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思雨 段青青
[摘 要] 改革開放深入推進,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水平得到了顯著的提高的同時,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得到了進步。大學生作為我國未來各項事業發展進步的重要人才儲備,屬于公民中較為特殊的潛力群體,大學生公民素質的高低,也直接影響著自身的生活。基于此,通過課程教育、校園環境和社會實踐活動等途徑來提高新時代大學生公民素質更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 大學生;公民素質;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1) 01-0010-02
對于整個社會來說,要想實現長久的和諧發展,不僅要依靠完善的社會制度,更取決于處于該社會的人民群眾具有怎樣的整體公民素質。這就要求新時代大學生分清自己的權利和義務,具備準確的做出判斷并付諸行動的知識和技能。
改革開放以來,在各行業轉型關鍵期,各方面變革明顯,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傳統制度和現代科技的相互影響,相繼涌現出許多新情況和新問題。因此在當前形勢下,提高大學生群體的公民素質,不僅能引導大學生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更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現實需要。在當今這個經濟為主導的現代社會里,公民具備正確的思想道德和崇高的個人素質特別重要,尤其對于當今的大學生來說,他們作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主力軍,加強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質,不僅是腳踏實地追求學習的內在需要,還可以提高自身素質進而不斷完善自我實現自身的全面發展。同時,加強大學生公民素質培養,例如誠信道德素質,不僅可以促進大學生在融入社會后規范自身行為,樹立誠信觀念,自覺主動為社會奉獻個人力量,而且在創造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過程中實現個人的全面發展。
一、新時代大學生公民素質的現狀及原因分析
隨著社會民主政治的不斷完善,當代大學生的權利意識明顯提高,大學生的維權意識不斷增強。雖然與其他社會群體相比,大學生逐漸形成用法律手段來維護個人權利的意識,但仍存在一定的問題。
(一)新時代大學生公民素質的現狀
1.大學生公民素質行為意識相對薄弱
在日常生活交往過程中,全體公民應自覺遵守社會公德這一基本的行為準則,然而現實中部分大學生的行為卻暴露著提高其社會公民素質、增強社會公德行為的緊迫性。首先,維護公共衛生的意識不強。例如,在大學校園中,仍然可以隨處可見隨手亂扔垃圾和隨地吐痰的行為,在大學宿舍中,臟亂差的衛生現狀似為常態,干凈整潔的宿舍環境反為經典個例。其次,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識欠缺。例如,部分大學生外出乘車擁擠成風,缺少排隊上車的意識,在食堂排隊買飯時的場面更加突出。除此之外,“中國式過馬路”的行為也在生活中上演,此上種種現象都說明亟須增強大學生社會公德行為意識,提高公民素質。
2.大學生公民素質知識欠缺,參與度不高
目前,大多數的學生都是“應試教育”理念下的產物,尊崇“分數至上”的教育觀念,盡管在大學階段,進行了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習,但并沒有接受系統的公民素質教育。另外,在一些有失社會公德的行為和現象出現時,部分大學生也沒有做到及時制止,維護社會公德的參與度也不高。例如,在大學校園及一些其他的公共場所時,面對無視社會秩序的吸煙者,明知道是錯誤的行為,卻很少有大學生會去制止。在愛國問題上需要的不僅僅是滿腔熱情,還需要科學理性的態度和腳踏實地的實踐。就如隨著各大奢侈品牌的辱華事件的曝光,新時代的大學生的愛國激情隨之被點燃,抵抗的口號震天響,但是并沒有阻擋社會公民前去購買的步伐,可見,呼吁調動大學生積極維護社會公德的參與度更加重要。
3.以自我為中心,社會責任感較低
在新時代背景下,當代大學生的身心發展出現了一些新的特點: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不斷增強,自我意識也相應強化。自我意識不同于獨立意識,在現存社會中更多地表現為不具備獨立的人格意識,即我行我素,不能完全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在面對抉擇時受到功利思想的影響,更加注重個人利益。例如為了評定各種獎學金、助學金以及其他活動的評獎評優,以自我為中心,甚至弄虛作假,只把維護個人的利益放在首位。同時,“沒有一定的理性知識作為基礎和支撐,公民意識就會陷入盲目、非理性的境地,社會也難以形成積極強大、富有成效的公民意識。”在面對個人發展與國家發展和社會需求相沖突時,會以“我”為主,忽略了接受科學文化知識的本質應是思考“我能為國家做些什么”。
(二)大學生公民素質存在問題的成因分析
1.社會環境的消極影響
大學生公民素質的高低與所處的社會環境息息相關,良好的社會環境對大學生的行為選擇起著積極的引導作用,反之則產生消極的影響。對我國社會民眾來說,其思想觀念受到長達兩千多年封建專制制度的禁錮,再加上計劃經濟對民眾自由意識的束縛,多數人的公民意識并沒有得到較好的提升。
改革開放為經濟社會和大學生的進步提供了更好的發展平臺,但也不可避免地出現不良思想對大學生價值觀的消極影響。追求個人利益,弄虛作假、學術不端等行為也出現在了高校校園里。伴隨著綜合實力的不斷增強,我國日益走進世界舞臺中央,與世界各國的交流也日益密切,但面對西方隱形的文化滲透時,這種隱形文化對大學生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大學生并不具備明確是非的能力,相對比其他社會成員思想較為單純,閱歷也較為單一,易受到不良思想和價值觀念的侵蝕。
