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華早報》3月8日文章,原題:為什么拜登“拉幫結派”對付中國的計劃會嚴重殃及美國自身拜登當選時許多人如釋重負,覺得特朗普所助長的國內和國際分歧可得到彌合,世界可朝著解決疫情、全球變暖等普遍問題的方向邁進。遺憾的是,現實似乎并非如此。沒人指望拜登一夜之間彌合本國的社會和政治分歧,但人們希望他能防止全球在經濟和地緣政治上分為兩半——“美國圈”和“中國圈”。
但事實相反,拜登政府選擇構筑反華同盟——名義上是在那些相信政治自由和民主、反對專制的國家間聯盟,實際上是為阻止中國的經濟和科技挑戰。這種“拉幫結派”的做法只會阻礙進展——不僅在應對巨大的全球挑戰方面,而且在使世界經貿體系合理化方面。這讓人感覺,美國新任總統為了冷戰的政治權宜之計,犧牲了與中國和平共處的前景。這或許會為美國開始效仿中國打造全球供應鏈和基礎設施爭取時間,但會付出持久的代價。
如果中國感覺到自己被以美國為首的多國同盟拉幫結派地針對,就會強烈地想做出防御性反應——而侵略性與防御性只有咫尺之遙。這意味著中國將加快重新增加軍費,并加強在亞洲以及可能亞洲以外地區的軍事姿態。
令人不安的是,特朗普時代的選擇是經濟制裁和關稅,而拜登選擇的武器似乎是更隱秘的保護主義。如果說以美國為中心的同盟成為一種選擇,那顯然會刺激以中國為中心的同盟形成,最終結果是讓夾在其中的眾多國家陷入痛苦的兩難境地。這只會扭曲貿易,并進一步割裂供應鏈,區域貿易可能會和多邊貿易一樣遭到破壞。
如果拜登讓美國重回《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亞洲就有可能成為貿易摩擦和分裂的一個主要舞臺。中國是《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中經濟實力最強的國家。這兩個集團可能成為美中勢力范圍競爭的代理集團,其共同成員都會感受到擠壓。相反,如果拜登政府愿意接受中國的崛起,并在經濟上與之共存合作,就可避免這些區域貿易集團間潛在的緊張關系。
目前正在召開的中國兩會,幾乎肯定會反映出此類緊張和分歧,北京可能加大對美國主導權的挑戰,而非減弱自己的雄心。拜登構筑同盟遏制中國的戰略,很可能會令北京更加雄心勃勃,從而讓其亞洲鄰國面臨越來越難以選擇的處境。
拜登政府的戰略也可能是故意誘使中國過度擴張,從而迫使后者經濟最終出問題,就像當初里根政府對蘇聯那樣。然而,彼時的蘇聯在經濟上和意識形態上幾乎破產,而如今的中國則是充滿活力、快速發展的經濟體,看起來信心與日俱增。
除非拜登停止瞻前顧后,擺脫特朗普影響,愿意把全球視野放在國內政治之前,否則上述做法會適得其反,遲早殃及華盛頓,造成嚴重損害。▲
(作者安東尼·羅利,喬恒譯)
環球時報2021-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