立項。開展省科學技術獎申報工作,提名2個項目參評2020年度江蘇省科學技術獎;由省基礎地理信息中心聯合南京大學完成的“地理信息云服務平臺關鍵技術與決策支持”項目獲省科學技術一等獎。推進自然資源標準化工作,1 項行業標準被列入自然資源標準制修訂工作計劃的預研究項目;9個項目被列入2020年度第一批省地方標準項目計劃,位居省級部門前列;灌南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自然資源基層所“四型”建設標準化試點》項目列入省市場監督管理局2020年度江蘇省標準化試點項目;對34 家單位進行測繪標準監督抽查。

(省自然資源廳)

高校科技

【高校科研經費】2020年,全省高校共獲科技經費259.42億元,比上年增加14.69億元,增長6%;其中受企事業單位委托科技經費100.57億元,占科技經費總數的38.77%,比上年增加10.45億元,增長11.6%。

【高校科研項目】全省高校共評審立項自然科學基礎研究項目942個。2020年,全省高校共承擔各類科技項目6.68萬項,比上年增加0.16萬項,增長2.43%;其中受企事業單位委托科技項目3.29萬項,占項目總數的49.31%,比上年增加0.08萬項,增長2.57%。獲批16個首批國家知識產權試點示范高校,占獲批總數的15%,居全國第一。

【高校協同創新】推進高校協同創新,獲批兩個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總數(10個)居全國第一。完成江蘇高校協同創新計劃第二期建設目標任務,第三方整體績效評價結果為“優秀”。

【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新增教育部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5個,居全國第一。全省高校參與承擔省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專項資金項目40個,占全省項目總數的50%。114 所高校在網上店鋪發布科技成果5691 項。南京大學、南京工業大學和蘇州大學入選科技部發布的《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單位名單》,試點單位可賦予科研人員不低于10年的職務科技成果長期使用權。出臺高校服務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政策,推動高水平大學解決“卡脖子”難題。深化本科教育產教融合,遴選并建設首批15個省級重點產業學院。

(省教育廳)

延伸閱讀:

“十三五”江蘇高校科技創新成果

“十三五”期間,全省高校獲科技經費1052.83億元,較“十二五”同比增長63%。國家“2011 協同創新中心”5個,居全國第二;教育部認定的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10個,居全國第一;省級高校協同創新中心76個,校級協同創新中心270多個,高校“國家級—省級—校級”三級協同創新體系基本建成。南京醫科大學開展全球首例新冠肺炎病例雙肺移植,研發國內首個核酸檢測方艙實驗室和多型核酸檢測車。全省高校建有各類科研基地平臺7700 余個,其中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工程中心)69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1175個;國家大學科技園15 家,居全國第一;首批國家知識產權試點示范高校16 所,居全國第一;高校國家知識產權信息服務中心7個,居全國第二。蘇州大學納米科技協同創新中心帶動蘇州工業園區內5 家高校科研院所、200多家納米企業及產業聯盟,形成3km 協同創新圈。

2016~2019年,全省高校獲國家科學技術獎通用項目108 項,居全國第二,占全省通用項目獲獎總數的53.5%;其中獲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3 項、一等5 項,南京理工大學王澤山院士、解放軍陸軍工程大學錢七虎院士更是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南京工業大學開發制漿尾水零排放技術,建成全球首套4萬噸/天制漿造紙廢水零排放示范工程,每年可回收工業鹽產品數萬噸,凈化水1200 多萬噸,解決世界性難題。推動高質量成果創新轉化。“十三五”期間,全省高校獲批教育部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10個(居全國第一),與地方政府、園區、企業共建立各類產學研聯合體5996個,共參與承擔省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專項資金項目276 項,占全省總數的44.7%。

截至2020年底,全省高校共申請專利21.62萬件、獲授權專利12.93萬件,分別是“十二五”同比的1.9倍、2倍;其中申請發明專利13.82萬件、獲授權發明專利6.08萬件,分別是“十二五”同比的2倍、2.3倍。全省高校共轉讓專利13271 件,居全國第一,22 所高校進入中國高校專利轉讓百強榜。全省高校“四技”(技術開發、技術轉讓、技術咨詢、技術服務)合同項目數量和合同金額穩步由2016年的20753 項73億元增加到2020年的29978 項116.4億元。

(省教育廳)

醫學科技

【概 況】全年全省新增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分中心5個、省級重點實驗室1個、省級醫學工程研究中心4個,獲省級科技進步獎42 項,同比增長23.5%。

【中醫藥科技】全省中醫藥系統共獲省部級以上課題236 項,其中國家自然基金項目184 項;發表論文9956篇,其中SCI 收錄論文1699篇;獲專利授權939 項;省科學技術獎7 項,其中一等獎1 項、二等獎3 項、三等獎3 項。(參見《衛生健康·中醫藥服務》)

(省衛生健康委)