2.公民素質教育的發展滯后
在社會的長期發展中,大學生公民素質的發展受到多方面的影響。首先,在學校教育方面,學生主體性被忽視,理論教育為主,形式較為單一,大學生在提升個人素質認知方面,理論知識掌握的很扎實,但在行為表現層面上,卻達不到一名新時期大學生應具備的合格的公民的基本道德修養。其次,在家庭熏陶方面,父母作為孩子成長道路上的第一任老師,對孩子的價值觀念和行為選擇起著至關重要的啟迪作用,潛移默化影響著公民素質的養成。一些家長反而會灌輸給學生一些錯誤思想和習慣,也在客觀上阻礙了大學生公民素質的養成。正如亞里士多德所說:“我們應該注意到邦國雖有良法,要是人民不能全部遵循,仍然不能實現法治。”
3.大學生自身的認知局限
社會主體對于外在事物的認知,對人的情緒問題和行為選擇起著決定作用,認知過程的發展與進步是一個主客觀共同作用的結果,大學生認知發展水平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這也是不可忽視的主觀因素。一方面,對于大學生而言,盡管接受著高等教育,并且踏入了成年人行列,但是依舊缺乏社會閱歷,沒有準確的行使和履行個人的公民權利和義務,在主觀上沒有對公民提升個人素質予以重視,進而形成自覺意識。另一方面,大學階段處于人生的關鍵轉型時期,但大學生自身并沒有意識到其階段的重要性,或者對基于現狀的不滿,放縱自我,虛度光陰,缺少做一名合格的新時代公民的心理基礎,沒有認識到大學階段對個人成長的塑造作用。
二、新時代大學生公民素質培養的對策
新時代的大學生作為公民群體中的主力軍,他們的素質水平不僅對自身的發展進步息息相關,也關系著社會的繁榮穩定,不僅是大學生公民素質提高的現實需要,也是帶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
(一)通過課程教育提高大學生的公民素質
當今社會中的大學生進行科學理論知識主要是通過高校的多種課程,越來越多的學校也開始注重課程教育對促進學生進步和社會發展的有效性,為了讓高校學生在所處的教育環境中學到更多正確科學的知識,需要通過相關的課程教育來提升新時代大學生的公民素質。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新時代大學生在校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也包含了豐富的公民素質教育內容,當前大學生進行系統性、科學性的理論學習,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其必修課程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高校課程教育門類復雜且齊全,大學生公民素質的提高更是一個系統化的進程。重視各個專業課程在公民素質教育中的滲透,交叉性的相關專業知識教育的融合,例如在“教育學”中,可以從教育的立場對提升公民素質及大學生接受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和實施途徑。
(二)校園環境與大學生公民素質的培養
校園環境作為一種“隱形課程”,在一定程度上以無形的力量影響著大學生成長成材之路,其對于提升大學生公民素質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大學生公民素質亟須加強的現實需要面前,需要多方位來共同作用,營造良好的校園環境來進而幫助大學生接受公民素質教育。一所學校的教學理念、管理制度、校風學風建設、教育研究者態度等等因素都影響學生公民意識的培養。因此,要發揮校園環境所具有的熏陶作用,促進大學生具備社會現狀所要求達到的公民素質水平,就需要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另一方面,由于大學生在一定程度上也在參與高校部分活動的管理工作,大學生作為知識分子群體,對自由和民主的追求也更加強烈,更是推動社會發展和時代前進的重要力量。因此,通過創建更多積極有效的體制機制,幫助大學生參與民主管理,更多參與到學校公共事務,也真正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
(三)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是提高大學生公民素質的有效途徑
大學生的公民素質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從最初的意識產生到最終成形的生活習慣,需要不停地反思與實踐,逐漸內化為終生的信念與行動。
社會實踐活動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節,促進大學生更好地了解社會,增加社會閱歷,更好的奉獻社會。部分高校為實現德育的多樣化,組織了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如三下鄉、到特殊學校做志愿者、養老院做義工、社區居委會做義務演出等,大學生在直接參加實踐活動的同時,通過對社會問題的探究,逐漸認清自己的角色和能力,有的學生會認為“浪費時間,會影響正常的學習”,在評獎評優時也是以學習成績為主,社會實踐經歷遠沒有黨員、學生干部的身份有用。大學生走出校園,走向社會才能學到課堂書本中學不到的知識,加強了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增強了社會公民責任感。
參考文獻:
[1]王冬梅.公民意識教育的三個維度[J].政工研究動態,2007(21).
[2]亞里士多德.政治學[M].吳壽彭,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5.
(責任編輯:王義祥)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新時代黑龍江優秀精神的文化價值與文化認同研究”(項目編號:18KSB049)和大慶市社會科學規劃項目“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滋養公民道德的理論與實踐研究”。