氣象與地震科技

【氣象科技】再次修訂《江蘇省氣象局科研項目管理辦法》《江蘇省氣象局科研項目經費管理辦法》《江蘇省氣象局科技成果管理辦法(試行)》,圍繞項目、經費、成果、獎勵形成科研項目全鏈條管理。南京氣象科技創新研究院正式啟動運行,省政府、南京市政府各項支持政策全部落實到位。建設中國氣象局金壇野外科學試驗基地、金壇國家氣候觀象臺,組建金壇國家氣候觀象臺科學指導委員會。新獲批國家自然基金2 項、省部級科研項目15 項,第一作者發表SCI 文章14篇、一級核心期刊論文31篇、專利29 項、軟件著作權39 項,獲省部級科技獎勵6 項。加強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省“333人才工程”考核優秀3人,新獲評省“333人才工程”項目立項2項,新獲評中國氣象局首席氣象專家3人、青年氣象英才2人,新晉升正高級職稱7人。

(省氣象局)

【地震科技】加強監測預報基礎研究與應用,依托儀器研發專項、地震星火和局長基金重點項目,開展地磁觀測技術的實用化研究。對江蘇省分量應變儀3個鉆孔10組鉆孔巖芯試件進行單軸壓縮試驗,分析應力-應變曲線和變形特性,獲取鉆孔巖芯試件抗壓強度和彈性模量,增加鉆孔巖芯定量化的力學特性資料;基于江蘇省數字化地震臺網的寬頻帶記錄,對中強地震的P 波譜震級進行測定,并基于P 波譜震級對地震的輻射能量進行估算;探討不同數字濾波方法對地電場觀測中城市軌道交通干擾的抑制效果。自主研發地震事件類型智能識別軟件系統,向全國測震臺網開放服務接口,提供時間類型在線判定服務,事件類型自動識別的準確率達到90%以上。實施基于電、磁大數據融合分析的地震智能監測系統關鍵技術的省重點研發項目,在江蘇地區率先實現多源數據、多臺站時空上數據的綜合分析,豐富并發展地震監測、預測理論體系。《基于電磁大數據融合分析的地震智能檢測系統關鍵技術研究》項目獲江蘇省2020年度重點研發計劃專項資金資助,資助金額120萬元。實施《江蘇省地震局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暫行辦法》,拓展科技成果轉化領域。1人獲評二級研究員、2人獲評正研級高工、1人獲新聞出版系列正高職稱,1人被評為中國地震局骨干人才。

(省地震局)

猜你喜歡
科技農業
國內農業
今日農業(2022年1期)2022-11-16 21:20:05
國內農業
今日農業(2022年3期)2022-11-16 13:13:50
國內農業
今日農業(2022年2期)2022-11-16 12:29:47
擦亮“國”字招牌 發揮農業領跑作用
今日農業(2021年14期)2021-11-25 23:57:29
新農業 從“看天吃飯”到“看數吃飯”
今日農業(2021年13期)2021-08-14 01:38:18
筆中“黑科技”
歐盟發布短期農業展望
今日農業(2020年15期)2020-12-15 10:16:11
科技助我來看云
科技在線
科技在線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黄色影院| 亚洲人成网线在线播放va| 国产高颜值露脸在线观看| 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国产特级毛片| 曰韩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最大在线观看| 国产丝袜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下载|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一区| 日韩精品成人网页视频在线| 久久久久无码精品| 五月天丁香婷婷综合久久| AV片亚洲国产男人的天堂| 中国黄色一级视频| 国产精品无码作爱| 伊人久久婷婷五月综合97色| 啪啪永久免费av| 国产乱人伦精品一区二区| 沈阳少妇高潮在线| 一级全免费视频播放|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2020| 免费国产一级 片内射老| 免费无码网站| 国产精品浪潮Av| 欧美在线一二区| 亚洲精品在线观看91| 国模沟沟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福利片| 99精品这里只有精品高清视频| 国产欧美自拍视频| 免费一级α片在线观看| 免费国产在线精品一区| 久久精品日日躁夜夜躁欧美| 无码内射在线| 久久久精品久久久久三级| 欧美激情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久久中文字幕不卡一二区| 国产亚洲精品资源在线26u| 免费观看无遮挡www的小视频| 国产日韩欧美中文| 欧美精品另类| 国产欧美日韩在线一区| 毛片久久久| 婷婷色狠狠干| 无码专区国产精品一区| 亚洲精品桃花岛av在线| 国内精品视频在线| 99国产在线视频| 高清色本在线www| 毛片手机在线看| 亚洲激情区| 国产成人凹凸视频在线|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软件| 日韩亚洲综合在线| 国产人人射| 亚洲乱码在线视频| 国产免费看久久久| 国产综合色在线视频播放线视| 亚洲免费三区| 欧美日韩精品综合在线一区| 亚洲欧美极品| 手机永久AV在线播放| 欧美另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米奇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自拍中文字幕| 国产成人麻豆精品| 极品尤物av美乳在线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视频在线| 国产精品伦视频观看免费| 国内精品视频| 日本一本正道综合久久dvd | 国产欧美精品一区aⅴ影院| 国产成人亚洲毛片| 国产乱子伦无码精品小说| 日韩 欧美 国产 精品 综合| 欧美一级在线播放| 制服丝袜一区| 国产全黄a一级毛片|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 二级特黄绝大片免费视频大片| 国产麻豆永久视频| 一区二区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